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產財富會
兩種或兩種以上物質反應生成新物質,
化合反應一般釋放出能量。
從政府,到企業,再到眾多參與主體,
城市共建是一場盛大的化合反應,
在能量場中看見新未來。
2020-9-01
8月財經熱搜榜,「雙循環」幾乎以一己之力屠榜。
自7月30日高層提出「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互相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後,「雙循環」就成了各路專家積極探討的熱門話題。
在近日舉辦的「相約海洋,城市共建」第二屆世界海洋城市·青島論壇上,馬光遠、樊綱兩位知名經濟學家一致認為,「雙循環」最大的抓手是新型城鎮化,而新型城鎮化需要靠大城市、中心城市和城市群來拉動。
「中國經濟從本質上來講,已經從過去區域之間的競爭、省與省之間的競爭,慢慢淡化並逐漸演變成城市與城市之間的競爭,這已經成為中國地方競爭的一個主旋律。」
可以看到和感受到的是,這幾年,中國的每一個城市都在努力打造自己的名片。
比如重慶用470米的A-ONE刷新了城市封面與高度;石家莊通過煥新CBD共情世界,提升國際化氣質;青島走向深藍,朝著世界級海灣城市的未來穩步邁進……
而你會發現,這些城市名片的背後,都出現了同一個名字:融創。
幾天前的一個投資論壇上,融創中國董事會主席孫宏斌提及了內循環的發展思路。早在2016年融創即提出投資美好生活,以高品質新供給促進新消費的思路服務國內經濟大循環,同時結合產城雙核驅動的城市共建模式,集合更多產業力量與城市共發展。
十七年深耕百餘座城市,融創早已跳脫了傳統開發商的單核角色,歷練了一身與城市發展進化同頻共振的深厚內功,以「城市共建者」的身份與進駐城市產生多重化合反應,並不斷釋放新能量,助推城市向著更高能級進階。
在青島,融創通過與時代同頻、與產業共進、與城市共建的三重化合反應,持續釋放世界級海洋名城的深藍能量。
與時代同頻
青島走向世界背後的融創力量
對於依海而生、向海而興的青島而言,其發展的全局不止在1.128萬平方公裡的陸地面積,還有1.22萬平方千米的龐大海域。
作為海洋大國,中國擁有1.8萬公裡的海岸線,擁有相當於陸地面積三分之一的海洋面積和豐富的資源,海洋在我國經濟發展和對外開放中的作用十分突出。
聯合國前副秘書長吳紅波指出,我國海洋經濟已經進入了全面發展時期,開發海洋、拓展藍色經濟,是我們國家經濟新的增長點和重要支撐。
而海域面積略大於陸地面積的青島,自然肩負起了國家海洋強國的戰略使命,致力於建成東亞地區經濟實力雄厚、城市文化軟實力突出,具有較強世界影響力的創新型國際海洋名城。
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副會長 樊綱
著名經濟學家、經濟學博士 馬光遠
當青島面對新的時代挑戰,需要與城市共建者一同開啟發展海洋經濟的新探索時,融創躬身入局,毅然加入青島及西海岸新區的建設發展,成為助推城市走向世界的「融創力量」。
這股融創力量,來源於十七年深耕百餘座城市過程中形成的對於城市發展需求的深刻理解,來源於從地產開發向「城市開發+產業運營」綜合實力的升級蛻變,以及由此形成的地產、服務、文旅、文化、會議會展、康養醫療等閉環全產業鏈能力。
布局青島數年來,融創深刻理解並尊重青島的城市和文化特色,以「城市共建者」的責任擔當以及領先的產品營造能力、多元化資源優勢、高起點運營服務,深度參與青島市及西海岸新區的建設,與城市發展並肩前行。
截至2020年7月,融創北京區域已先後在青島打造了融創·都會中心、融創·紅島壹號院、 融創·阿朵小鎮、青島東方影都、青島海洋活力區|融創中心等16個高端精品項目,並有多個土地儲備項目即將面世,美好生活版圖覆蓋了西海岸、嶗山區、李滄區、高新區、城陽區、即墨區、膠州市等重點地區。
