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僅受持經中最短少的四句偈,所獲的福德勝過布施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寶】
金剛經:受持般若勝七寶施
說明福德與福德性的不同處,但是福德性不是什麼都沒有,福德性蘊含的是一種「能力」,就像每一個眾生都具備有成佛的「能力」。福德性中含有無限的福德;像經文所說:「若復有人,於此經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為他人說,其福勝彼。」
四句偈,指的是三十二分經文的哪四句偈呢?諸家所說,議論紛紛,有人認為是前分的「不可取,不可說,非法,非非法」,有的認定是「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也有人指為是「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電,應作如是觀」。眾說紛紜,無一定論。其實我們切勿被文字瞞騙,讀經者要善於「轉經」,而不被經所轉!佛陀說的四句偈,原無定法,只是顯明受持此經的福德無量無邊,即使僅受持經中最短少的四句偈,所獲的福德勝過布施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寶。《堅意經》說:
其有好心善意之人,聞佛明法,一心而聽,能一日可;不能一日,半日可;不能半日,一時可;不能一時,半時可;不能半時,須臾可;其福不可量,不可訾也。
此好心善意之人,即是能解佛所說義,受持般若的福德性,即使須臾一念,也能獲福無量。《大般若經》說,受持般若有十種利益:
一、一切喜舍,無有施想。
二、持戒不缺,不生戒相。
三、行於忍力,無度眾念。
四、行於精進,離於身心。
五、修禪定樂,不樂定境。
六、一切魔軍,不得撓亂。
七、外道邪論,正心不動。
八、渡生死河,達涅槃岸。
九、於眾生身,起增上悲。
十、盡形壽命,入大乘道。
一法一偈的福德能令人棄迷得悟,由痴轉慧,此福德性含藏的福德是無與倫比。因此,對經中義理能深信憶念,即是「受」,依此理,放曠無住於日用之中,即是 「持」。我們對善法正道要能受持奉行,不受不持,讀誦千經萬論,就像牧人在計算他牛羊的數目罷了!聞法不精勤受持,蹉跎大好光陰,白白錯失超凡入聖的時 機。
有一天上午,佛陀著衣持缽入舍衛大城乞食,阿難也跟隨著。當時,有一對年老的夫婦,佝僂的背,蹲在街道燒垃圾的地方取暖,像是只掉光羽毛的老鵠鳥,流露貪婪又悲苦的神情。
佛陀告訴阿難:「這對年老的夫妻,如果在人生四個階段:年少、青年、壯年、中年,能夠勤奮工作,節儉儲蓄,就可以成為舍衛國第一或第二或第三或第四的富有 長者。如果能夠學道修行,精進不懈,也可以證得阿羅漢果或阿那含果或斯陀含果或須陀洹果,入賢聖位,得解脫樂。但是他們奢逸墮落,聞法不著意受持,年老 時,財富散去,更錯失證得解脫果位的因緣。」
佛陀語重心長地教示:「年少時,不勤奮求取富足,也不修持梵行,老年後就像老鵠鳥棲止於乾涸的池畔,只能悲苦的度盡殘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