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用幸福心理學的「心流」理論告訴你為什麼要讓孩子學彈琴?

2020-12-12 育芽灣

最近,一個比李子柒呼聲還要高的6歲女孩刷爆網絡,因為彈得一手好吉他,又會架子鼓,鋼琴六級,自彈自唱的視頻讓一群成年人羨慕不已。於是,要讓孩子學樂器的聲音又此起彼伏。

尤其是彈鋼琴,教鋼琴的學校遍地開花,哪個小區沒有一兩家教授彈琴的工作室?這幾年,家長們對鋼琴的追捧水漲船高。

但是,大多數人還是趨於跟風,沒有經過深思熟慮,到底為什麼要給孩子學彈琴?

一、彈鋼琴的意義是什麼?

我梳理了最常見的以下幾種觀點:

1.陶冶情操,增加修養。

這幾乎是眾口一詞,初衷是好的,音樂確實可以提升孩子的修養,但如果家長自己從來不聽音樂,甚至不喜歡音樂,卻指望孩子學琴來提高藝術欣賞能力,這就有點強人所難了,好比你拿著手機玩,卻讓孩子專心看書是一個道理。

學琴就是學音樂,而音樂是需要薰陶的。在音樂的氛圍裡成長的孩子對音樂的理解和喜愛也是自然而然的。

增加藝術修養的手段不勝枚舉。我國古人就知曉「琴棋書畫,人生八雅」。並不是非學琴不可。

我看過最接地氣的解釋是——

「小時候學琴,沒好好堅持,到高中階段學業繁忙、壓力大,偶爾彈彈琴,竟然覺得人生……真美好。」

人生苦短,一路荊棘坎坷,我們希望自己的孩子在未來的人生旅途中,無論喜怒哀樂都能借著音樂找到情緒的出口。這才是學音樂,學彈琴的真正意義所在。

2.發展人生的興趣愛好。

大部分媽媽抱著一個觀念,「我們不打算走專業路線,就當個興趣愛好。」

興趣愛好也是需要付出時間和精力去培養的。沒有青少年時期經年累月的刻意練習,怎麼能指望孩子在未來的某一天就能夠信手拈來?

知乎上有一個最高贊,

答主說當年太小,老師問為什麼學琴,媽媽對她說:「希望等你老的時候,還有鋼琴可以一直陪著你。」

如果說,學鋼琴也分層級的話,這應該是高階了。鋼琴真的可以成為孩子的終生伴侶。但絕對需要我們和孩子一起努力,如果我們自己都三天打魚兩天曬網,過幾天想起來了敦促一下孩子,「你怎麼好久不練琴了?」就不能指責孩子做事不夠「堅持」。

3.鍛鍊專注力,讓孩子更專心。

好多媽媽都說,「我家孩子坐不住,讓他學鋼琴就是想讓他專心」。

同理還有,「我家娃好動,我就是想讓他學畫畫,定下來。」

很多家長考慮的是如何彌補短板,卻忽視了中國從古就有「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

我給大家講一個故事:

有一個孩子在很小的時候被醫生檢查出「患有注意缺陷障礙伴多動症」。特徵是在需要認知參與的活動中缺乏持久性,易由一項活動轉向另一項,但哪一項也完不成。他基本已經遭到老師的放棄了,但是他的媽媽沒有放棄他,他很有運動天賦,於是他媽媽把他送到了遊泳池。他就是後來獲獎無數的飛魚菲爾普斯。遊泳就是他最專注的事業。如果他的媽媽強迫他一定要定下來,就不會有後來創造的各種記錄。

那麼彈鋼琴能不能提高孩子的專注力?答案當然是肯定的。

我就發現我的孩子從4歲開始,每天練琴20分鐘到30分鐘、40分鐘,到現在5歲,經常一彈就忘記時間。她的專注力延長了。但這是她喜愛音樂,能夠投入的情況下,經過刻意練習才逐漸提高的。我認為她在練琴的時候產生了「心流」的體驗。

