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工是不可能打工的,這輩子不可能打工的。」說出這句話,讓無數網友調侃的偷車男子周某,4月18日就要刑滿出獄了。
本來這件事沒有什麼稀奇的,但我們沒有想到這樣一個劣跡斑斑的人,出獄後竟是30多家網紅公司的排隊籤約,據周某的一個兄長稱,這些網紅公司給的籤約價高達300萬。
我們無可厚非的去關注別人的選擇,但是在這件事情的背後卻隱藏著年輕人「喪文化」下的危機。
01「竊格瓦拉」的人生,悲哀且不值得過
被稱為「竊格瓦拉」的周某在被抓後迅速在網絡竄紅,甚至還有網友對其產生「膜拜」的心理,其實這樣的心理是病態不健康的。
就像被網友過度神化的「國學大師」「流浪大師」沈巍一樣,懷有惡搞的成分居多,可更多的是一種「比慘」的心理。
你看這個人,慘到三餐都解決不了,四處流浪靠偷竊為生,還能有人比他更慘?
作為一個人他都生活成這樣了,還帶著「豁達」「樂觀」,人們還有什麼理由不微笑面對人生呢?
但人們是真正認可「竊格瓦拉」的觀點嗎?
答案並不是如此。
在這裡,「竊格瓦拉」也好,「流浪大師」也罷,只不過是人們枯燥乏味生活的調節劑。
別人的悲慘人生,成為博人一笑的佐料。
他們都是卑微渺小到塵埃裡的人,在他們面前,生活得再不好的人,似乎也能找到一種滿足優越感。
但這種滿足優越感,根本不是一種健康的心理,甚至有點變態。
生活中我們大多數人都是擁有正常心理的人,所以大多數人不會有類似「竊格瓦拉」的人生價值觀。
如果我們非要討論「竊格瓦拉」的走紅有何意義,實際上它給於人一種生活的警示:一個沒有生活信念,不願自食其力,靠乞討,渾渾噩噩過日子的人,根本就沒有任何的存在價值所言。
「竊格瓦拉」走紅視頻的背後,更是無數家長的反思:如果這是你的孩子,你又能怎麼做呢?
多悲哀啊,如果一個孩子長大成人變成這副模樣,做父母的不知該會有多麼心痛,多麼自責。
在這裡我們所有對人的幾十年教育,全部分崩瓦解,生活的經驗在周某這裡根本無從談起。
但不管怎麼說,「竊格瓦拉」的人生是不值得過的。
一個人,想要生活,有手有腳有力氣,就該去為自己的未來拼博;哪怕是人生跌落到谷底,也不該放棄信念,甚至喪失身為人最珍貴的尊嚴。
02周某「爆紅」下,悲觀、頹廢的「喪文化」的本質
中谷美紀扮演的《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松子對著所有觀眾說:生而為人,對不起。
在周某爆紅的同時,年輕人群中也流傳這樣一種悲觀、頹廢的「喪文化」。
比如:「明天的工作,不想做了,也沒有幹勁。」
「人與人之間的交往好難,真想放棄。」
「今天也熱死了,什麼都不想幹。」
「救命,我不想做人啦!」
「就這樣吧,我不配。」
「算了,還可以。」
「我已經是個廢物。
不用懷疑,這就是你身邊年輕人朋友圈的現狀。
以前我們常常以「加油,鹹魚總有一天會翻身的」這樣的話來激勵自己,而現在的年輕人口中則變成了「鹹魚翻身後還是一條鹹魚,加油努力又有什麼用處呢?」
就這樣,「喪文化」逐漸成為了年輕人生活的標籤。
如果結合年輕人的需求來看,「喪文化」不過是他們情緒宣洩的方式,年輕人面對生活困難的擋箭牌。
每當他們遇到不可能完成的事情或者不想生活堅持不下的時候,就會先否定自己,再繼續前行。
所以,希望大家可以正確的看待「喪文化」,不管再艱難的生活還是不要放棄堅持下去的勇氣,就像松子那樣,儘管世間的不幸都降臨在她的身上,但她執著且倔強,從未放棄繼續生活。
03年輕人應該正確看待「喪文化」「低欲望」
有人討論今後我們可能會步入「低欲望社會」的階段,會有越來越多像「竊格瓦拉」周某的生活信念出現。
但「竊格瓦拉」周某的生活,已經不僅僅能用「喪」和「低欲望」所概括,他所反映的更多是對生活的徹底消極狀態,對任何積極向上精神的排斥。
這是一種不正常的生活狀態。
而且沒有一位父母會希望自己的孩子過這種生活,不僅是受過教育的任為,任何一個出身於普通家庭的人,也不會有這樣的生活觀念。
我們通過周某的言語來分析,他並沒有完全失去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他只是沒有去努力嘗試的想法。
他根本就是:不勞而獲,隨波逐流。
這樣的劣跡斑斑四次進監獄的人,竟然還被有些人視作「精神領袖」,這簡直是一種病態思維。
生而為人,我們每個人都有權利知錯就改,擁有新的生活,如果周某可以不再偷車,做直播確實也是一個正當的工作。
但是有些人為了流量,為了利益,大肆的炒作周某為「精神領袖」,這是不可取的。更是給未成年的孩子做錯誤的示範,樹立不健康的價值觀。
結語:
蘇格拉底:未經審視的人生,不值得過。這實際上是,他對於一個人追求精神境界的一種勸誡。
更是告訴我們如果一個人連自食其力的想法都沒有,對生活困境逆來順受,每天渾渾噩噩,這樣的人生,根本不值得任何人去推崇。
希望出獄後的周某,能夠反思自己的過去,洗心革面,重新抬起頭來做人,而不只是活在別人表情包動圖裡,成為有些人每天的笑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