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賽停擺,但籃球不停擺。在因新冠疫情聯賽暫停期間,騰訊體育推出《NBA雲專訪》系列欄目,通過視頻連線的方式,專訪聯盟球星、球隊高層與知名記者,一起聊一聊疫情期間的熱點話題。
記錄麥可-喬丹與公牛1997-98賽季徵程的紀錄片《最後之舞》於4月20日在騰訊體育正式上線,《NBA雲專訪》第三期,騰訊體育高級記者沈洋邀請美國資深體育專家,科特高迪媒體獎得主,國家體育媒體協會名人堂成員麥可-威爾本(Michael Wilbon),這位在《最後之舞》紀錄片開場7分鐘就出現的老爺子,親身經歷和報導喬丹整個職業生涯,無數次一對一專訪「籃球之神」,是解讀《最後之舞》和喬丹,最合適的大咖之一。
《最後之舞》紀錄片中,威爾本講述公牛內幕
因此,威爾本獲得了許多採訪邀請,日程排得滿滿當當。儘管工作安排十分緊湊,但當沈洋發出連線邀約後,老爺子欣然接受,在原定的採訪時間之前,還發生了意外情況……
紐約颳起龍捲風,沈洋家中斷網、斷電,無法按照約定時間進行採訪,沈洋向威爾本表達歉意,詢問能否改期,老爺子看到信息後馬上打來電話安慰沈洋、關心家中是否平安,並表示隨時會為騰訊這次專訪空出檔期,只要提前通知他就可以。
終於,在意外狀況解除之後,沈洋連線威爾本,這位資歷深厚、卻又平易近人的老爺子,向我們講述了他記憶中的喬丹和《最後之舞》。
《最後之舞》為何不可錯過?
麥可-威爾本
麥可-威爾本,是美國體育媒體行業中的「麥可-喬丹」。這位62歲的老爺子來自芝加哥,在1980年進入《華盛頓郵報》,報導領域涉及到NBA、MLB(美國職棒大聯盟)、NFL(美國橄欖球聯盟)和大學賽事。在《華盛頓郵報》工作期間,威爾本的專欄文章高產並且高質量,每周推出四期,內容囊括體育報導與體育文化的解讀分析,成為體育專欄中的精品。
作為《華盛頓郵報》記者的威爾本,被譽為美國報刊領域最佳撰稿人,當選美國職業記者協會評選的最佳體育專欄作家,獲得了美國國家黑人記者協會(NABJ)頒發的終身成就獎,拿到《華盛頓郵報》久負盛名的尤金-邁耶獎(Eugene Meyer Award),該獎項旨在表彰為《華盛頓郵報》做出卓越貢獻的員工。在2011年,威爾本入選華盛頓特區體育名人堂(D.C. Sports Hall of Fame)。
在記者生涯中,威爾本10次報導夏季和冬季奧運會,從1982年開始每一年都在現場見證NCAA終極四強賽,從1987年開始每個賽季的NBA總決賽與NFL超級碗都在現場報導,他是美國最資深最受歡迎的體育記者之一。
威爾本與託尼-康海澤合作節目《Pardon the Interruption》
在加盟ESPN後,威爾本繼續體育報導與評論的同時,與《華盛頓郵報》的同事託尼-康海澤開創《Pardon the Interruption》(簡稱PTI),該檔電視節目以威爾本與康海澤在《華盛頓郵報》合作期間就已形成的言語交鋒為特色,對當天的新聞和事件進行廣泛的討論。PTI在2009年、2016年和2019年獲得了體育艾美獎最佳演播室節目獎,是業內收視率最高的演播室節目之一。
畢業於西北大學的威爾本,是芝加哥體育名人堂與西北大學體育名人堂成員。威爾本在2020年獲得科特高迪媒體獎,該獎項是由奈史密斯籃球名人堂頒發,用以表彰成就卓越的籃球撰稿人與評論員。同樣是在2020年,威爾本入選國家體育媒體協會名人堂。2020年全明星周末,威爾本作為芝加哥體育界的傑出代表,擔任全明星名人賽威爾本隊主教練,帶隊以62-47擊敗資深體育媒體人史蒂芬-A-史密斯率領的名人隊。
