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紅脖子痴迷大口徑,為何二戰放棄20mm機炮,反選12.7mm機槍

2020-12-12 騰訊網

眾所周知,美國紅脖子已經大口徑武器,追求的就是威力要猛、後坐力要強,痛並快樂著。比如圖中這款Fat Mac(胖老哥)步槍就是美式大口徑武器的代表,由美國槍迷J·D·瓊斯設計,口徑達到了驚人的24.1mm。

其實若按現代槍炮口徑標準,胖老哥已經算是炮了,不過設計者瓊斯還是將它歸類為步槍一類,所以它也就成為世界上口徑最大的栓動步槍。

胖老哥發射特製的.950 JD彈,因為是瓊斯自己製作,所以產量只有三支,如今在美國民間屬於非常稀有的槍械收藏品。

24.1mm口徑的子彈啊,拿在手裡都覺得沉重,更別說打出去了,那肩膀絕對是無比酸痛。可是紅脖子就喜歡這種感覺,他們甚至以擁有胖老哥步槍為榮。

美國人痴迷於大口徑武器,但凡事沒有絕對,有時候他們也會選擇「稍微小」一些的口徑。

比如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美國航空兵的機載武器(當時還沒有空軍編制,航空兵分屬於陸軍與海軍),就是.50(12.7mm)機槍,像主力的P-47、P51、F4U戰鬥機等等,掛載的都是12.7mm口徑機槍。

當時美軍沒有更大口徑武器嗎?不是的,你看圖中的F4U,機翼兩側裝的就是20mm機炮,此外還有30mm、37mm機炮。只不過機炮在當時非常少,數量遠遠不如12.7mm機槍。

那麼問題就來了,既然有更大口徑,為何紅脖子放棄20mm機炮,反而選了機槍呢?

想要了解這個問題,還是得從戰爭的實際情況出發。二戰時期,美國作為同盟國一員,對手自然是軸心國,義大利在1943年跳陣營了,這裡不多說,所以當時美軍的主要對手只有兩個,日本與德國。

日本空戰的主力戰鬥機是啥?零式、一式、二式、九五式和九六式,那都是一水的小脆皮。這與日本的工業水平有關,零式機動性強吧?但發動機功率也只有1000馬力(美軍戰鬥機在2000馬力以上),完全是靠鋁合金機身減輕了重量,才能換來超強機動性。

重量是減輕了,但防禦力也直線下滑,別說20mm機炮了,零式連12.7mm機槍都擋不住,所以在太平洋戰場,12.7mm機槍已經足夠了,日軍根本擋不住美軍的攻擊,又何須大口徑機炮呢?

再說歐洲戰場,德國工業實力強,戰機防護力不是日本可以比擬的,但歐洲的空戰形式不一樣。

在歐洲,轟炸機才是主力,一個編隊,幾十、上百架轟炸機實施地毯式轟炸,直接破壞德國的工業基礎,那才有用,而戰鬥機主要負責護航。

對美軍的戰鬥機飛行員來說,他們的主要任務只有一個,趕走前來攔截的德軍戰鬥機。不一定要擊毀、擊落,只需把敵機擊傷,讓他們撤離即可。

一邊全是小脆皮,另一邊戰鬥機甚至都不是戰場主角,12.7mm即可勝任這個任務,自然沒有機炮發光發熱的餘地。

兩側機翼掛的是37mm機炮吊艙

這是外部原因,再說內部,美式機炮本身有非常明顯的缺點——精度不足。

這與美國軍方的錯誤認知有關,他們認為既然是炮,那精度只需達到野戰炮標準即可,對製作工藝的要求並不高。

野戰炮是怎麼作戰的?幾門、幾十門拉到一起,先圈定目標範圍,然後連續炮擊,這種情況下對精度的要求並不高,大概能打中即可。

可機炮不能這樣啊?戰鬥機在空中那麼靈活,精度不高怎麼命中敵人?所以當時機炮的表現非常差,搞得紅脖子們都不喜歡用。

說白了,12.7mm機槍它不香嗎?美國底層確實有大量唯口徑論的紅脖子,但高層可精明得很,12.7mm機槍的造價比機炮便宜,生產效率還高,美軍自然沒必要搞更大口徑的機炮。