5.入門簡單,上手容易。

之所以選擇鋼琴而不是其他樂器,就是因為鋼琴相對於弦樂器來說孩子更容易上手,更好控制。

有不少人從鋼琴入門,在打通任督二脈之後,又學習了好幾個其他樂器。這就要看孩子自己的喜好。鋼琴沒有上限,會不斷出現新的挑戰。挑戰會帶來源源不斷的興趣。

6. 周杰倫、郎朗、李雲迪的名人光環效應促使家長追捧學琴

周杰倫曾在一個節目裡對謝霆鋒說,

很感謝小時候,媽媽每天拿著藤條坐在他旁邊逼他彈琴4個小時。

正是這種長期的堅持才造就了他今天的音樂成就。

像周杰倫這樣一天4小時的投入,十年早就超過一萬小時定律了。還有郎朗年少學琴的故事也總是被人津津樂道。

這些偶像帶來的光環效應喜憂參半:好的是,他們可以成為孩子的榜樣;憂的是,琴童家長往往忽略這樣的成績背後付出的艱辛不是常人可以想像的。

有的孩子偶然看到別人彈琴,表現出迷之興趣,家長見了為之一振,就問孩子想學琴嗎?孩子堅定不移,家長很高興,心想指不定未來就多了條路。卻忘了多數孩子都是衝動型的,等學了幾節課就不想學了,琴也買了,課也報了。家長孩子苦不堪言。

7.不輸在起跑線的觀念。

還有一種聲音是「別人都在學」,這是典型的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的觀念。也是大家質疑最多的,為什麼有那麼多孩子都學鋼琴?確實有盲目跟風,欠缺考慮的情況。

8.為了考級,入學加分。

有的家長是衝著未來升學考試加分去的,一路強逼孩子苦練技藝,恨不能在小學畢業前就拿下十級。

所以才出現有的人考完十級後就再也沒有摸過琴。這種功利性太強,考級是練習固定的曲目,真的很難說提高了音樂素養,更別說變成終生的興趣愛好。

我見過有的家長把孩子往琴行一送,自由了,老師上課的時候,家長自己玩手機,完全不記錄。

其實每節課老師都會講一些細節、要點、技法,或樂理知識。對於年齡小的孩子來說,很快就忘記了,也可能都沒理解。這就需要一旁的家長做好筆記,回家練琴的時候,也不能袖手旁觀做自己的事,要協助孩子結合老師說的有針對性的練習。

二、到底什麼是「心流」體驗?

美國積極心理學提到,體驗「心流」會帶來幸福的感受,是快樂的源泉。

「心流」理論源自米哈裡·契克森米哈賴的《心流:最優體驗心理學》:

一個人完全沉浸在某種活動當中,無視其他事物存在的狀態。這種體驗本身帶來莫大的喜悅,使人願意付出巨大的代價。

所以,當「心流」產生時,會讓我們的內心更充實。

米哈裡概括了「心流」的特徵:

一項需要集中注意力的活動。有明確的目標。有即時反饋。全神貫注,達到「忘我」的狀態以至忘記生活的煩惱。具有挑戰性:挑戰是樂趣的源泉。首先,彈鋼琴是一項需要高度集中注意力的活動,它需要孩子能沉浸在音樂裡。

其次,彈琴是有明確目標的,目標有大有小,有長遠有短期,甚至每一次彈琴都可以給自己設立一個小目標。當每一次的小目標達成,日積月累,就能實現長遠的大目標。

同時,每次彈琴都能收到即時反饋。小到在家練習,家長可以當聽眾,給予即時反饋;練習一周去見了老師,老師也會給反饋意見;大到舞臺表演,臺下的觀眾會給予反饋,這些都能幫助演奏者不斷改進自我,提升技藝。

再次,無論是平時練習彈琴,還是在舞臺上的表演,彈琴都需要演奏者全神貫注,當我們能夠達到「忘我」的狀態就能夠忘記煩惱。

最後,彈琴會出現不斷的新挑戰。當每一首曲子練成,又會有更難更有挑戰的新曲子在等著你,不斷戰勝自我帶來源源不斷的動力。

三、結合「心流」理論談談學琴的具體方法

1.鋼琴是需要專注力的一項活動。專注才能「忘我」。

集中注意力可能是大家公認的難題,畢竟孩子注意力集中的時間是有限的。

所以一開始練琴,可以從20分鐘開始,這符合心理學認為幼兒的注意力時間。

如果狀態好,休息一會,回來再練個20分鐘。一點點延長時間,可以每次遞增5分鐘,隨著孩子長大,注意力集中的時間會越來越長,就可以逐漸延長到50分鐘左右再休息。

隨著孩子彈琴時間的延長,你會看到孩子全神貫注的樣子,沉浸音樂,忘記煩惱。

2.鋼琴是有明確目標的,每次上課都會有新的技藝、指法,新的曲譜,這些也帶來新的挑戰,會讓孩子永葆新鮮和樂趣。

比如,每天練琴時,我會幫助孩子切分小目標:

