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風在故事中的絕大部分時間裡,毫無心靈自由可言。
第一部結尾時,聶風為救天下蒼生,捨身入魔,離經叛道。
力挫絕無神不滅金身後,殺意難馴,和步驚雲於山巔決一死戰。
幾乎要化身為麒麟魔的聶風在此時徒手捏碎了雪飲刀,
整個《風雲》第一部,甚至在結尾入魔時,
束縛聶風內心的是武學理念和個人理想,
是仁義、道法、天下,核心就是那句「江湖事要以江湖道來解決」。
天下人的安危和江湖和平秩序永遠都是第一位的,親人死活還得靠後,
他相信入魔只是精進武功實力的手段,目標仍然是:
解救蒼生,不濫殺無辜,一定要嚴守道德底線。
他不僅是武學發展的標杆,更重要的是引導天下人向善的道德模範。
但是從魔眼睜開之後,麒麟魔的秉性逐漸佔據了聶風的思維,
所有的思想都是為了戰鬥,甚至會因為雪飲刀出現缺口而感到恥辱。
追求戰鬥能力提升成為了唯一目標,在無意識、無人格的戰鬥理念指引下,
聶風個人的道統與德性雙重敗壞,
戰鬥毫無底線,以殺戮來滿足殺意,讓天下武者人人自危,
以一己之力將整個時代拉入戰鬥的黑暗漩渦,每個處身其中的人都深懷恐懼,
誰都害怕會被麒麟魔聶風殺死,所以誰都想去殺死聶風,
當然,這種殺伐果決,打起人來毫不留情的聶風此後再沒有機會見到。
你沒看錯,小時候的聶風,善良到連狗都怕,更別提想害人了。
情結與殺孽都無法化解,駕馭魔心當然無從談起。
由此,聶風就開始面對貫穿《風雲》整整三部劇情的問題:
1、武學:整個第二部和半本第三部,聶風都沒有武器。
2、心裡:也是最嚴重的問題,他不知道自己有沒有資格去當一個好人,應不應該再用魔刀,
從此聶風內心也有了更大的束縛,為了「仁者」的名號,放棄了武者的果決,變得婆婆媽媽。
比如第二部裡,皇影先挑聶人王,殺招被聶風攔下,得知對方是聶風皇影十分興奮,問起雪飲刀。
聶風回答:「雪飲已碎,我亦不帶刀多年。」
皇影就不信:「你瞞不了老子,我感到你身上有刀!」
聶風說話輕描淡寫,種種過去不足為外人道也,不想回憶那段時光,皇影卻咄咄逼人,直來直去,
第二部裡聶風從未挎刀,被逼得只能用腿招運傲寒六訣,最後說我就是雪飲。
這種孤獨而又無奈的感受,才是真正讓聶風產生人物弧光的關鍵。
直到第三部,刀皇和豬皇從水底找回碎片,窮盡十年的時間重鑄雪飲,
我們才看到幾十卷以來,聶風臉上第一次露出的滿意和欣慰,
那一刻仿佛殘缺的靈魂重獲自由。
這一時刻讓《風雲》三部曲來,聶風受到的所有委屈都變得值得,
不僅僅從武學造詣上,標誌著聶風曾經身負的經典武學回歸,
更從人物形象塑造的角度,補完了人格魅力最關鍵一塊拼圖——心靈自由。
自此,聶風再也不用四處借武器去驅使十方無敵,
再也不用以腿御刀,給敵人當搓澡聶師傅,
風神腿也不再是逃跑時的保命技能,
儘管第三部後期,聶風還是有很多掉身價的表現,
但當他重新拿起雪飲刀的那一時刻起,
他的人生軌跡就重新回到正軌。
不再糾結於自己到底是一個魔頭,還是一個好人,
而是秉承一顆純粹的武者之心,去迎接生命中的種種挑戰,並將其克服。
貫穿他一生的是對於善惡和強弱的辯證思考,
終於在最後時刻,他能放下人世間的種種恩怨糾葛,戰勝心中之魔,
以冰心馭魔心,出神入魔一瞬之間,成功達到了「魔心渡」的全新境界。
這一刻,人物內心的預期終於得以實現,劇情也就觸及了聶風這個人物的核心,
他重新駕馭自己,成為自己,並最終與自己和解。
伏魔不如渡魔,
當心魔內化成了自身的一部分,這份果敢和堅毅就重新回到了聶風身上,
戰鬥力坐火箭般躥升,
魔性縱橫,殺氣騰騰卻又泰然自若,臨危不懼,
在步驚雲出現前,頑強抵抗了近百回合,
更將連城志逼得左支右絀,負隅頑抗
更在絕世好劍崩斷、英雄劍深陷山中之後,
風雲同御雪飲刀擊敗大魔王連城志,
這樣刀意揮灑,汪洋恣肆的場面
在第二部和第三部裡實在是太罕見了,
此時的聶風,與彼時親手捏碎血飲的他全然不同,
血意刀光下,內心對雪飲刀的缺口感到的是內疚和酸楚,
「雪飲刀,你一定要支持下去」
這句話背後飽含了多少期待、悔恨、委屈和驕傲,
恐怕只有聶風自己知道。
最後結局裡,
聶風如願帶著孫兒回到鄉間隱居,
雪飲刀卻宛如擁有生命一般,傲然挺立,
在克服魔障,尋覓自我人生價值的過程中,
聶風也許得到的要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