威爾本和沈洋視頻連線
雖然現在是聯賽停擺期,但威爾本依舊忙碌,與沈洋的視頻連續中,威爾本首先講述了他目前的生活與工作狀態。「我很好,非常想念往日的生活。很開心能夠在Zoom(視頻會議工具)看到你,(如果沒有疫情)我們這時候應該在季後賽碰面了,我們現在必須要戰勝困難,但見到你真開心。」威爾本說。
雖然現在還無法按照常規的方式進行工作,但威爾本並未放慢工作的腳步,他正在居家辦公。「我是個老傢伙了,但現在必須開始學習如何使用像Zoom這些科技產品,」威爾本說,「ESPN把他們在演播室裡放置的很多拍攝設備安裝在我的家裡,我要用這些設備來錄製PTI,把我的家變成攝影棚。」
全程記錄喬丹與公牛1997-98賽季的《最後之舞》,已在騰訊體育正式上線,本紀錄片共10集,分別於4月20日、4月27日、5月4日、5月11日與5月18日在騰訊體育播出,單日上映兩集。新冠疫情期間,《最後之舞》的上映,不僅僅是體育界的大事,也有著重要的社會意義。
《最後一舞》紀錄片上線騰訊體育
「喬丹的故事能夠吸引幾代人,即便你是尼克斯的球迷,你熱愛的球隊屢次被他擊敗,但他的故事在紐約同樣會有非常高的收視率。」威爾本說,「在過去3-4周時間裡,我們總是聽到壞消息(美國疫情),卻又無能為力。現在這部紀錄片來了,我們將擁有真正想看的東西,重溫比賽,重溫勝利,重溫喬丹不斷攀升的職業生涯。我們會發現很多之前並不知道的事,即便是像我們這些每天從事籃球報導的人,同樣會被這部紀錄片所吸引,因為裡面會有許多鮮為人知的好故事。」
威爾本是喬丹的好友,他從喬丹大學時期開始關注,對於喬丹的職業生涯有著深刻的了解,但威爾本坦言即便是他們這些多年跟蹤報導喬丹的媒體人,對於喬丹的認知也是有限度的,而《最後之舞》無論對於媒體人還是球迷,都是一個深入探索喬丹籃球之路的良機。
「我第一次看麥可打球,還是他在北卡的時候。在麥可的整個職業生涯中,我一直為《華盛頓郵報》撰稿,包括他在華盛頓奇才效力那段日子,所以人們會說我為什麼還要看這部片子,裡面的東西,我應該都知道,實際上不是這樣,很多事情我也並非那麼了解,我可能知道一些,但並不全面,」威爾本說,「這部片子裡面的很多內容拍攝於球隊的飛機上,更衣室裡,這些地方往往是媒體很難深入的,卻又是最真實的,所以我十分期待欣賞這部片子。」
《最後之舞》的拍攝方式十分特別,攝影團隊獲準跟拍喬丹與公牛完整賽季的臺前幕後,這樣貫穿賽季始終的追蹤,全方位多視角的拍攝記錄前所未有。在一年的拍攝中,攝製組完成了超過500小時影像錄音收集,那是從未曝光的獨家資料,會在10集紀錄片中一一呈現。
「不僅僅是我,那些在麥可身邊時間比我還要長的人,比如《芝加哥論壇報》的薩姆-史密斯,他是《喬丹法則》的作者,一直跟蹤報導喬丹,還有為《芝加哥太陽報》撰稿的馬克-範塞爾,他也寫過好幾本關於麥可的書,以及其他在芝加哥每天跟隊的記者們,我很想聽聽這部片子有哪些內容讓他們驚訝,我覺得我們都會從中學到一些東西。」威爾本說。
喬丹、禪師和皮蓬
除了喬丹,威爾本還對《最後之舞》中另一位出鏡的主要人物感興趣,那就是公牛主教練菲爾-傑克遜。「最後之舞」是傑克遜的創意,他以此來命名公牛的1997-98賽季。「因為菲爾是個哲學家,這個設定符合他的風格,並且讓他們取得了成功,」威爾本說,「我其實可以提前觀看這部片子,但我沒有這樣做,因為我想和其他觀眾一樣欣賞這部作品。我已經迫不及待想聽菲爾在片中說了什麼,他是那種用哲學思想和觀點打動你的人,那是一種享受。」
喬丹究竟有多受歡迎?