相關焦點

  • 12.7毫米機槍成主力,20毫米機炮成主角,二戰美軍戰機作戰思想
    仔細發現美國的主力戰機,不見20mm航炮得我蹤影,基本上全都是6挺12.7毫米機槍,明明航炮的威力要大過機槍,但是12.7mm機槍卻是主角,而20mm機槍卻成為配角,美軍當時為何要這樣做呢?今天我們就來揭秘一下二戰美軍戰機的作戰思路。
  • 二戰美軍戰機的主力,20毫米機炮只是配角,12.7毫米機槍才是主角
    縱觀美國參與的各種空戰行動,可以發現美軍戰機中主要依靠的是12.7mm機槍,很少有看見20mm航炮的身影。 這一點令大家十分不解,航炮的威力要明顯大過12.7mm機槍,偏偏它成了配角,讓後者來擔任主角,這其中到底有什麼隱情呢?這一點就要從美國在二戰中使用戰機的思路開始說起了。
  • 二戰德國空軍的航空機槍和機炮
    在1933 年至1945 年間,德國空軍列裝了多種型號、口徑各異的航空機槍、機炮作為飛機的進攻武器和防禦武器。為了達到最佳的殺傷效果,這些槍炮的口徑不斷增大,威力越來越強,甚至將某些口徑超過30 毫米的大口徑火炮也搬到了飛機上。
  • 二戰時德國的這款戰機火力有多猛?裝備大口徑機炮專打轟炸機
    美國P-51野馬,二戰最好的戰鬥機之一到了二戰,人類將活塞螺旋槳飛機發展到了極致,更是在二戰後期發明了噴氣式飛機。這些螺旋槳飛機,有的以輕巧靈活著稱,比如日本的零式戰機;有的則以防禦著稱,比如蘇聯的伊爾-2攻擊機。
  • 只有熊才能用這玩意,俄羅斯12.7mm口徑「輕機槍」6P62
    這把槍到底應該叫啥名現在也沒人知道,你說叫重機槍吧,它是個彈匣供彈+雙腳架的,可以說是輕機槍。說它是輕機槍吧,這12.7x108mm的口徑擺著,怎麼都覺得不能是。也有叫它重型戰鬥步槍的(格裡芬把它歸為突擊步槍一類),算了名字只是個代號,先不管這個。
  • 美國阿爹義大利娘?日本HO103機槍那些事
    大家對二戰期間日本海軍馬鹿和陸軍馬鹿的清奇腦洞都是有目共睹的,今天阿狗就來和大家講講一款又美國爹和意呆利媽生出來的日本機槍ホ-103(HO-103)(乍一看還挺像他爹白朗寧M2的)話說1939年五月到八月,本子膽兒肥的想試試北上戰略,於是在諾門罕和毛子幹了一架,結果大家都知道了,日本關東軍被怒火中燒的老毛子不計成本的按在地上一頓摩擦
  • 二戰德國BK7.5型75毫米航空炮,德軍航空機炮走極端的產物
    二戰德國的航空機槍/機炮口徑一路飆升,最初廣泛採用7.92毫米口徑機槍,例如採用500發彈鏈供彈的MG15機槍,另有一些MG/FF型20毫米機炮,不過整體來看武器口徑都不算大,當時德軍的對手也大量安裝小口徑機槍或者12.7毫米的機槍,戰鬥中火力並不輸給對手。
  • 寫在巴雷特之前,80年代初的12.7mm口徑反器材步槍AMAC-1500
    咱們都知道在一二戰時期有一票12.7-20mm口的反坦克步槍,但隨著二戰時坦克裝甲的增厚,反坦克步槍這種動能穿甲武器顯得有點弱雞。隨即而來的就是聚能穿甲原理的單兵反坦克火箭筒取代反坦克步槍。再到戰後,大口徑的反坦克步槍就一蹶不振,直到1990年的海灣戰爭,12.7mm的巴雷特以反器材步槍的ID重新喚起了一波大口徑步槍潮流。那麼問題來了,反坦克步槍是怎麼變成反器材用途的,時間節點是啥?
  • 飛行的槍炮,從MG15到MK108,淺談二戰德國空軍中小口徑航空槍炮
    對於喜歡螺旋槳戰鬥機的讀者朋友來說,二戰期間的航空槍炮是二戰空軍戰機最為重要的一部分。二戰時期各國戰鬥機正是依靠各種性能不一、口徑不同的航空槍炮在空中展開激烈的空中搏鬥。為了讓讀者朋友對螺旋槳戰機時代的航空槍炮有更清晰的理解,本文將選取其中部分典型型號進行大致介紹。
  • 二戰美軍手槍彈盤點,口徑越大越受歡迎,紅脖子最愛的果然還是它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因為戰爭的推動,各國武器裝備都迎來了一波高速發展,而對於熱衷大口徑武器的美國紅脖子來說,他們的軍用武器亦時刻凸顯著這些特點,哪怕是手槍彈,也是口徑越大越受歡迎
