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術一詞的來歷?
談到「美術」,你馬上會想到什麼呢?#美術藝術#
是一張畫、一件雕塑、一個標誌、一個精美的包裝、一座建築……
又或是想到了漢代石刻、盛唐壁畫、古希臘建築和雕塑、文藝復興繪畫、現當代繪畫……
如果通過幾個關鍵詞介紹「美術」你又會怎麼介紹呢?
也許是文藝復興、印象派、野獸派、達文西、齊白石、徐悲鴻等等
可這樣的問答,我們並沒有從理論的層面解釋了美術。
「美術」作為一個專門的名詞,在我國「五四」新文化運動中開始被文藝家和教育家普遍運用。它其實源於古羅馬的拉丁文「art」,原義是指相對於「自然造化」的「人工技藝」,泛指「手工製作的藝術品」
在歐美國家「art」既指「藝術」,又指「美術」。
美術的定義
我們認識理解美術,按照我們的學習習慣,總想要一個定義,好讓我們背下來。其實好多中外美術史教科書上都沒有給「美術」下過一個定義,大都是一上來就講美術史了。
因此我們認識美術這個概念,就需要了解美術的本質論。歷史上關於美術的解釋:大概有四種角度:(以下解釋梳理,理論性過強,大家可以選讀)
(一)從創作主體(人)的角度解釋美術,大都是從主觀唯心主義出發的包括:情感說,認為美術是情感的傳達;表現說,認為美術是心靈的表現;無意識說,認為美術是本能欲望的表現;遊戲說,認為美術是自由的遊戲;自娛說,認為美術是自我娛樂;
(二)從主客體關係(也就是創作者和觀看者)的角度解釋美術,有了三種觀點:理念說,認為美術是理念的感性顯現;模仿說,認為美術是對現實的模仿;巫術說,認為美術是巫術模仿;
(三)從美術本體(也就是美的形式)的角度解釋美術,產生了幾種觀點:「有意味的形式」說,也就是線、色的關係和組合激起人們的審美感情,這是有意味的形式;媒介說,認為,繪畫的平面性、畫布、畫框的形狀、水和墨的流動性,這些物質、材料的特質就決定了美術;符號說,認為一切藝術都是創造出來的表現人類情感的符號形式的創造;同質異構說,主張美術作品要與現實世界分離,認為作品的「意義」是形式和色彩所固有的,所以美術不需要再現自然對象也能實現它的本質,抽象藝術更合理。
(四)馬克思主義的解釋。把美術或包括美術在內的「藝術」看作是一種社會現象、是一種特殊的意識形態和生產形態、是社會生活在藝術家頭腦中的反映、
以上各種觀點最符合我們認知的當數第四種的解釋。
那我們初步得出這樣定義:美術是一種特殊的社會意識形態和特殊的精神生產形態,它通過生產實踐活動,反映從物質世界到精神世界、從生產關係到思想關係的人類的前面的社會生活,創造美的精神產品,滿足人類精神上的審美需要。
這些都是上層建築的解釋,我們讀起來是不是有些難度呢,我們還是簡單一點試著解釋:
美術,是創作者運用一定的創作手法,創造、表現情感的過程,是為人們精神層面審美需要的造型藝術、空間藝術、視覺藝術的綜合。大概包括建築、雕塑、繪畫、工藝美術、書法(篆刻)等門類。
下一期,我們將追溯美術的發生和發展——美之源。繼續交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