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圖 / Gon的旱獺
本文由ACGx原創,轉載請註明出處。
時代變了大人
於今年7月開播的《Gon的旱獺》特別篇《獺獺突然想到》,除開一如既往的「開心」、「可愛」等評價外,觀眾們也發現,新作中主角獺獺發生了一些變化。
相較於前三季動畫,特別篇的畫面更為精細,時長也從過去1分鐘左右的「喝水番」,變成3分鐘左右的「泡麵番」。新作增加了配音旁白,除獺獺外,變色龍、寵物貓等角色的出鏡率更高。新作延續搞笑幽默、貼近生活的風格,著重刻畫主角的奇妙靈感與神奇腦洞,偶爾也會展現溫情一面,感悟人生哲理。
或許很難想像,這只不斷思考人生的獺獺,在4年前,僅僅活躍在微信表情包中。
2016年,旱獺形象正式誕生,作者「山藥Gon」主要通過GIF動圖,呈現呈現網友常用的社交語言,以及「洪荒之力」、「土撥鼠尖叫」等網絡熱點。2017年,《Gon的旱獺》推出了第一季動畫,每集時長約1分鐘。
從表情包到動畫,「Gon的旱獺」系列形象與思想內核也在逐步完善。此後,《Gon的旱獺》每年都會更新一部動畫作品,探討當代人心理壓力、手機依賴、減肥失敗等現狀,在觀眾眼裡,主角獺獺成了「人間真實、快樂肥宅」的象徵。
不同於日本三麗鷗、San-X等公司專為商品打造的卡通形象,旱獺的演變歷程,與Line Friends更為相似,都是從表情包「起家」,再緩慢觸及遊戲、漫畫、動畫等領域。
除了Gon的旱獺外,國內已經有不少創作者重視起表情包這一表現形式,更有一些公司專注於卡通形象IP的孵化。例如作為人氣表情包的萌二、乖巧寶寶、野萌君等形象,隸屬於IP廠牌萌力星球。再比如Gon的旱獺所屬的十二棟文化,旗下還擁有關注「夢想」、「成長」的長草顏糰子、「暖萌」的破耳兔、擅長「冷笑話」的製冷少女等形象。由於用戶喜好多元化,公司旗下IP的角色定位、內容定位各不相同,期望讓不同喜好的粉絲都對這些形象傾注情感。
ACGx也注意到,這些活躍在社交平臺的表情包們,近幾年紛紛嘗試推出時長較短的動畫,並投稿至各個平臺。從角色形象誕生,到廣告合作、衍生品開發、IP形象授權、開設線下門店等環節,動畫化已然成為形象IP養成的重要一步。
為表情包而生的卡通形象,沒有任何實質性的劇情做支撐,僅僅依靠角色造型、誇張的表現力來吸引關注,讓用戶在社交軟體平臺自發傳播。雖然得益於網際網路特點,表情包傳播速度快、易出圈,卻也很容易成為「過氣網紅」。因此表情包創作者們,需要不斷更新形象、緊跟時事進行創新,增強形象的辨識度。
如果說表情包僅限於體現瞬間的情緒,對塑造角色個性的幫助有限,那麼通過有故事情節的內容來凸顯人設、增強粉絲粘性,就是一件十分必要的事情。當然,想要完善角色形象及世界觀,也可以通過不同載體實現。
運用圖片和文字表達情感,是相當常見的做法。十幾年前,那隻眯著眼睛、四肢靈活的白色兔子「兔斯基」,它的創作者王卯卯就曾以繪本形式,展現「順其自然、寵辱皆忘、自得其樂」的生活哲學。幾乎同時期出版的《阿狸·夢之城堡》《阿狸·永遠站》等作品,創作者Hans則描繪出純真浪漫的童話世界。由張小盒主筆陳緣風創作、近期仍在社交平臺更新的條漫《和女兒的日常》,也記錄下家人之間的溫馨時刻。
比起文字和圖片,視頻傳播效率更高,以上提及的經典形象兔斯基、阿狸、張小盒,以及人氣作品《和女兒的日常》,都已被改編成動畫。
當社交平臺、短視頻平臺興起,更為形象IP的傳播帶來更多機會。山藥Gon在微博初次發布《Gon的旱獺》短動畫,就在24小時內收穫5萬餘次轉發,2萬多條評論。因為動畫表現力強、貼近真實生活,契合當代用戶碎片化的觀看習慣,所以能在短時間引發觀眾共鳴。
