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這一次用羅浮宮的歷史講述法國文化
籌備聖-塞巴斯蒂安的殉難(油畫) 144×117釐米
約1617-1619年 安東尼·凡·戴克 羅浮宮博物館繪畫部藏
讓·德·拉封丹雕像(雕塑) 173×110×129.5釐米1785年 皮埃爾·朱利安 羅浮宮博物館雕塑部藏
時隔3年,為人熟知的法國羅浮宮再次與中國國家博物館合作,在2017年伊始共同推出「羅浮宮的創想——羅浮宮與館藏珍品見證法國歷史八百年」展覽。這一次,除了欣賞羅浮宮的精美藏品,在1月13日至3月31日的展期裡,中國觀眾還可以走進國博,認識一個完整的羅浮宮發展變遷史,並由此一窺法國近800年的歷史沿革。
作為世界上歷史悠久的大型博物館之一,羅浮宮宏偉的皇室宮殿建築和華人建築師貝聿銘設計的玻璃金字塔完美結合的形象深入人心,每年都吸引大量中國遊客慕名前往參觀。羅浮宮博物館館長馬丁內茲介紹,作為向世界開放的博物館,走到世界各國,讓當地觀眾直接欣賞到羅浮宮的藏品是博物館的責任所在,而對於中國觀眾而言尤其如此:中國觀眾已經成為參觀羅浮宮的第二大群體,2016年參觀羅浮宮的中國觀眾人數達到55萬。
馬丁內茲和羅浮宮的策展團隊多次解釋的一個話題是:羅浮宮不僅僅擁有蒙娜麗莎、維納斯和勝利女神這些著名的藏品,羅浮宮本身也是一件具有歷史價值的藝術精品。它宏偉的建築群曾經是王室的宮殿、王權的中心、巴黎城市發展的起源地。本展覽的一個重要主題便是向中國觀眾展現法國羅浮宮博物館自身的歷史和文化價值。為了較為全面地體現羅浮宮藏品的豐富性和數百年發展旺盛的生命力,展覽精選了來自羅浮宮八大藏品部和歐仁·德拉克洛瓦博物館(隸屬羅浮宮博物館)的126件(套)珍貴藏品,重現羅浮宮從始建之初,歷經弗朗索瓦一世、路易十四、拿破崙一世各歷史王朝不斷豐富的王室收藏,以及啟蒙運動時期,直至今天無論在建築、運營,還是博物館管理方面經歷著的變革與創新。
展覽分6個部分引領觀眾走進羅浮宮的歷史。在開篇「序幕——重修羅浮宮」中,20世紀80年代的羅浮宮已日漸陳舊,變成了「一座舊王宮中的舊博物館」。從1981年開始,羅浮宮進入了具有歷史性意義的一個階段,密特朗總統支持的「大羅浮宮計劃」的實施,讓這座博物館終於重新找回了其曾經擁有的嚴謹與創新。貝聿銘設計的玻璃金字塔儘管只是地下建築在地面上的延伸部分,卻成為羅浮宮第一個象徵性的標誌和羅浮宮的化身。而「大羅浮宮計劃」不僅為羅浮宮博物館的未來確立了標尺,這個龐大的建築工程也為整個法國博物館界指引了方向。
「宮殿與王室收藏」這一單元講述了羅浮宮博物館收藏的起源。從醉心於義大利文藝復興藝術和北歐精緻的寫實主義流派的弗朗索瓦一世開始,法國歷代君主都通過定製和購買藝術作品,表現其個人藝術品位並彰顯其政治影響力。而被稱為「太陽王」的波旁王朝的路易十四則以油畫、素描、工藝品和古代文物為主的大量藏品構成了羅浮宮博物館藏品的核心部分。
「羅浮宮與啟蒙運動」單元講述了18世紀在啟蒙思想的影響下,將王室收藏聚集到羅浮宮並使之成為「國家收藏」的呼聲越來越高,這意味著國王的珍藏將不再是國王的私有財產,而是國家寶藏。法國大革命前夜,路易十六統治期間,一個王室收藏品博物館的創意漸露雛形。因此,人們通常也認為是法國大革命造就了羅浮宮博物館。
第四部分為「拿破崙博物館」,呈現了拿破崙一世在位期間繼承的大革命時期的查抄所得,以及從被佔領國掠奪的大量藝術品,由此在羅浮宮中建立了全歐洲最大最漂亮的博物館。
「從權力王宮到萬國博物館」部分記述了拿破崙一世在滑鐵盧戰敗後,反法同盟要求法國歸還其掠奪的藝術品。同時,歐洲國家都開始意識到保護自己文化遺產的重要性,拿破崙的繼任者們也都十分熱心擴充羅浮宮的藏品,從路易十八、查理十世到路易·菲利普,從第二共和國、拿破崙三世的第二帝國到第三共和國,無不如此。整個19世紀,羅浮宮逐漸完成了自我的更新重生,同時也造就了其獨一無二的特點:既是國家權力的象徵、歷任國王的宮殿,又是藝術之城和一座永不完工的萬國博物館。
作為展覽的結尾,「今日羅浮宮」部分展現了經過全面翻新和擴建後,規模仍在繼續擴大的羅浮宮博物館,2004年至2005年,歐仁·德拉克魯瓦博物館和杜伊勒裡花園相繼納入羅浮宮博物館的範圍。2012年,新的伊斯蘭藝術部展廳對外開放,學術和文化遺產保護活動不斷豐富。2012年在法國上法蘭西大區建立了羅浮宮朗斯分館。與此同時,應阿聯政府邀請,羅浮宮投入到「阿布達比羅浮宮」,即「沙漠羅浮宮」計劃中……
展覽以「羅浮宮的創想——羅浮宮與館藏珍品見證法國歷史八百年」為題,發掘羅浮宮建築群的變遷與王室以及各個時期權貴、藝術家、收藏家之間的關係,不只是一次館藏珍品的展覽,甚至也不僅僅是由此回溯法國和羅浮宮的歷史文脈,其背後也體現出法國一貫的文化自信和傳播策略,同時對於專業人員而言,從中也可以探討博物館發展與不斷充實藏品的方法等。一如法方策展人託雷斯所言,所謂「創想」既指某種精神層面的狀態,也指一種發現、探索的過程,它意味著羅浮宮不斷發展、豐富、創新的過程。由此,中國觀眾在慕名參觀的同時,或許可以思考更多。(記者 朱永安)
(責編:魯婧、董子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