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譯家鄭克魯:鑽研一生,他只給自己評「良」|逝者

2021-01-13 手機鳳凰網

9月20日晚10點,翻譯家鄭克魯先生在醫院去世,享年81歲。

在人們的印象中他總是那麼溫和寬厚,鮮紅的上衣襯著他的一頭銀髮,愈發顯得他英姿勃發。 作 為一名法國文學研究學者,他似乎太勤奮了。 筆耕不輟譯著總數1700萬字。

他說:「翻譯的過程是一種享受,譯完一本書,感覺了卻了自己的一份心願,也完成了一項使命。」一盞青燈、一杯淡茶,陪伴鄭老的是法國文學的豐饒世界,他也為此埋首鑽研了近60年。

他的著作和譯著涉及文學、理論及史學經典,更有詩歌翻譯逾萬行。其中專著主要有: 《法國文學論文集》《法國文學史》《雨果》等;翻譯小說有《蒂博一家》《茶花女》《基督山恩仇記》等;翻譯詩歌選集有《失戀者之歌——法國愛情詩選》和《法國抒情詩選》等。除此之外,他主編了《外國文學史》《法國文學譯叢》等精品書籍。

01 翻譯生涯肇始——中國翻譯的黃金時代

中國翻譯史上,二十世紀初期和二十世紀末的翻譯文學具有特殊意義,在這兩個時期,譯界經歷了兩次意義深遠的翻譯高潮。

五四時期的新文化運動,外國文學翻譯熱潮席捲了中國廣大地區。各種新聞出版業以及新式教育的發展,使得翻譯文學走進文學舞臺中央,成為閃亮之星。通過西學翻譯引進的紛繁複雜的政治和文化思潮,對中國民族文學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產生了積極影響,也初步奠定了翻譯文學在中國文學體系中的地位。

可是,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後翻譯文學卻進入低潮期,不再受人關注。鄭克魯先生正是1957年走入北京大學的校門,他的曾祖父鄭觀應倡導學習西方的先進文化,著有《盛世危言》等啟迪後人的名作。或許是受了曾祖父的影響,鄭克魯先生選擇了文科,並在法語系開始了與法國文學的「初相遇」。

二十世紀末,中國掀起了第二次文化翻譯高潮。改革開放之後的經濟變革和歷史轉型,長期的文化封閉和文學禁錮解除之後,人們對外國文學的譯介充滿了渴望,促使翻譯文學進入了一個空前繁榮的黃金時代。

在學習西方文學寫作的大潮之下,翻譯文學也更具批判性和反思性。翻譯理論研究也不局限於「翻譯文本」和「翻譯活動」本身,而是拓寬視野,豐富翻譯理論研究的內容,同時也為這一領域的研究提出了許多新的課題。

《法國文學史》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大學畢業後的鄭克魯,恰好趕上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第一次招收研究生,他便師從李健吾先生攻讀法國文學,開始了學術研究之路。20世紀70年代,鄭克魯先生與柳鳴九及張英倫一起撰寫了《法國文學史》。在這七八年間,經過對法國中世紀文學、文藝復興時期文學、古典主義文學和19世紀文學的深入了解,他的研究逐步走向深入。

02 邊研究、邊翻譯

到了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外國文學翻譯作品百花齊放,浪漫主義,現實主義,後現代主義等各個國家的各個流派也紛紛陳列在國人眼前。但是對於翻譯家來講,面對外國作品中完全陌生的理論體系、創作背景、國情差異,邊研究、邊翻譯成為常態。鄭克魯先生翻譯波伏娃著作《第二性》就是這樣的一個過程。

《第二性》是波伏娃一生之中最重要的著作,也是西方女權思想的理論「聖經」。有統計指出,文章被引用率高得驚人,光是公開發表的論文就有約2.7萬篇。可是,這本蜚聲國外的著作卻遲遲未進入中國。原版發表17年後,中國臺灣才出了《第二性》第二卷的譯本,而大陸的節譯本則出現在31年以後。然而長期以來,這本書猶如一個符號,雖在學術圈和文藝圈頻頻被提及,但很多人卻反映「不好讀」或者「翻譯得很奇怪」。