許多新興的虛擬形象IP,還會直接從動畫短視頻做起,單在抖音短視頻平臺,就已有不少極具人氣的形象IP了。
例如大禹網絡推出的《一禪小和尚》,致力於為觀眾心靈雞湯,獲得4809萬粉絲關注;震驚文化旗下的《豬小屁》採用「3D形象+實景」的模式,刻畫出一隻擅長舞蹈的「精神小豬」;重力聿畫出品的《我是不白吃》專門針對美食領域,目前共投稿466個作品,累計收穫2.4億點讚;智間網絡的《萌芽熊》則主打可愛、治癒元素,幾乎每一條短視頻都能得到幾萬或數十萬點讚……從各項數據看來,這些作品已經擁有不錯的流量成績,一些高人氣的形象甚至開始嘗試直播帶貨等變現方式。
基於不同的載體和平臺,形象IP的打造模式不斷升級。這些原創形象推出的動畫作品,針對的不僅是核心動畫觀眾,更致力於陪伴普通大眾的生活。
當前的社交環境下,「一言不合就鬥圖」成為聊天時的常態,無論聊天能手還是社恐患者,都能將表情包用得爐火純青。但令人疑惑的是,既然表情包如此重要,為什麼形象IP的載體,仍然需要從表情包,升級到更為複雜的動畫呢?這一切,還得從表情包在國內的發展進程說起。
伴隨著網際網路崛起,「讀圖時代」到來,最初興起且火爆全網的表情,主要在用戶集中的QQ以及各大社區論壇上傳播。懷著對新興表達方式的喜愛,兔斯基、阿狸、綠豆蛙、悠嘻猴等表情包收穫了極高國民度。卡通形象以低成本快速吸引流量,提升大眾認知,不僅佔領了用戶的表情、頭像、壁紙和彩信,試圖貼近年輕用戶的信用卡、手機品牌還會與這些形象IP進行廣告合作。
而如今,表情包的紅利期已過。越來越多表情包形象出現,同質化現象在所難免。而用戶則追求更加個性化的內容表達,傾向於自發製作、保存、上傳表情包,表情包主體內容不再限於原創卡通形象,「一切皆可表情包化」——有熱點的明星、名人、影視劇、熱門話題,以及周圍的人、事、物,都可以作為表情包的主角。這也直接導致,表情包更新換代速度加快,形象IP的熱度不如從前。
儘管目前微信、QQ等社交軟體仍是表情包形象的傳播陣地,但用戶注意力也被優酷、騰訊視頻、愛奇藝、B站、抖音、快手、小紅書等平臺分散,形象IP幕後公司需要推出動畫來適應當下的「視頻時代」。而表情包,則淪為IP營銷過程中必不可少的「常規內容」,僅起到輔助推廣的作用。
表情圖片只能作為情緒表達的出口,有情節的視頻內容則可以引發用戶更多思考,因此形象孵化公司將目光瞄準動畫這一表現形式,通過動畫短視頻來強化形象設定,已成為一條必經之路。哪怕一些表情包形象推出的動畫,內容並不複雜,甚至有的只為動圖表情包加上配音,卻也能收穫不少用戶的共鳴。
總體看來,在國內「建立IP形象—內容填充、強化人設—衍生授權盈利」的邏輯依然可行。但隨著市場環境變化,動畫製作環節的加入,形象IP的運營將面對更多難題:
相較過去憑藉「新奇表情包就能出圈」的做法而言,形象IP動畫化的成長路徑較長,成本也更高;
在內容填充環節,社交媒體話語權轉移,如何在眾多娛樂向內容中,讓形象IP脫穎而出,並促進用戶的自行選擇和自發傳播;
而在衍生授權盈利環節,品牌方貼近年輕用戶的渠道越發廣泛,極具辨識度的原創卡通形象,正面臨明星、虛擬偶像、網絡動畫角色的挑戰……
至於這些「為愛發電」、因「有趣」而生的表情包形象,能夠依靠動畫覆蓋到多麼廣泛的用戶群體、為IP延續多長時間的生命力,也只有時間才能告訴我們答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