1998年至今已有22年,但喬丹的故事依舊充滿吸引力,輕而易舉跨過了時間的障礙,打破了年代的阻隔,這是不可思議的魅力,超越了體育範疇,形成了一種人文現象。
喬丹是全世界的偶像
對於喬丹引發的熱潮,威爾本並不驚訝,在本次採訪中,威爾本回憶起當年他親眼目睹的一件事,來說明喬丹是多麼受歡迎。
「麥可去任何地方都是那種瘋狂的場景,仿佛上帝駕到的盛況,」威爾本說,「有一個小故事,有一次他在華盛頓打球,一輛加長豪華轎車來到了子彈主場(華盛頓奇才之前的隊名是子彈),我看到一個戴著皇冠的女士,一位男士,可能是隨員,找到公牛的公關蒂姆-哈洛姆,說坐在車裡的女士是某國的公主,想見見喬丹先生。」
在那個時候,每天都有各行各業的人,渴望與喬丹見面,但喬丹畢竟時間有限,不可能滿足每個人的要求,公主是否會有特權,能夠如願見到喬丹?
「當時我們就站在那裡,心中想,『天吶,蒂姆會對她說什麼呢?』」威爾本接著說道,「蒂姆看著那個人說道,『兄弟,每個城市都有一位公主。』要知道那可是一輛加長豪華轎車,那時候這樣的車很少見,那位女士已經搖下了車窗,她希望讓人們看到她的臉,她的頭飾。她可能是一位冒名頂替的假公主嗎?也許可能,但我覺得是真的,像是一位皇室成員。」
球隊公關人員拒絕了公主與喬丹見面的要求,這聽起來有些令人驚訝,但威爾本表示只要你經歷過那個時代,就會理解那樣的狀況,而且雖然過去很久了,喬丹的影響力並未減弱,依舊是被關注的焦點,這就是喬丹的非凡。
「蒂姆的回答聽起來有些令人難以置信,但我特別理解他,那時候他被各種見見喬丹的需求所淹沒了,人們想方設法尋求與喬丹見面的機會,」威爾本說,「喬丹就是這樣有魅力,只有穆罕默德-阿里能夠與喬丹相比,其他人難與喬丹相提並論。現在人們依舊對他著迷,我絲毫不感到驚訝。人們總是想了解麥可,那種渴望永遠不夠。」
威爾本回憶他後來將喬丹未見公主這件事寫到了報導中,喬丹看到了那則報導,還有些「埋怨」威爾本,因為雖然他知道自己的影響力有多麼巨大,但不想表現出傲慢無禮,雖然他理解公關人員的難處。
「我在第二天寫了皇室公主的報導,後來去芝加哥的時候,麥可問我,『你怎麼能把這件事寫出來呢?』我說,『那是個很棒的故事。』麥可答道,『你讓我看起來像個混球,讓蒂姆看起來像個壞蛋。』」威爾本說,「我說並不是那樣,我們就這樣來來回回地聊天,我說那位公主有些可憐,她來了卻沒想到見不到你,但我覺得這個故事可以有助於人們理解你有多麼受歡迎,結果麥可揮揮手就走了。這是我最喜歡的關於麥可的故事,我想他看待這件事可能有不同的角度,但我永遠不會忘記那個場景,不會忘記全世界對於麥可是怎樣痴迷。」
喬丹為什麼是歷史第一?
年輕一代的球迷們,很多並未系統地看過喬丹的比賽,但他們知道喬丹的傳奇。在騰訊體育社區發起的NBA歷史最佳球員評選中,儘管參與投票的網友有46%是90後,但喬丹仍以超過45%的得票率排名第一,詹姆斯的得票率是36%,科比是26%。
喬丹是NBA歷史第一人,這幾乎是公認的,但威爾本透露,他與喬丹聊過這件事,喬丹並沒有沾沾自喜,反而有些難為情,他覺得自己並未與那些偉大的前輩們同場競技過,因此不能將「第一人」的頭銜加在自己身上。
威爾本專訪喬丹
「大約11年前,我和麥可聊過歷史最佳這件事,我問他,『與其他事情相比,被認為是世界上最傑出的球員是不是感覺更棒?』」威爾本說,「他告訴我,『並沒有,因為我不願說自己比比爾-拉塞爾更好,比賈巴爾更強,比那些傳奇更優秀。』」
雖然喬丹拒絕為自己加冕,但在媒體和球迷心中,喬丹就是最好的,是籃球歷史中無與倫比的存在。「喬丹和詹姆斯不一樣,當詹姆斯對著鏡頭說,『這令我成為最棒的』時,我就知道時代不同了。在我看來,歷史中頂尖的四位球員是喬丹、拉塞爾、魔術師與詹姆斯,如果可以將人數擴大,科比、賈巴爾和伯德也在其中,但最好的是喬丹,」威爾本說,「因為他激發了人們對於世界的想像力,帶來了一場視覺盛宴。」
