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chinatimes.net.cn)記者李貝貝 成都報導
「堅持創造、原創和分享的機制,文和友給用戶提供一個解決孤獨、獲得快樂的場所。而超級文和友的存在,就是在傳承市井文化、保留城市煙火氣息。」 文和友翁東華表示。
11月17日下午,翁東華作為「神秘演講嘉賓」空降中國商業地產行業(第十七屆)2020年會,以《請別與我談場景》為題,娓娓道來文和友的創業故事,分享那些「市民的、生活的和相當好玩的東西」。
生活場景的「煙火氣」
發跡於長沙的「文和友」,如今已經成為一個涵蓋地方小吃、娛樂交際、文創藝術、影視動漫等全業態的沉浸式體驗消費空間,更是餐飲界超級IP和獨特的現象級存在。
翁東華謙虛地說,文和友是2009年文彬(首創人之一)擺攤創業成立的「小組織」。但事實上,這個「小組織」規模並不小:長沙店有7層樓,將近55個商鋪,700個員工,每年人流在1000萬左右,消費客流達400多萬人。
文和友並不是翁東華與文彬的首次創業。在那之前,兩人經歷過寵物豬生意的失敗與地攤生意的沒落。直至2012年聖誕節,兩人才用5萬元開起了一家有60張桌子的龍蝦店,生意頗為興隆,第二年,兩人就在這家店隔壁開了一家2000平米的分店。在這家「生意非常好」的分店,翁東華和朋友的設計方案沒能兌現,但卻成為「我們靈感和設計的起源點」。
2014年,第二家分店開業。翁東華介紹說,這家店其實才是文和友真正第一次做設計:「把設計運用到場景裡面去……當時覺得我們完成一個小小社區的夢想,裡面很多人住。」
隨著城市建設的推進,第二家分店也被拆遷。拿下該地塊的開發商海信為文和友提供了1-4樓約3000平米的空間。面對這片更大更新的空間,翁東華和文彬想要用店裡的老物件復原之前的樣子。
但想要把上世紀80年代的老長沙「複製」進一棟高達60層的摩天大樓中,無疑障礙重重。「場景是一方面,裡面的內容非常重要。」翁東華解釋說:「我們大概花了4年時間一直在想裡面應該做什麼內容,做什麼主題。」
美術生出身的翁東華,跑遍了全長沙的街道,通過1000餘張手繪記錄這些老房子,同時也收集到了約10萬個「記錄著過去的生活」的老物件。很多人說,這些老物件沒有價值。但翁東華不這麼想,他表示:「當有一天我們發現它背後的故事和來源,就會看到它有價值,我覺得是昨天的歷史。」而這些堆滿倉庫的老物件,不僅是文和友日後策展和出版讀物的材料,也成為其精神內核的一部分。
如今,文和友已經在長沙、廣州和深圳相繼落地。今年7月12日,廣州文和友亮相。此前,翁東華和團隊就花了兩年多的時間,改造了天河東路匯坊的3層空間,成功地將一個廣州舊社區裝了進去。與其他分店一樣,廣州店充滿「魔幻市井味」的建築背後,擁有著最為地道的廣州本地美食。這是文和友對廣州市民市井文化的理解,充滿煙火氣息。
希望每個人「都被故事化」
值得注意的是,翁東華希望,可以「把每個員工、每個商戶、每個角色給故事化」。在廣州文和友,「市井之神」也成為故事的具象。「我們希望社區裡面每個人都被故事化,這是我們的理想。」翁東華說。
「被故事化」暗藏了文和友的生意經。「我們的願景更多的是幫助他們(入駐商戶)的手藝和故事能傳承和發展。我們希望幫他們寫書,拍片,傳播他們故事。」翁東華表示,讓市井商戶入駐超級文和友,就是希望能夠幫助他們傳承與發展。據悉,通過孵化品牌的形式,文和友扶持很多沒有生存能力的小商戶。翁東華說:「讓他們發展,幫他們說故事,我們已經幫助了30家以上沒有任何生存能力的商戶繼續生存。」
扶持小商戶之外,文和友還有兩個企業價值取向:第一,希望為用戶帶來一個放下戒備的地方,享受生活。其次,文和友也希望能夠在一個城市建一個「市井博物館」,給這個城市帶來生活和生機。
現在,翁東華經常辦一些展覽。翁東華說,這些展覽大多圍繞人們的日常活動,儘管看上去沒有多大的價值,但確是細膩的、溫暖的。近期,文和友正在進行長沙建黨100周年、廣州許培無(音)老師、深圳特區成立40周年這三個展覽,同時也做了一些出版物。
而將自己定位為「媒介」的文和友,近年也從一個媒介產品變成一個媒介體,做了許多「小而美的事」,所獲殊榮不斷。在完成五感遊覽、沉浸、互動、體驗的基礎上,形成有效的消費動作,這是新的時代的消費邏輯,也是超級文和友成功驗證的啟示。
笑稱「我們離上市還有100年」的翁東華,其實也有規模上的考慮。翁東華坦言:「文和友的對標是海底撈,希望再次去紐約時代廣場的時候,我們也可以幹1000億。」
11月16日至18日,以「謀變煥新 創造未來」為主題的中國商業地產行業(第十七屆)2020年會在成都世紀城國際會議中心舉辦,年會由全國工商聯主管的全聯房地產商會商業地產工作委員會發起,中華全國商業信息中心、成都市商務局、華夏時報、吳曉波頻道、場景實驗室聯合主辦。聚焦「雙循環下商業地產的機遇與挑戰」,探尋行業「新戰略、新消費、新運營、新機遇」,共謀後疫情時期商業地產的新方向。
責任編輯:張蓓 主編:張豫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