原來問題所在是譯本的「先天不足」。原出版的幾種譯本,除了少數節譯本是根據法文翻譯之外,其它都根據英譯本轉譯,可是英譯本中就存在巨大的問題。如1953年由美國蘭登書屋出版的《第二性》的英譯本譯者帕什利,只在高中時學過法語,沒有受過專業的哲學訓練,結果他把原著中的很多內容簡化甚至刪除了。據統計,譯者的刪改達原著的15%之多,而荒唐的是,譯者竟主觀性自由發揮,並嚴重扭曲了波伏娃的原意。

相關專家期待一個新譯本的出現。就在此時,上海譯文出版社從法國伽裡瑪出版社得到了「唯一法譯中全譯本」的授權,希望鄭克魯先生從法文原著重新翻譯這部書。可是對於如此專業論著的翻譯談何容易。

《第二性》上海譯文出版社

《第二性》所引用的材料豐富翔實,論證相當嚴密。波伏娃博覽群書,學識淵博,她的生物學知識達到了專業水平,她對馬克思、恩格斯的有關著作相當熟悉,她深諳人類學家關於原始社會的著述,而且涉及生物學、精神分析學、哲學、歷史學、人類學、宗教、心理學、文學、法律、社會學等眾多學科,特別是第一卷有「很多理論詞彙」,專門術語充滿了艱深。

鄭先生翻譯時,「如履薄冰」,以準確理解原文為重要,不能意譯,不時求證,法文原版長達1071頁的專著,譯成漢字約有70萬字。整整用了兩年時間才譯完全書。常言道文以載道,道就反映作者的文學價值觀念。翻譯文學本質上是一種「原作品的第二生命態」,是在本國語言結構下的二次創作。所以也只有鄭先生這樣的專業學者,才能翻譯出令人信服的《第二性》。也是憑藉這本譯著,鄭克魯先生在2012年獲得了傅雷翻譯出版獎。

03 序言與注釋——細節中見真知

鄭克魯先生認為翻譯與研究是相輔相成的。在翻譯過程中要對文本進行細讀、收集資料,形成高質量的序言和注釋。他認為序言應該讓讀者知道作品好在哪裡、其價值是什麼、為什麼如此受歡迎。所以他每本譯著的序跋都是學術價值極高的研究論文。

但可貴的是他的「論文」並不晦澀難懂。如《基度山恩仇記》的序言,第一句話就抓人眼球、讓人印象深刻——「古往今來,世界上的通俗小說多如恆河沙數,但優秀作品寥寥無幾,其中大仲馬(AlexandreDumas,Père)的《基度山恩仇記》可說是數一數二的佳作」。

鄭克魯先生認為,無論做翻譯還是寫文章,開頭都非常重要。開頭譯得好,校對的人會覺得這個人的翻譯還值得給他花點功夫。讀者看了開頭,覺得吸引人,也會繼續讀下去。所以他絕不會輕易把開頭譯得很隨便。有時候,開頭譯得不滿意,就反覆地看,三遍五遍地反覆,儘量做得更好。開頭太重要了,如果譯得不好,別人就會對譯文失去信心。

《基督山恩仇記》商務印書館

其次,譯文中的注釋也是鄭克魯先生極為看重的一點。在研究生階段,他從導師李先生那裡獲得的最大的財富,就是他要求從扎紮實實的材料中求取真知,並要有自己的真知灼見。所以他在學術研究中特別注重搜集材料,從而才有了自己獨特的研究觀。

有人認為注釋會妨礙閱讀,確實會,但一本書裡有很多東西,有很多我們不知道的事實。一般讀者可能不在意,但對研究者來說,注釋確實能解決或解釋研究中出現的一些問題。

鄭先生在翻譯時喜歡搜集法文資料,法國人如何評價作品,他們研究時發現了哪些我們不知道的東西,雖然不一定完全在文學層面,但也蠻有意思。比如伏爾泰曾談及路易十四贈予拉斐爾很多貴重的禮物,就要在注釋中指出伏爾泰的錯誤:拉斐爾沒去過法國。這麼做並非要出伏爾泰的洋相,而是還原真實。 讓讀者了解真實情況,也是譯者的職責所在,有必要在文中添加相關注釋。

04 「我不願花功夫在二流作品上」

對於出版社重譯文學作品的邀約,鄭先生總是謹慎的。他會對原有譯著的質量、作品的好壞進行考量。他曾拒絕了譯文社翻譯杜拉斯的一部早期小說的邀請,因為他認為杜拉斯只有《情人》是好作品,其它小說「就差了」,他不願意工夫花在二流作品上。