喬丹為什麼是最好的?因為他的成就,更因為推動這些成就產生的態度與職業精神。就以《最後之舞》中的1997-98賽季為例,喬丹包攬得分王、最佳陣容一陣、最佳防守一陣、常規賽MVP、全明星MVP和總決賽MVP,帶領被傷病和內訌摧殘的公牛殺下第六座總冠軍獎盃,完成第二個三連冠霸業,那一年喬丹35歲,他打滿了常規賽與季後賽所有場次,總計103場。實際上,在喬丹第二個三連冠期間,他一場都沒有休息過, 246場常規賽58場季後賽滿勤。
「喬丹沒有負荷管理,他幾乎沒有什麼休息日,」威爾本說,「皮蓬曾經告訴我們,麥可對他們說過,『你們都把冰袋拆了,把繃帶打開,我們必須去打比賽,因為人們花了那麼多錢就是看我們打球的,所以我們必須玩命打。』」
尊重比賽,尊重球迷,這就是為什麼喬丹那麼受歡迎,他的故事經歷時間的洗禮反而更加熠熠生輝,尤其與現如今負荷管理的潮流對比後,形成鮮明的差別。
39歲的喬丹在最後一個賽季打滿82場比賽,場均20+6+4
「人們現在不再以麥可的那種態度對待體育了,因為他們擔心萬一受傷可能會讓自己少賺錢,只有在穩妥的時候才會全力以赴,」威爾本說,「麥可根本不在乎什麼風險管理,即便是生病了,受傷了,他仍會咬牙堅持比賽。」
喬丹究竟有多麼敬業?威爾本向沈洋講述了一個故事。「有一次在洛杉磯,麥可需要在球鞋上剪開一個洞,才能穿上它上場,因為他的腳已經腫到很可怕的程度,只有給鞋打洞放氣才能穿進去,」威爾本說,「就是這樣,他還是上場打了。他就是那麼在乎比賽,那麼英勇,那麼令人欽佩。」
在社交媒體盛行的今天,球員們有了更多表達自我的途徑與機會,更加注重自我品牌的打造,這令球員們獲益的同時,也失去了一些傳統的東西,而這些東西可以在《最後之舞》中找到。
「現在是社交媒體時代,人們變得自戀,以自我為中心,如今的一些球員,他們是在麥可最後一舞那一年甚至之後才出生,我很想知道他們是否會被這部紀錄片打動,他們太自我了,很少有什麼東西能夠打動他們,但《最後之舞》應該可以。」威爾本說。
籃球之外的喬丹是怎樣的?
球迷們欣賞過喬丹在籃球場上的英姿,他在場外是個怎樣的人呢?對於這個問題,少有人比威爾本更具備發言權,因為他與喬丹在比賽之外有過許多接觸,一次次採訪,一次次聊天,讓威爾本對於喬丹的人格魅力有了更加深刻的感受。
喬丹充滿好奇,尤其是對對手
「他是一個充滿好奇心的人,當我和他聊天,他會問我很多事情,他甚至知道我的工作日程,我去了鹽湖城採訪馬龍與斯託克頓,我在紐約對話尤因,他都知道。他會向我提問,比如我在現場看了湖人與活塞的比賽,他就會問我『魔術師』說了什麼,他的『死敵』託馬斯和杜馬斯說了什麼,」威爾本說,「他就像一塊海綿,渴望探索,希望掌握得更多,我發現很多傑出的球員都有這樣的特點。」
在威爾本記憶中,喬丹是一個非常有趣的人,人們對於喬丹的認知不應該僅局限於他在場上的那些榮耀,而是應該擴大到場外,看到更加多面更加立體的喬丹,《最後之舞》能夠帶來這樣的視角。
「麥可很有趣,非常會聊天,特別會講故事,」威爾本說,「我很幸運能夠和麥可一起談天說地,不是球員和記者或者播音員,就是坐在地板上閒談。他很風趣,也很直接,會用玩笑來挖苦你,但能夠與他相互學習的人,他會發自內心尊重。99.9%知道麥可的人,並沒有與他直接接觸過,這正是紀錄片吸引人的地方,大家能夠從中看到他的真實性格。」
威爾本透露喬丹很關心身邊的人,他會因為朋友們不願打擾他而生氣。「麥可知道我來自芝加哥,在他加盟之前,我就是公牛的球迷了,」威爾本說,「有一次我想回家鄉為《芝加哥論壇報》工作,我覺得這不是什麼大事,所以沒有和麥可聊過。當他從其他渠道得知了這個消息,很生氣地問我,『為什麼我從其他人那裡才知道你的事情,你想去《論壇報》都沒有和我說過呀。』麥可就是那樣的人,在籃球之外,他也有一樣迷人,一樣魅力非凡。與他接觸過的人,都會發現他所呈現出的人性的深度與廣度,那甚至有時候比籃球還要有趣。我希望人們能夠在這部紀錄片中看到這些東西。」
