最近大熱的《隱秘的角落》成了國產劇的黑馬。隨著熱度的提升,「帶你去爬山」等各種梗都出現了。但小編更關注的是其中的孩子問題。
01校園霸凌
小編小時候覺得班裡的第一名都是眾人敬仰的對象。現在看來,還真不一定。
劇中朱朝陽妥妥的學霸,每次都考第一。但換來的卻是其他同學的排斥,「我們全班女生都沒人跟他說話」。
插個題外話,之前也曾經有新聞報導過一起班裡的第二名把第一名殺了的事件。殺人的原因是「把第一名殺了,我就成第一名了。」多麼單純的想法,卻讓人細思極恐。
回看朱朝陽,考試不幫同學傳遞紙條,換來的是被霸凌,被說成「假正經」。想問一句,現在的孩子到底怎麼了?
對於被霸凌、被排斥,朱朝陽並沒有反抗,被嘲諷被整蠱,也只是默默地走開。忍!可是有用嗎?一切都還在繼續。但小編並不是說建議孩子強烈的反抗。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有的霸凌者,對方越是反抗,就越愛霸凌,可能TA覺得這樣「好玩」!?但是作為被霸凌者至少要給對方一個信號-「不能霸凌我」,同時家長也要及時溝通。畢竟孩子最大的靠山就是父母。
02以愛之名的綁架?
班裡開家長會,老師宣布第一名又是朱朝陽的時候,他媽媽非常高興(也是人之常情)。
朱朝陽生日,離異的爸爸已經帶他過吃飯了。回到家媽媽還要給他做長壽麵。朝陽不好拒絕,只好說「吃得下」。看到媽媽高興的樣子,朝陽也舒心了。
朝陽他爸帶他出去過生日,媽媽問「你想去嗎?」,朝陽的回答不是「想去」或「不想去」,而是反問媽媽「你想讓我去嗎」。
朱朝陽是個很懂事的孩子,他知道父母離異,只剩下媽媽和他相依為命。他想讓媽媽高興(真正的「學習使我媽快樂」),又愛又怕。媽媽也很愛朝陽。但如果是道德綁架式的愛,就太讓人窒息了。「告訴你全世界都是壞人,都不愛你,只有媽媽愛你」、「告訴你父親不愛你的,是你的仇人」、「告訴你不聽我的話你就是不孝順」。如此種種,在很多家庭裡都出現過。不論離婚不離婚,只要有家庭矛盾,就在孩子的心裡埋下對某一方仇恨的種子。扼殺孩子愛的權利和自主判斷的意識。
之前看過一本書說得好:不要給孩子說家人的壞話,不論是爸爸媽媽的、公公婆婆的、嶽父嶽母的。一起生活有矛盾在所難免,但是不要牽扯孩子。應該要培養孩子的判斷能力,而不能把自己的仇恨強加在孩子身上,讓孩子跟你一起去仇恨某個人。當孩子仇恨某個人以後,其實TA的幸福感會大打折扣,會覺得這個家庭裡「沒有愛」。那不就成了家庭矛盾的犧牲品了!?
媽媽對朱朝陽過分的愛,在逼他喝牛奶那段,表現得淋漓盡致。媽媽讓朝陽快點喝牛奶,媽媽要洗杯子。朝陽還在看書聽英語,想讀完再喝,表示杯子會自己洗。但是媽媽卻歇斯底裡起來了,表現出赤裸裸的控制欲!朝陽的眼神充滿了怨恨。
當孩子自己能照顧自己,而且想自己處理一點小事的時候,為什麼不放手讓他去做呢?難道每一步都按父母計劃走的孩子才是好孩子?就好像有的爸媽或者老人,三四歲的寶寶在幼兒園裡都能自己吃飯了,在家裡無論怎樣都要餵寶寶吃。說是怕寶寶不會吃,怕寶寶吃不飽、吃得慢。我想說,吃飯是人與生俱來的本能,為什麼你要扼殺孩子的本能?還是想把孩子養懶了,衣來伸手飯來張口?
朋友的小寶寶在畫畫比賽裡,沒拿到第一名。家長就急了,回家就責怪孩子怎麼亂塗鴉。跟孩子說「你看第一名的誰誰誰畫得多好」。對於這樣的家長,真的是呵呵了。寶寶是你的名利工具嗎?還是想扼殺寶寶的天性和創造性?你不是應該首先問一下寶寶「你的畫想表達什麼意思」嗎?學習畫畫方法沒問題,但是創造性才是畫畫中最重要的一環。以大人的標準去判斷小孩的作品,那不是扯嗎?梵谷的畫又有多少人能讀懂呢?
歡迎關注鸚鵡少兒日語啟蒙
微信公眾號
百家號
同步更新!
如果某個觀點也有同感的話,請點個「贊」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