詩歌則不然。鄭先生喜歡譯詩,因為他覺得法國的詩歌是最優秀的。自從波德萊爾、蘭波之後,法國詩歌長期執世界詩歌之牛耳。而且,法國詩歌對中國現代詩人的影響最大,比如阿波利奈爾、瓦雷裡、魏爾倫的作品,上世紀三四十年代中國詩人特別喜歡。

1987年他回到故土上海,進入上海師範大學任教,從此開始了有計劃的法語詩歌翻譯,後來結集為三卷本《法國詩選》由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他在學校裡講授並發表了一批詩歌鑑賞文章和詩論,後申請了一個科研基金項目,開始撰寫《法國詩歌史》。這本書出版後不僅受到同行的注意,也得到外國詩歌研究者的好評。

《法國詩歌史》上海外國語教育出版社

譯詩不容易,所以從事詩歌翻譯的人本就不多,談如何譯詩的人自然就更少,談英詩翻譯技巧的可能還比較多,但是談法詩的非常少。說起韻該怎麼押,大家普遍認可錢春綺等人的觀點,即按照原詩的韻來押。並不是說原詩以[.]為韻,譯文也用ang,而是採取相同的押韻方式。比如一首十四行詩,若前兩節採用環抱韻(abba),就代表著詩人用了2個韻,因中文同音字非常多,若不按2個韻來譯則很容易。

一旦按原有的用韻方式來譯就費力得多,找韻會耗費很多時間,因此一天只譯兩三首很正常。 按原詩用韻的形式來處理,需要譯者自發的敏感,對譯者來說不僅是種考驗,還能有效提升翻譯水平。思考詩句押不押韻及押什麼韻,同樣是種樂趣。

「詩王」魏爾倫(Paul Verlaine)在《淚灑落在我心上》(Il pleure dans mon coeur)中,為加強詩作的音樂性,採用了大量的諧韻和迭韻,詩歌如一首絕妙的奏鳴曲。 為力求傳達這種音樂性,在譯詩中鄭先生也採取了同樣的押韻方式。

詩歌翻譯應該還原作品形式,但一般人不大注意韻亦是詩歌形式的一部分。某些譯者仿照中文詩用韻,一韻到底,這樣處理說明譯者對法詩理解還不夠透徹。還原形式不僅可以使讀者更貼近詩歌豐富的內涵,還能帶動讀者發揮想像進入詩歌意境。

05 翻譯的要義

然而,對於一代翻譯大師,鄭先生心中翻譯的要義是什麼呢?

首先,他認為「信達雅」還是最基本的。第一要忠實流暢,即「信」;第二要有文採,就是所謂的「達」;第三要精彩,要讓人覺得「譯得真好」,即「雅」。「信」是基礎,很「達」但不忠實,談不上好的翻譯。文本是研究的基礎,不忠實的翻譯即便文字優美也必須重新來過,翻譯不同於文學創作,脫離原文絕對不行。

翻譯要重視實踐,要通過翻譯的具體操作發現問題並解決問題。現在的翻譯理論不一定能指導翻譯實踐。有的人談翻譯策略,利用各種理論來論證說明,講得頭頭是道,然而翻譯策略不就是「把它譯出來,把它譯好」麼?看似質樸,卻契合翻譯實際。

錢鍾書倡導「化境」,然而在實際操作中他所遵循的依然是「忠實」的基本原則。錢鍾書的中文非常棒,但其譯文不都十分流暢的主要原因就在於此。翻譯的關鍵不是行文漂亮,而是忠實。有時為了忠實,可以捨去優美,不能說這樣的譯文是不好的。可能有的譯文並不是太漂亮,但很忠實,也可能是好的翻譯。

其次,要做好翻譯,當然是先把外文和中文功底搞得更好。先把基本功練好,再來做翻譯,那麼不管翻譯哪本書都會翻譯得更好。不要以為我們說中文,中文就一定好,每個人的語言表達是不一樣的,語言基礎的好壞從日常表達就能感覺到。

作為翻譯家,鄭老為我們留下了超過一千萬字的譯作,然而他卻只給自己打了一個「良」級。他說,按照翻譯作品的「信達雅」標準,其中「信」與「達」,他是做到了,至於「雅不雅」,這得交由讀者來評價。

文章整理自:

[1]鄭克魯,張馭茜.優秀的翻譯來自豐富的實踐——訪中國資深翻譯家鄭克魯教授[J].東方翻譯,2018(01):40-44+62.

[2]馬信芳. 我不願花功夫在二流作品上[N]. 深圳特區報,2013-11-06(B05).