從美好人居營造,到大文化大文旅大健康產業的全面發展,融創式美好生活賦予青島更豐富多元的城市內涵和想像空間。
從「一帶一路」國際合作新平臺,到「雙循環」格局下的北方樞紐,青島這座海濱之城在時代大潮中的發展軌跡越來越明確,在經濟、文化、產業及服務等領域中享有更多的影響力和話語權。
與產業共進
20多家優質企業總部落地
近年來,青島已成為我國縱深開放新的重要戰略支點城市,西海岸新區作為山東對外開放橋頭堡、青島創新發展排頭兵,是國際資本聚合場、百億項目聚集地,對青島經濟發展發揮著龍頭帶動作用。
數據顯示,2014年至2019年,西海岸新區海洋生產總值年均增17.5%,佔青島市海洋生產總值比重超過35%。
註:青島海洋活力區 概念規劃意向圖
而位於西海岸新區核心板塊的海洋活力區,被認為是青島發展的「新極核」。以建設「獨具海洋文化特色的現代化新型中央活力區」為目標,青島海洋活力區按照「開放、現代、活力、時尚」理念,重點打造海洋創新發展智慧領航區、國際經貿合作機構總部集聚區、東北亞航運中心商務核心區、區域金融貿易創新示範區、現代濱海都市活力時尚之心。
自2018年12月與青島西海岸新區籤約開始,融創便與這一國務院批覆的第九大國家級新區的命運緊緊綁在了一起。
為適配西海岸「新型國際海洋城市」戰略定位,新區與融創攜手共建海洋活力區,擬總投資約1000億元。
一年多來,青島海洋活力區在規劃設計、招商引資、產業落地等方面的每一步進展背後,都是融創持續收穫的一個又一個與青島城市共建的「小勝利」。
註:青島海洋活力區 概念規劃意向圖
目前,青島海洋活力區已籤約落地20多家國內外知名企業總部,計劃總投資規模達720億元,涉及金融、貿易、能源、網際網路科技、物聯網平臺、高端海洋裝備製造、電子信息技術、現代服務業等各個領域。
其中,已有六家總部企業項目開工建設,投資規模已達380億元。自開建以來,吸引了山東能源、華為、中建、中鐵、HDR、HBA、戴德梁行等近200家國內外知名企業參與。青島海洋活力區已經成為融匯城市發展要素、全產業鏈優質資源,社會和企業主體「城市共建」理念的高質量試驗田和典範。
與城市共建
多方參與主體合奏美好未來
事實上,青島海洋活力區從設立之初,就被賦予了平臺思維和產業生態的發展理念,旨在為優秀企業和社會主體打造「共生共建、共贏共享」的發展平臺和產業生態環境。
伴隨著相關企業總部的不斷落地,企業間的合作共贏及產業生態環境的不斷升級,以活力區平臺為依託的小「內循環」將逐步形成,不斷優化和增強活力區落地企業的內生發展動力和實力,以小內循環促大內循環,讓活力區真正成為踐行國家「雙循環」經濟發展格局的典範。
註:青島海洋活力區 概念規劃意向圖
來自教育、醫療、智慧科技、規劃設計、新能源等多個領域的企業,與融創一道參與活力區內循環,實現城市「共建」。
總投資45億、總建築面積42萬平米的清華大學附屬融創青島中心,已於去年開建,預計2024年投入使用,助力青島海洋活力區與世界一流醫學資源接軌。
青島大學深度參與海洋活力區建設和人才培養,源源不斷提供高端人才賦能區域和城市發展。
在山東能源集團黨委副書記、董事嶽寶德看來,青島海洋活力區城市共建、共融共生的發展戰略與山東能源集團高度融合,計劃三年內在青島投資總額達到100億以上,2023年在青島市總產值達到1300億,躋身區域領先發展的千億級企業集團。
落地青島海洋活力區的華為(青島)數字城市聯合創新中心,在提升華為自身發展的同時,也為區域發展提供了技術能力和數位化基底,助力青島在智慧城市領域走出一條獨具特色的路徑。
正如融創中國北京區域集團副總裁王強積所言,城市共建的真正意義不是一家企業孤軍奮戰,而是各領域優勢資源與實力企業的共同努力與奮鬥。融創希望這些資源的聚合能夠迸發出新的火花與能量,照亮城市的美好未來。
百年山海之城青島,正在美好城市共建的新勢能中,迎來屬於自己的蔚藍時代。而融創在青島西海岸的開發模式,也將成為極具代表性的海洋城市共建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