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婦科病,是種尷尬的存在,尤其對未婚未育的女孩們而言。
編者按+
性病不等於婦科病。而且,無論是面對性病還是婦科病,我們都應該有科學的態度,不必牽扯上升到個人品德和私生活。每一位女性都應該愛護尊重自己的身體,即便是出了小故障的那一小部分。
本文來源:她刊(id:iiiher),作者:她姐。
這個社會對婦科病的誤解,太深了
在很多人眼中,婦科病與一個女人是否潔身自愛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
「私生活不乾淨的女人才會有這種病。」
「婦科病都是不乾淨的男人帶來的。」
「是她談的男朋友太多,才會生病。」
......
▲ 《17.3關於性》
在知乎婦科病相關話題下,有很多網友曾匿名分享過自己的經歷:
「小時候,發現自己的白帶顏色有異常,告訴了媽媽,媽媽告訴我:小姑娘不會得這種病的。
長大後交了男友,因為自己有婦科病,被他認為不是處女,也因為這個,兩人分手。
曾鼓起勇氣向網絡醫生諮詢過婦科病,但得到的答案是——有過性生活的人才會有這種病。」
難道必須要通過說謊,才能證明自己有患上婦科病的可能性麼?
但這對於一個年輕女孩而言,是不是過於難堪,也過於荒唐?
▲ 《悲傷逆流成河》
知乎女孩的經歷,或許不是個例,她的故事也是很多女孩的成長縮影。
這個社會對婦科病的誤解太深了。
正因為這種誤解,女性在面對婦科病時,總會不由自主的難為情和不自然。
被禁忌的婦科病
中國女性中,少有人有勇氣,敢大方地談論起婦科病這幾個字。
這個詞,總帶著幾分隱諱的色彩。
楊笠在《脫口秀大會》第三季上,講過一個段子。
即便是像她這樣一向很「敢講」的女脫口秀演員,都會不好意思提自己做了個婦科小手術。
而是換了一種相對婉轉的說辭——「最近,我肚子裡長了個小東西」。
楊笠尚且不能做到自然,更何況大多數普通女孩呢?
如果說承認自己有婦科病會讓人難為情,那被人知道得了性病,羞恥的程度甚至可以直接讓人社會性死亡。
在最近小圈子內的口碑佳作日劇《17.3關於性》中,有一條故事線,圍繞著一個生了性病的中學女孩祐奈展開。
在祐奈最初告訴閨蜜自己得了性病的時候,閨蜜的反應先是震驚,接著是露出不自然的表情。
當然作為一部性教育主題劇,故事的結局很溫暖,閨蜜傾囊相助祐奈,醫生也給了祐奈幫助,給她科普了很多知識。
最後,祐奈明白了如何在戀愛中保護好自己,談下一個男朋友之前,主動要求兩個人一起做身體檢查。
但如果在現實中,一個女孩真的得了性病,一旦被人知道,她一定會被別人的唾沫星子淹死。
小編也曾和周圍的女性好友探討過——如果發現自己的私密部位出現了異常,你會怎麼做?
大多數的她們回答,如果不舒服了,相比像姐妹閨蜜詢問有沒有類似經歷,更習慣於先上網查看下符合的症狀。
即便是關係親近的姐妹,也很少會探討和隱私健康相關的問題。
豆瓣上有一個小組,叫「拒絕婦科病」,小組有超過20w成員。
這裡聚集了很多發現自己身體有異常,羞恥於問親近的朋友姐妹,也不知道該向誰求助的女孩。
她們通過互相抱團,共享知識經驗,進行自我治療。
她們抱團的初衷是好事,但一些不願意主動就醫的人,也可能私自用了不恰當的甚至錯誤的治療方式。
最後的結果或許是,疾病不僅沒有得到有效控制,反而越來越強大。
婦科知識匱乏的現狀
除了恥感,關於婦科病的第二關鍵詞是無知。
如今,網際網路上漫天都是偽婦科知識,隨處可見婦科醫院宮頸糜爛的廣告,上面的配圖是那些可怕的腐爛照片。
一些女孩在身體出現不舒適後,為了圖方便和便宜,不去正規公立醫院,去私立婦科醫院偷偷看病。
▲ 《性教育》
在被醫院告知自己已經到了宮頸糜爛幾度後,手足無措不知如何是好,只能自己偷偷買一些內服外用的藥物配合治療。
但宮頸柱狀上皮異位,也就是我們通俗講的「宮頸糜爛」,本就是一種自然的生理現象,通常情況下根本不需要進行任何治療。
最近幾年,宮頸癌HPV疫苗格外火爆,在國內,可以說是一針難求的狀態。
有位15歲的女孩在網上留言:身邊有朋友打了HPV,於是和爸爸商量,也想接種。結果爸爸反而告訴我,這個針其實不用打,除非出去亂搞,才需要打。
在評論區,有不少網友跟帖說:
開放的女孩,經常玩的女孩才會去打這個;
只要注意衛生,不需要打針;
只要沒性生活,就根本不會生病......