喬丹在退役之後成為了NBA球隊的老闆,並在球鞋等商業領域繼續擴展,繼續取得成功。威爾本表示與球員時期相比,喬丹有了一些改變,但那些驅動他創造輝煌成就的動力始終未變。
喬丹淚灑科比追思會,不忘自嘲
「麥可現在有5個孩子,是NBA球隊的老闆,還有很多其他的生意,他更加聰明,看待問題有了更多的視角,更有深度,」威爾本說,「他如今的身份與球員時期有很大的不同,但打球時心中燃燒的追求卓越之火從未熄滅,好勝的,給大家帶來歡樂的本質從未改變,那是我們所欣賞的,那種感覺依舊在。因為身份的變化,他現在更喜歡自嘲。在科比的追思會上,我們看到了他深情的悼念,也有了那個哭泣的表情包,我和他聊起了這個表情包,他說自己無論如何不想在這個領域再有新作了,他現在自嘲的次數要比以前多了好多。」
騰訊體育社區問答:喬丹就是偉大代名詞
在本次採訪之前,沈洋通過騰訊體育社區向網友徵集問題,沈洋在其中選擇了三個,通過本次連線詢問威爾本。
問題一:麥可-喬丹這個名字意味著什麼?
威爾本:偉大,這個名字就是偉大的同義詞,是偉大的最佳詮釋,就是為籃球而生的。雖然也許有人覺得這樣講有些誇張,但這就是麥可-喬丹對於我和很多人的意義。
問題二:喬丹是否告訴過你,他自己認為職業生涯最佳投籃是哪一個?
威爾本:我們談過很多次,他說自己也挑不出來,這就像選擇哪個孩子是你的最愛一樣。我們聊過球隊,我原本以為他會最喜歡1992年的那支公牛,但他覺得是1995-96賽季的公牛,那是他認為最好的球隊。至於最偉大的投籃得分,我也沒有答案。你看,總有一些事情讓我們意識到對於喬丹了解還不夠,我下次再見到他的時候,就可以再問問他。
問題三:你如何描述自己與託尼-康海澤在現實生活中的關係?
威爾本:人們有時會說,「你們真的是朋友嗎?」當然了,我們一起吃飯,一起打高爾夫,20年來一直如此。實際上我們的關係再向前追溯,已經有40年了。1979年,託尼加入了《華盛頓郵報》。那年夏天我是一名暑期實習生,1980年我正式加入那裡,已經過去40年了。我們在《華盛頓郵報》的時候就互相辯論,因為我們有各自喜愛的球隊,我們會衝著對方大喊大叫,但依舊有著深深的愛和尊重。當然,我們要保持專業,要互相讓步。
威爾本和託尼-康海澤是40年好友、同事
後記——
本期《雲專訪》時間比較長,但威爾本一直熱情飽滿,這位老爺子與他的朋友喬丹一樣,熱愛自己的事業,尊重合作夥伴與球迷。在採訪之前,威爾本專門打電話給沈洋,詢問需要怎樣穿戴,他希望能夠表達出對騰訊和中國網友們的尊敬。在採訪結束後,威爾本還發信息詢問本次採訪是否符合要求,一位在體育媒體界如此德高望重的大腕,這樣的平易近人認真負責,他與喬丹一樣,都是值得學習的榜樣。
「我在夏天經常會去中國,我去過北京和香港,我非常享受在中國的旅行,」威爾本談到他對於中國的印象時說,「我在中國遇到了更多熱愛籃球的人,中國的球迷喜歡談論比賽,而且真的很懂球,他們對於籃球的一切都有著深刻的了解、欣賞和熱愛。」
在採訪臨近結束時,威爾本表達了對於賽季恢復的渴望,期待著與沈洋,與騰訊體育的工作夥伴,重新在場邊相聚。
「很高興與你談話,可能有很多人不知道,我們經常交流,尤其在季後賽的時候,」威爾本說,「我真的非常感謝並且欣賞你和工作夥伴們做所的一切,那是難以置信的。我期待看到你們在季後賽的工作表現,也許是在8月,希望到時候我們能以非虛擬的方式見面。」
主創人員——
採訪、翻譯:沈洋
撰文:硬幣
視頻製作:劉成林
海報設計:AMBER Z
策劃、編輯:袁震
本文系騰訊體育獨家稿件,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