  • 刺向美國轟炸機的利劍,二戰日本「雷電」防空截擊戰鬥機
    對於要地防衛戰鬥機來說,主要作戰目標是敵方高空高速轟炸機、攻擊機,而要對高空高速轟炸機做出有效攔截,主要依靠的是飛機的大爬升能力、高速度、重火力,對飛機機動性和航程要求不大,因此在1939年日本海軍下令要研發一款最大速度超過SB-2至少40節,也就是要達到每小時536公裡、且機槍火力進一步升級的用於要地防空作戰的截擊機。
  • 米28的30機炮口徑雖大,但實戰效能不如武直10
    由於炮管細長,很多人曾誤以為武直10安裝的是大口徑機槍很多人一直認為,在美俄中三國的武裝直升機中
  • 美國特種兵武器開始「換血」!採購.338口徑機槍,射程可達2000米
    美國特種部隊確定採購.338機槍2020年1月15日,西格紹爾公司宣布,其研製的MG 338輕型中口徑機槍已經被美國特種作戰司令部(SOCOM)採購。步槍方面美軍出乎意料的大膽,打算淘汰小口徑,採用新的6.8X51mm中口徑子彈替換原來的5.56X45mm,中口徑用.338NM換掉7.62X51mm,大口逕到還是萬年不變的12.7X99mm M2重機槍"老乾媽"。西格-紹爾公司展出的6.8毫米口徑步槍和搬用機槍。
  • 細看:蘇聯PKP反坦克機槍 經典小口徑火炮設計 充滿古典槍械風範
    近日,位於帕迪科沃的俄羅斯軍事歷史博物館發布了一條動態,展示了他們的一件新展品——PKP大口徑機槍。這挺機槍發射蘇聯特色的M41/44型14.5×114mm彈藥,採用弗拉基米羅夫重機槍(KPV)的槍身,安裝在輪式槍架上,構成一挺反坦克機槍。
  • 連蘇聯空軍也只有7.62機槍!二戰早期戰機火力為何如此薄弱?
    蘇系戰鬥機為什麼長期只有1門20加1挺12.7或2挺7.62,最多2門20的火力?2. 日本陸航戰鬥機早期為何極不重視火力?3. 6挺.50 BMG和4門B-20在對付典型四發重轟(蘭開斯特,哈利法克斯,B-17一類)方面的效率能有多大的差別?HeavenDevil:蘇系採用的是便於瞄準的軸炮,這種低火力配置可以接受。
  • 二戰兩大20毫米機炮,懟天懟地懟空氣,全世界都說好
    20毫米機炮在二戰時期被廣泛運用,即用於低空防禦,也用於地面反人員工事或者輕裝甲目標,整個二戰期間,幾個大戰區都有20毫米機炮的身影,幾乎所有部隊都對這些不同型號的機炮評價很高。今天我們就來簡單聊聊二戰時期兩大20毫米機炮。
  • 美國特種作戰司令部採購西格紹爾MG 338 新中口徑機槍終於來了
    MG 338是西格紹爾首次進軍機槍領域的產品,目前6.8×51mm口徑版的MG 6.8正在參加美國陸軍「下一代班組武器」的招標。2019年9月,在倫敦舉行的國際國防與安全設備博覽會(DSEI)現場,西格紹爾首次公開展出了MG 338機槍。
  • 1門大口徑機炮VS多挺重機槍,哪一個更適合步戰車?答案顯而易見
    但很多軍迷發現,不少步兵戰車的武器配置並不強,甚至可以說羸弱,一般都只配備小口徑機炮,相比其他裝甲車輛,打擊和防護能力並不算多強。明明步戰車更應該注重乘員的防護,為何不在打擊火力和防護力上多下點功夫呢?今天不妨聊聊這個話題。其實這個問題不難回答。
  • 騰蛇乘霧,終為土灰——英國「ADEN」30mm機炮小傳
    MK108、MK103與MG213/30的橫向對比圖MG213系列又分為MG213與MK213,前者口徑為20mm,後者為30mm發射30×85mm(另有彈藥規格為30×84mm一說)彈,雖然該彈的長度甚至比MK108的30×90彈更短但由於該炮的身管較長(約為1.3米)所以初速比起MK108還是略有提升(約為550M/S,MK108為540M/S)但二者的主要結構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