關於HPV,本該是每一位女性都必修的婦科保健知識。
但沒想到,這麼多人對HPV疫苗不了解,竟然認為它「沒什麼作用」。
那些已經接種了疫苗的姑娘,也在網上留言:有能預防癌症的疫苗,打就對了。
很多女孩是看見疫苗就打,而不是基於對病毒本身的了解。
在這種情況下,如果不幸感染上病毒,自己依舊只能恐慌和無措,沒有一點心理準備。
其實,現在感染過HPV病毒的女性大有人在,你幾乎能在任何一個社交媒體上,看到女網友們分享的自己與HPV病毒的抗爭經歷。
豆瓣某網友說自己接到了醫院的電話,被告知感染了HPV時,她一下子就慌了:難道我要得癌症了?
攥著手機的手,滿是冷汗。
畢竟,當年有港星梅豔芳死於宮頸癌的「前車之鑑」。
但,HPV並沒有我們想像中的那麼致命。如果不幸感染上,按照醫生的指導,進行觀察治療,無需過度擔心受怕。
雖然目前還沒研究出有效的治療方式,但只要我們自身的免疫系統足夠強大,就可以擊潰HPV,保護好我們的身體。
少熬夜多運動,飲食規律,養成健康的生活習慣。
很多感染過HPV的人,尤其恢復力強的年輕人,她們都通過改變生活方式,實現了從陽轉陰。
很多醫生這麼形容HPV感染:其實,你可以把它當作是一場宮頸的「感冒」。
要引起重視沒錯,但不要把它想像成宮頸癌那般可怕。
你會看到化驗單上的「陽性」而「變色」,也只是因為不了解。
當大家共同生活在一個婦科知識匱乏的環境裡,就形成了相對閉塞的信息繭房。
無知,才是恐懼的來源。
婦科病早該去羞恥化了
很多女孩第一次做婦科檢查的經歷都不怎麼美好。
「把褲子脫了,躺下,把腿張開。」
「都結過婚的人了,沒必要緊張哈。」
▲ 《良醫》
即便心裡難為情,也只能乖乖就範,接受冰冷的探頭對陰道的粗暴「侵犯」。
很多還沒做過全面婦科體檢的女孩,即便心裡冒出了一些想法,也漸漸被這些可怕的「自述」給勸退了。
這些描述或許真心。
但就像不能因為藥苦,而放棄治療一樣。
因為難為情,羞恥心,不去做婦科檢查,會給身體留下很大的健康隱患。
我們不應該過分妖魔化婦科病檢查。
其實,它也無非是身體檢查的一種罷了。
▲ 《迷失東京》
「醫生的表情嚴肅,讓人緊張,手法粗暴,讓人覺得沒有尊嚴。」
「感覺醫生太兇了,本來就很緊張,看見醫生的表情更緊張。」
一些女孩在做第一次婦科檢查時,遇到的醫生,或許是個嚴肅不愛笑的人。
如果醫生沒有友善的表情,也不必給自己壓力。
其實,醫生每天要面對很多患者,她們也許沒辦法照顧到每一位患者患者的情緒,每一次都做好表情管理。
但,她們足夠專業,可以發現藏在我們身體裡的,那些病毒釋放出的信號。
醫生與患者之間緊繃的關係,多一點理解,會更融洽。
小編只提一點,大家要去正規機構做檢查,而看婦科醫生最好去正規公立醫院進行。
每一位成年女性,應該把婦科病檢查常態化,培養自己做定期婦科體檢的習慣,無論此時有沒有性生活;
每一位成年女性,都不應該拖延任何婦科病的治療,不要覺得自己還沒有結婚,還沒生孩子,疾病不會找上你;
每一位成年女性,不要自己給自己下診斷,每次身體出現異樣,就上網找症狀就對號入座,其實,更多時候只是你自己腦補的很嚴重,只能徒增焦慮罷了。
當然,在日常的生活中,大家也要培養健康的生活習慣。
加強鍛鍊,提高自身免疫力,做好私處清潔,勤換洗內褲,3個月換一批貼身內褲,提醒伴侶也處理好私處衛生......
良好的生活習慣,可以幫助我們有效地預防婦科病。
性病不等於婦科病
小編發現,最近幾年社會上湧現出了很多的聲音,鼓勵我們不要羞恥於談性。
但每次提到性病,多數人還是會覺得噁心不適,甚至包括女生在內。
性病,被認為與一個人的品德掛鈎。
對性病的歧視,同樣蔓延到了婦科病上,有人還給性病和婦科病畫了等號。
但,性病不等於婦科病。
而且,無論是面對性病還是婦科病,我們都應該有科學的態度。
在面對包括愛滋病在內大大小小的性病時,不應該報以歧視與辱罵,而是關注和體諒。
而在面對更常見的婦科病時,就把它當作女性身體的「小感冒」就好了,不必牽扯上升到個人品德和私生活。
每一位女性都應該愛護尊重自己的身體,即便是出了小故障的那一小部分。
當然,小編更希望每一位女粉絲能多留意自己身體的細微變化,遠離損害我們身體健康的一切病毒。◎
編輯:許小袋 編審:李小不
本文來源:她刊(id:iiiher),作者:她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