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說《一人之下》裡面作者對於大多數人物的塑造是好壞皆有的,但十佬之一王藹的孫子王並,直接憑藉一場決鬥瞬間登上作品中「討人厭前幾」的排行,連帶著老爺子王藹也一起被觀眾討厭了,真的是反派「基因」強大。
說到王並,除了起到了被觀眾討厭的作用之外,從他身上,還體現了作者對於人生欲求的一種態度的描寫。
「王並必須死」的由來,羅天大醮王並對戰風星潼之爭
事情還要回溯到龍虎山羅天大醮的幾場比賽,雖然不是絕對性的公平,但大多數對決都在情理之中,即使是略使手段才贏得勝利的張楚嵐,觀眾都沒有如此討厭。直到掌握八奇技之一拘靈遣將的風正豪之子風星潼和王並的那場對決。
同樣會服靈之法的王並一直通過吃掉召喚靈的方法來提高靈力的方法本來就被觀眾不恥,結果比賽中還不顧風星潼認輸執意吃掉對方的召喚靈,風星潼見王並的所作所為覺得危險釋放了蛇仙柳大爺,這時候王並卻起了殺心,見陣勢不妙的風星潼無奈放出自小陪伴自己的子仲爺爺對敵,沒想到王並連老爺子都不放過想要食靈,風星潼只能含淚釋放子仲爺爺,王並此時卻還想對重傷的風星潼下手。
風星潼以情打動召喚靈的方式,和王並為了提高靈力不擇手段的方式形成了鮮明對比,也由此讓觀眾對王並產生了強烈的討厭,「王並必須死」由此而來。從此次事件就可以看出王並這個人身上的劣根性,為達目的誓不罷休。但其實,王並的性格有其緣由。
王並性格形成的緣由跟家庭教育有關
王並膽敢如此行事,跟他的爺爺十佬之一的王藹關聯頗多,王藹對孫子王並的態度,是一種溺愛,自小他就將一些為人處世方面太過極端的思想傳遞給王並,導致他從小就形成了一種囂張跋扈,為達目的不擇手段的做事方式。
試想如果小時候一直有個人,無論好事壞事都給你撐腰,必然會讓你逐漸失去明辨是非的能力。王並就是典型的看似出生在金字塔,卻被爺爺操控著思想的「自由束縛者」。由此也能看出,長輩對孩子的價值觀影響至關重要。
被放大的妄想,「欲求不得如何解決」?
觀眾期待王並被修理的場面,很快就在作品中出現了,王並被張靈玉「吊打」之時,一句話表達了他的想法:「你們能理解欲求不得的我有多麼痛苦嗎?」從小到大在爺爺的安排下,一切盡如己願地王並,面對實力遠超自己的對手,只能在內心發出吶喊。
求而不得確實是人生一大苦,王藹自小給他營造的環境讓他產生了錯覺,要讓所有的求都有得,又不想努力只想靠些歪門邪道的方式獲得成功,他的所作所為讓人對他的悲慘身世都產生不了同情。
如何面對求而不得的生活,其實作品中給出了好幾種態度來解釋。
張楚嵐是摒棄了所有,「那些讓我不安的,讓我動心的,都沒了。」這是一種超然的境界,實際上他也不能完全做到,只是在內景之中稍微有所領悟。
還有個就是十佬之一的陳金魁,作為術士他非常想要王也掌握的風后奇門,他用過各種手段自降身段對一個晚輩用陰招就是為了拿到自己所求。對於術士來說,本來欲求就是要不得的東西,王也的各種勸說也未能打消他這個過來人的念頭。
作者在《一人之下》裡對不同人面對欲求的態度進行了較為深刻的刻畫,那些讓人動心的事物得到後必然會感到滿足,但如果長期求取卻未能獲得,便會讓人失去自信,甚至是走向癲狂的追求道路。王並地為所求毀滅一切,張楚嵐的放棄「動心」,陳金魁的無所不用其極的嘗試,面對個人的欲求,該採用什麼樣的態度,作者給過一些答案,真正的答案,卻還是要每個人去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