[3]謝天振.鄭克魯教授印象記[J].東方翻譯,2018(02):4-7.

[4]李曉琴.翻譯文學對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中國當代文學的影響——以莫言小說創作為例[J].漢字文化,2020(11):131-132.

[5]周建軍,張順生.當代法國文學翻譯家鄭克魯學術思想研究[J].英語廣場,2019(10):39-40.

🌊

整理 | 培迪

主編 | 魏冰心

圖片 | 網絡

相關焦點

  • 翻譯家鄭克魯:鑽研一生,他只給自己評「良」
    9月20日,翻譯家鄭克魯先生在醫院去世,享年81歲。 在人們的印象中,他總是那麼溫和寬厚。作為一名法國文學研究學者,他似乎太勤奮了, 筆耕不輟譯著總數1700萬字。他說:「翻譯的過程是一種享受,譯完一本書,感覺了卻了自己的一份心願,也完成了一項使命。」
  • 著名翻譯家鄭克魯去世 生前譯完雨果全部小說
    北京日報客戶端上海文聯官方微博剛剛發布消息證實,著名翻譯家、上海師範大學教授鄭克魯先生9月20日晚因病醫治無效在上海市第六人民醫院逝世,享年81歲。在國內,文學系的學生都知道鄭克魯這個名字,他主編的「面向21世紀課程教材」——《外國文學史(修訂本)》,獲教育部優秀教材二等獎、上海市教學成果一等獎。在鄭克魯先生60年的翻譯學術生涯中,完成了1700萬字文學翻譯,近2000萬字著作和編著。
  • 翻譯了《茶花女》《悲慘世界》的翻譯家鄭克魯去世,他曾說「譯者不...
    其實,那些耳熟能詳的書都是他在研究和教學之餘翻譯出版的。他對於法國文學和外國文學的研究探討,完全基於一手材料的直接閱讀與領悟,將翻譯實踐與學術研究同步進行,並相得益彰。 圖說:翻譯家鄭克魯 網絡圖 鄭克魯出生在澳門,四五歲時離家,仿佛是銘刻在血液中的對西方文明與外來文化的敏感與探究,讓他命中注定般走上了文學翻譯這一中西交流之路
  • 曾譯《悲慘世界》《茶花女》的翻譯家鄭克魯去世,半個法蘭西文學被...
    翻譯家、上海師範大學教授鄭克魯9月20日晚逝世,享年81歲。在多年的翻譯生涯中,鄭克魯累計完成文學翻譯著作1700萬字,著作和編著2000萬字,學術論文和其他各類文字幾百萬字,商務印書館近年出版《鄭克魯文集》38卷,涵蓋了他一生的主要譯筆名著,包括《基督山恩仇記》《茶花女》《悲慘世界》《巴黎聖母院》《紅與黑》《笑面人》等法國經典文學。
  • 法語翻譯家鄭克魯去世,享年81歲,曾譯《悲慘世界》《茶花女》等
    翻譯家、上海師範大學教授鄭克魯9月20日晚逝世,享年81歲。在鄭克魯60年的翻譯學術生涯中,完成了1700萬字文學翻譯,近2000萬字著作和編著。鄭克魯1939年出生於澳門,其曾祖父是晚清啟蒙思想家、曾寫過《盛世危言》的鄭觀應。
  • 法語翻譯家鄭克魯去世,曾譯《悲慘世界》《茶花女》等
    上海師範大學鄭克魯先生治喪小組9月21日發布訃告稱,中國共產黨黨員,著名翻譯家和作家,外國文學史學家和教育家,上海師範大學二級教授,博士生導師,曾任國家重點學科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負責人、中國語言文學博士後流動站站長、文學研究所所長、中文系主任、圖書館館長、中國法國文學研究會副會長、
  • 翻譯家鄭克魯昨日在上海去世,享年81歲,曾翻譯《茶花女》
    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 宋浩據上海師範大學人文學院消息,著名翻譯家鄭克魯先生,於9月20日22點20分在上海去世,享年81歲。文學系的學生沒有不知道鄭克魯這個名字的,大學通用學習和考研教材《外國文學史》,就是由他主編。鄭克魯先生鄭克魯,廣東中山人,生於澳門,曾祖父為中國近代資產階級改良派思想家、愛國民族工商業家,《盛世危言》作者鄭觀應。