第一天,剛接觸新曲譜,我們就採用慢速,目標是識譜,熟悉曲譜。

第二天,就跟孩子說,我們今天的目標是完整的彈下來,儘量沒有錯音。

第三天,我就會告訴孩子,今天我們更熟練了,要注意強弱變化和節奏。

第四天,可能就會讓她稍微提點速度。

這樣一點點精進,每天設定一個她可以夠得著的目標,不是太難,太難孩子容易受挫,失去自信,容易放棄。也不能太簡單,太簡單的目標沒有挑戰性,孩子就會厭倦,失去興趣。

3.每次練琴,我都是孩子的聽眾,給予孩子即時回饋。

我會用手機拍攝下孩子彈琴的視頻,等孩子彈完一曲,我會陪著孩子一起回顧哪裡彈錯了,哪裡可以改進,哪裡手不穩,哪裡可以更好。

同時設定下一遍的小目標。把目標更細化,把任務拆分,遇到長的曲譜,會幫孩子拆分成小段、小句進行集中訓練。

等到去見老師的時候,老師也會給予更好的反饋幫助提高改善。

每一次的進步,孩子都能體會到很強的成就感。這也是孩子能夠克服困難堅持下去的最大動力。

「心流」不是膚淺的感受,是在經過奮鬥、痛苦、堅持、最後收穫成功時的喜悅,興奮和充實。

當然體驗「心流」的項目其實有很多,比如樂器、攀巖、打球、舞蹈、下棋。家長可以根據孩子的特點喜好來選擇判斷。

最後

用鋼琴大師霍夫曼的話來詮釋的最高境界。

「當鋼琴家忘卻塵世單獨面對他的樂器時,他能夠與內心深處最高尚的自我交談,這種精神上的財富是不能用金錢購買的,也不用暴力搶奪。」

相關焦點

  • 觀境制心猿 - 評《心流:最優心理學》
    這就是今天小編要給大家推薦的《心流:最優心理學》所描述的體驗。本次推薦短文,由作者介紹、大咖推薦語、編輯書評組成,敬請閱讀。關於作者米哈裡·契克森米哈 Mihaly Csikszentmihalyi積極心理學奠基人之一,「心流」理論提出者。前美國心理學會主席馬丁塞利格曼譽之為「世界積極心理學研究領軍人物」。
  • 《心流》想要獲得幸福,是要做到這一點
    由著名積極心理學奠基人哈利·契克森米哈賴所著的《心流》一書中,就針對幸福問題作了30年的深入研究,在大量案例研究的基礎上,開創性提出了"心流"的概念,並告訴我們:我們可以從日常生活、休閒娛樂、工作、人際關係等中間,均可獲得幸福。
  • 發現心流,工作、生活與人際關係的和諧統一
    《心流:最優體驗心理學》告訴了我們什麼是心流體驗,這算是積極心理學派對我們的最大貢獻。我一直在想,這些積極心理學的科學家,一定深入研究過佛教和中國儒家思想,比如佛教裡的正念,儒家講的中庸之道都是讓人處在心流之中。只是佛教、儒家給的方法過於玄妙,平常人很難理解。 老外教知識相對簡單,幹什麼都講究一二三,就算我們這種笨人,跟著學也能略知一二。(這其實也涉及到現代管理學的知識,還原論,有機會我們可以討論一下。)
  • 《心流》豆瓣8.3,25年的研究,十萬份報告,幸福和你想的不一樣
    它擊中了無數個追求幸福,卻被物質、被權利、被信息、被生活、被塵世間各種力量裹足的困頓者、迷茫者;它用強有力的聲音告訴你:生活就在此處啊!幸福就在這裡啊!關於幸福,作者用了25年的時間洞悉了一個重大發現,原來關於幸福的求證理論像相對論、像黑洞理論一樣,它是一直契合的存在在自然界,用各種生命跡象來提示我們,等待我們的發現。
  • 我們為什麼要學習心理學?有哪些值得推薦的心理學理論?
    心理學是一門很有意思的學科,掌握了這門學科,會開闊你的視野,不會迷信。心理學它有一個特點,很多人迷信偽科學的人,往往也會很關注心理學。這說明什麼呢?迷信與心理學有密切關係。如果不好好地學心理學,就容易誤解心理學,就會拿心理學為證明偽科學的武器。所以,我建議可以找一個職業的心理諮詢師去學習。
