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聞記者 劉皓洋
近日,由中國石油學會海洋石油分會、中國海洋工程諮詢協會、中國航海學會主辦,中國石油大學(北京)等聯合承辦的第二屆中國海洋工程設計大賽總決賽在線上網絡平臺舉行。西南石油大學的本科生團隊從12所高校及研究院所的242支參賽隊伍中脫穎而出,獲得本屆大賽的最高獎項——「海洋杯」。
這支隊伍中的四名成員均為西南石油大學的本科生,他們分別是2019級海洋油氣工程專業的餘錚培,2019級海洋油氣工程專業的鄭強,2018級石油工程專業的黃宇和2017級海洋油氣工程專業的李聰。
代表學校首次獲得「海洋杯」 全校師生為他們點讚
餘錚培作為隊長,主要負責作品設計與團隊組織工作;黃宇主要負責建模製圖;鄭強主要負責實物模型製作;李聰主要負責關鍵數據計算與設計說明書撰寫。他們勤奮鑽研、通力合作、勇於創新,在20支入圍總決賽的隊伍中,力克其他碩士生、博士生對手,取得了突破性成績,成為了西南石油大學首支獲得中國海洋工程設計大賽「海洋杯」的隊伍。
第二屆中國海洋工程設計大賽以「海洋可再生能源的開發和利用」為主題,針對海洋波浪能、風能、潮汐能等發電裝置進行創新設計。他們團隊四人中有三人來自海洋油氣工程,對海洋能源的開發充滿了探索的激情。面對諸多困難,他們在這次中國海洋工程設計大賽中並沒有退縮,而是通過自己的努力獲得了最高獎項,受到全校師生的頻頻點讚。
知識不夠,現學;找不到材料,自己改裝
突擊過程困難重重
「在比賽製作過程中,會遇到各種各樣莫名其妙的困難。」隊長餘錚培談到,這次比賽的主力突擊時間是在國慶期間。當作品初步設計已完全討論出來時,他們得知實驗條件限制,後續工作無法開展,於是又得重頭再來。國慶十一天假期,隊員們在空曠的工程訓練訓中心為尋找製作材料而愁得焦頭爛額,各種材料需要自己加工,許多零件無法獲得,只得找東西代替。
在寒風刺骨的下午,四個隊員穿行在正因村的雜貨鋪,五金店之間,尋找零件替代品。因為是零件替代品,所以製作過程也變得更加艱辛,所有零件沒有契合的規格,全靠手工改裝。釘一個簡單的木頭框架,他們四個人花了整整一下午。網上買的電動機也需要實驗和調試,一大堆電機當中經過好幾個小時的改裝調試,才能選出兩個稍微合適一點的。整個實物製作過程耗費了大量時間。
晚上撰寫設計說明書也遇到了很大的難題,由於對一些相關知識和原理不了解,在撰寫設計說明書時還得查閱無數的文件和資料。國慶十一天全員通勤,早上七點半到晚上十點。最大的困難是知識不夠,得現學,尋材料而不得,只有自己去改裝調整來適應,所有點點滴滴累積起來,需要時間去實現。
「獲大獎是驚喜,更多的是成就感與幸福感」
隊員們坦言,獲得這個大獎是驚喜,但更多的是成就感與幸福感。整個團隊自始至終的目標都是為了它,也算是這麼久以來對自己辛苦努力的一個交代。希望在下一屆海工設計大賽中,保持現在的熱情與初心,虛心向前,再奪輝煌,為校爭光。對於未來,他們希望能夠將這次比賽當做起點,作為今後努力奮鬥的標杆,遇到困境時的動力,從而積極投身海洋石油行業。
能從來自12所高校及科研院所參賽的242支隊伍中脫穎而出實屬不易。在長達2個月的過程中,這支團隊從分賽區初審、覆審和總決賽一路過關斬將,從多達200多個團隊中勝出,成為西南石油大學首支在海洋工程設計大賽上獲得海洋杯的隊伍,在該校海洋工程設計大賽方面起到了帶頭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