  • 81歲著名翻譯家鄭克魯去世,曾任武漢大學法語系主任
    楚天都市報訊(記者王功尚)上海文聯官方微博消息證實,2020年9月20日晚10時許,著名翻譯家、上海師範大學教授鄭克魯先生因病醫治無效,在上海市第六人民醫院逝世,享年81歲。上個世紀80年代,鄭克魯先生曾任教於武漢大學,任武漢大學法語系主任兼法國問題研究所所長。
  • 翻譯家鄭克魯去世,曾翻譯《茶花女》、《基督山伯爵》等名著
    翻譯家鄭克魯於9月20日晚在醫院去世,享年81歲。鄭克魯,廣東中山人,生於澳門,曾祖父為中國近代資產階級改良派思想家、愛國民族工商業家,《盛世危言》作者鄭觀應。1962年,鄭克魯畢業於北京大學西語系,1965年的中國社科院外文所碩士。
  • 翻譯家鄭克魯去世,享年81歲,曾譯《悲慘世界》《茶花女》等
    翻譯家、上海師範大學教授鄭克魯9月20日晚逝世,享年81歲。在鄭克魯60年的翻譯學術生涯中,完成了1700萬字文學翻譯,近2000萬字著作和編著。鄭克魯1939年出生於澳門,其曾祖父是晚清啟蒙思想家、曾寫過《盛世危言》的鄭觀應。
  • 留下1700萬字文學譯著,翻譯家鄭克魯安然告別世界
    他的名字是和巴爾扎克、雨果、大仲馬、小仲馬這些大文豪聯繫在一起的,一代代年輕人讀著他的譯作、文學研究專著長大。9月20日晚10點,著名翻譯家、上海師範大學教授鄭克魯去世,享年81歲。關於鄭克魯身後的願望,朱振武透露,先生希望用自己的積蓄設立翻譯獎,來激勵更多的人從事文學翻譯。「你給世人留了什麼,你為社會做了什麼,這是鄭先生最想告訴大家的,也是我們繼承他精神財富最重要的一部分。」
  • 餘中先:鄭克魯先生是中國翻譯道路上的前行者
    鄭克魯 翻譯家鄭克魯先生於9月20日晚10點在醫院去世,享年81歲。 在餘中先印象裡,和鄭克魯的第一次會面依舊記憶猶新。「當時第一次見面,是老先生在與我師傅金志平先生聊天,我打了個招呼說您好,就緊張地躲開了。」當時他對鄭克魯的第一印象是面容慈祥,笑眯眯的,「長得像菩薩」。「他是個性情中人,說話直言不諱,在和善的外表下,有一副嚴肅的學者態度。」
  • 紀念|餘中先:鄭克魯先生是中國翻譯道路上的前行者
    鄭克魯 來源:360doc翻譯家鄭克魯先生於9月20日晚10點在醫院去世,享年81歲。許多人知道鄭克魯的名字,是通過《巴黎聖母院》、《基度山恩仇記》、《茶花女》、《悲慘世界》、《巴爾扎克短篇小說選》、《法國抒情詩選》等法國文學作品。
  • 做一個譯者絕不是易事,翻譯過《茶花女》《悲慘世界》的鄭克魯去世
    鄭克魯譯《悲慘世界》 網絡圖 2008年,鄭克魯還翻譯了法國作家、法國最早的一代飛行員之一聖埃克蘇佩裡的作品《小王子》,由上海三聯出版社出版。 他說自己沒有什麼愛好,翻譯就是他的愛好。 「做一個譯者絕不是易事,還需要自己的刻苦努力。」
  • 新澤西州長感動美國民眾:詳細介紹逝者生平,如同自己的親朋
    墨菲在公布遇難者名單時說:「以下我要公布的逝者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我很希望能對我們一夜之間失去的這251條生命,和自這場危機開始以來失去的2183條生命說些什麼。下面是他們的一些故事。」
  • 張國榮一生純良,最後卻不瘋魔不成活,把他逼上絕路的是他的真實
    那時候他和毛舜筠一起拍攝宣傳片,兩人都是最好的年華一見鍾情,很快就在一起了。那時候的毛舜筠烏髮大眼,身邊有很多追求者,而張國榮在好友的慫恿下竟然向17歲的毛舜筠求婚了。 那時候毛舜筠還小,張國榮突然這麼鄭重其事,她不覺得幸福反而有點害怕,倆人就這麼分手了。那時候的她也沒想到,自己竟然會是張國榮一生唯一求婚的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