  • 為什麼我勸你一定要學學數字心理學
    2008年我第一次走入內在成長課堂,是受閨蜜淳鈊和晶晶的影響,所學正是數字心理學。我為什麼一定要勸你學學數字心理學?首先,它太簡單了。簡單方便到隨時可以掌握和人交往的秘訣。其次,它太不簡單了。【問題四】姜豔豔:數字心理學圖形反映了人哪些特質?淳鈊:人類終其一生的目的無非就是了解自己。我是誰?我來自哪?我要去哪?生命數字能將你在生活當中方方面面問題的本質揭示出來。從而更好的解答這三個問題。
  • 孩子為什麼要學鋼琴,聽聽家長的心聲
    《吉他範兒》發了一篇關於孩子學琴目的的文章,家長的評論引起了我的注意。家長花費精力和時間,陪孩子學琴,到底為了什麼,我們鋼琴老師要關注。1、音樂確實很美好,但是真的不是每個人都適合,我開始也想讓孩子學鋼琴,後來有個搞教育的朋友一針見血地告訴我,如果孩子不喜歡,以後也沒打算從事相關的行業真的沒必要學。國外人壓力大了會彈會琴來解壓,那是經歷了上百年音樂的薰陶,音符都要刻在骨髓裡了,而且人家兒時也沒被逼著練琴考級,而我們身邊真的沒有幾個人心煩了會想著去彈琴解壓。
  • 簡快身心積極療法,讓生活更快樂恬淡|學點心理學,自助助人
    宅家一個月,我精讀了李中瑩先生的《簡快身心積極療法》,這雖然是一本心理諮詢療法類的書籍,但並沒有晦澀難懂的理論,前面五章是一些最基礎的心理學知識和概念,後面幾章是實際操作技巧。這些方法直接可以用,簡單實用,有操作性,看書的時候,自己就可以嘗試做,解決自己的實際問題。
  • 財務自由之路Ⅱ-心流的魔力
    今天我們來講心流,什麼是心流?怎麼樣才能產生心流?以及如何找到合適的工作?讓我們開始今天的學習吧。在心理學中,心流描述了一種人們在專注進行某行為時所表現出來忘我的心理狀態。作者認為強烈的興趣+天賦=心流。想想你因追劇而忘記吃飯,通宵打遊戲,而睡意全無。這就是心流的表現,可惜卻沒有用對地方。
  • 快樂=幸福?你錯了,快樂興奮刺激但短暫,蜥蜴告訴你什麼是幸福
    我問二兒子(老二今年5歲),他說:「我吃奶油冰激凌的時候,很幸福,真美味呀。」我問我老公,老公說:「累了一天了,洗個熱水澡,看兩眼手機,睡個舒服覺,很幸福」。有一次中午,我做了他最愛吃的紅燒排骨,每次燉排骨,他都要守在廚房,一會跑過去看看排骨熟了沒有,這次,喊了他好幾次,他居然冷漠無情的說:「知道了。」後來,我就問他,你不喜歡吃排骨了嗎?怎麼喊你好半天都沒動?兒子回說:「我覺得遊戲比排骨好,打贏了會獎勵很多寶貝,還能跟小朋友對話。」他眉飛色舞的給我描述遊戲裡的各種場景,為了通關,他還上網查小朋友分享的通關秘訣。
  • 樊登力薦的《心流》到底說的是什麼?看完真的醍醐灌頂!
    幸福是今天通吃世俗與學界的熱門話題。米哈裡說:「幸福如此難能可貴,主要是因為宇宙初創之時,就沒有以人類的安逸舒適為念。它廣袤無邊,充斥著威脅人類生存的空洞與寒漠,它更是一個充滿危險的地方。」米哈裡認為能為幸福研究作出重大貢獻的是三個學科:生物學、心理學、社會學。
  • 別再問學鋼琴有沒有用,一切都交給時間來告訴你
    意思是:父母要真正愛自己的孩子,就要為孩子以後的長遠著想。每一個孩子的降生,在給家裡帶來無限的快樂的同時,作為一個母親,孩子的教育和成長,以及她以後要走的路都成了你肩負的責任! 2009年的秋天,我的雨萱滿五周歲了,開始考慮她應該學點什麼特長了,孩子必須有學有一技,長大才能在社會上立足!
  • 心理學老師一張圖告訴你:為什麼培養2-8歲孩子的數學思維很重要
    每天學點心理學,媽媽輕鬆孩子聰明。家長們好,魏參今天繼續用心理學,幫大家排憂解惑:2-8歲孩子的數學思維培養,真的有必要嗎?心理學研究:孩子數學成績好不好,取決於8歲前你小時候學習數學,是否也很吃力?認真聽講了,也認真複習了,也刷了很多題,可成績還是上不去?
  • 《暖暖的心流》丨和睦的家庭是幸福的基礎
    一個家庭幸福、和睦與否,雖然不能決定孩子成年之後是否成功,但在和睦的家庭中成長的孩子,步入社會後大多具備極強的承受能力和適應能力。家庭環境是孩子成長的首要環境,是影響孩子成長的至關重要的因素。其中,父母的文化素質、父母教育子女的方式方法以及家庭關係的好壞都會對孩子的身心健康產生重要影響。
  • 《心理學通識》:這些道理你越早懂得,越早擁有幸福
    幫助我們構建出完美的心理世界為什麼我們不僅要活著,而且還要活得很努力、很認真、很堅忍不拔?該書分為三章,每一章及其章內的小節相對獨立,可以根據興趣自由選擇閱讀:3大人生主題、13個探索目標、32個心理學概念、20個心理學實驗、12位心理學家經典理論/研究,兼顧權威、嚴謹、趣味於一體。讀完本書,你必將更好地成長!
  • 「學爸」告訴孩子「你為什麼要去學校」,告訴孩子上學的目的!
    本文將探討孩子們為什麼去上學,並且為什麼他們要好好地學習,雖然不是以一種能引起學生共鳴的方式去創作,但也許會給孩子們帶來一些收穫。著名籃球運動員科比曾經說過一句話「你可以選擇成為獅子或者羚羊,自然界都需要這兩種動物。為什麼不選擇成為一頭雄獅呢?」去問一下你的孩子,你為什麼要上學?
  • 四個顛覆認知的心理學實驗,告訴你成功的真正秘訣
    如今,市面上的暢銷書大多是成功學的書,這些書大致可分為兩類,一類是教你如何讓自己成功;另一類是教你如何教育孩子,讓孩子成功。男人們比較喜歡前者,而後者則是媽媽們的最愛。實際上,這些由所謂的成功人士撰寫的、講述如何取得成功的書大都沒什麼用,無非是心靈雞湯式的寓言故事,讓你剛開始恍然大悟,實際上卻無從著手。心理學家發現,就算是那些成功人士也並不一定知道自己是如何取得成功的。
  • 如何運用心理學育兒?三步,激發潛能,讓孩子內心幸福,成績優秀
    上午,5歲兒子不小心把果汁打翻,灑了一地,我火大了,立刻吼他:「你喝東西時,能不能別總是到處看?」當天晚上,我抱著他在沙發上看動畫片,兒子抬頭對我突然說:「媽媽,你早上為什麼要兇我?我把果汁灑了,我自己會說『對不起』的。」兒子一邊說,一邊小嘴一癟,掉起了眼淚。我知道自己過於急躁,又做錯了,於是,真誠地向兒子道了歉。
  • 為什麼原生家庭的影響伴隨一生?心理學有關原生家庭的3個理論
    原生家庭對我們人生的影響是近來大眾甚感興趣的熱門心理學議題。曾經為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同事的奧地利心理學家阿德勒(Alfred Adler)曾說:「幸福的人一生被童年治癒,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癒童年。」童年的回憶或陰影總是讓我們一生難以抹去的印記。那麼心理學是如何解釋原生家庭的影響呢?
  • 如何對抗精神熵 提高幸福的能力
    通過前期講解大歷史系列,我們發現,科技的提高並沒有必然帶來幸福感的提升,也許現代人的幸福感,還沒有靠狩獵為生的原始人幸福。為什麼? 幸福與狀態無關,幸福是一種能力。幸福和狀態無關,你能想像自己擁有哪種狀態你就會特別幸福嗎?有錢有勢有地位,可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