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個比李子柒呼聲還要高的6歲女孩刷爆網絡,因為彈得一手好吉他,又會架子鼓,鋼琴六級,自彈自唱的視頻讓一群成年人羨慕不已。於是,要讓孩子學樂器的聲音又此起彼伏。
尤其是彈鋼琴,教鋼琴的學校遍地開花,哪個小區沒有一兩家教授彈琴的工作室?這幾年,家長們對鋼琴的追捧水漲船高。
但是,大多數人還是趨於跟風,沒有經過深思熟慮,到底為什麼要給孩子學彈琴?
一、彈鋼琴的意義是什麼?
我梳理了最常見的以下幾種觀點:
1.陶冶情操,增加修養。
這幾乎是眾口一詞,初衷是好的,音樂確實可以提升孩子的修養,但如果家長自己從來不聽音樂,甚至不喜歡音樂,卻指望孩子學琴來提高藝術欣賞能力,這就有點強人所難了,好比你拿著手機玩,卻讓孩子專心看書是一個道理。
學琴就是學音樂,而音樂是需要薰陶的。在音樂的氛圍裡成長的孩子對音樂的理解和喜愛也是自然而然的。
增加藝術修養的手段不勝枚舉。我國古人就知曉「琴棋書畫,人生八雅」。並不是非學琴不可。
我看過最接地氣的解釋是——
「小時候學琴,沒好好堅持,到高中階段學業繁忙、壓力大,偶爾彈彈琴,竟然覺得人生……真美好。」
人生苦短,一路荊棘坎坷,我們希望自己的孩子在未來的人生旅途中,無論喜怒哀樂都能借著音樂找到情緒的出口。這才是學音樂,學彈琴的真正意義所在。
2.發展人生的興趣愛好。
大部分媽媽抱著一個觀念,「我們不打算走專業路線,就當個興趣愛好。」
興趣愛好也是需要付出時間和精力去培養的。沒有青少年時期經年累月的刻意練習,怎麼能指望孩子在未來的某一天就能夠信手拈來?
知乎上有一個最高贊,
答主說當年太小,老師問為什麼學琴,媽媽對她說:「希望等你老的時候,還有鋼琴可以一直陪著你。」
如果說,學鋼琴也分層級的話,這應該是高階了。鋼琴真的可以成為孩子的終生伴侶。但絕對需要我們和孩子一起努力,如果我們自己都三天打魚兩天曬網,過幾天想起來了敦促一下孩子,「你怎麼好久不練琴了?」就不能指責孩子做事不夠「堅持」。
3.鍛鍊專注力,讓孩子更專心。
好多媽媽都說,「我家孩子坐不住,讓他學鋼琴就是想讓他專心」。
同理還有,「我家娃好動,我就是想讓他學畫畫,定下來。」
很多家長考慮的是如何彌補短板,卻忽視了中國從古就有「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
我給大家講一個故事:
有一個孩子在很小的時候被醫生檢查出「患有注意缺陷障礙伴多動症」。特徵是在需要認知參與的活動中缺乏持久性,易由一項活動轉向另一項,但哪一項也完不成。他基本已經遭到老師的放棄了,但是他的媽媽沒有放棄他,他很有運動天賦,於是他媽媽把他送到了遊泳池。他就是後來獲獎無數的飛魚菲爾普斯。遊泳就是他最專注的事業。如果他的媽媽強迫他一定要定下來,就不會有後來創造的各種記錄。
那麼彈鋼琴能不能提高孩子的專注力?答案當然是肯定的。
我就發現我的孩子從4歲開始,每天練琴20分鐘到30分鐘、40分鐘,到現在5歲,經常一彈就忘記時間。她的專注力延長了。但這是她喜愛音樂,能夠投入的情況下,經過刻意練習才逐漸提高的。我認為她在練琴的時候產生了「心流」的體驗。
5.入門簡單,上手容易。
之所以選擇鋼琴而不是其他樂器,就是因為鋼琴相對於弦樂器來說孩子更容易上手,更好控制。
有不少人從鋼琴入門,在打通任督二脈之後,又學習了好幾個其他樂器。這就要看孩子自己的喜好。鋼琴沒有上限,會不斷出現新的挑戰。挑戰會帶來源源不斷的興趣。
6. 周杰倫、郎朗、李雲迪的名人光環效應促使家長追捧學琴
周杰倫曾在一個節目裡對謝霆鋒說,
很感謝小時候,媽媽每天拿著藤條坐在他旁邊逼他彈琴4個小時。
正是這種長期的堅持才造就了他今天的音樂成就。
像周杰倫這樣一天4小時的投入,十年早就超過一萬小時定律了。還有郎朗年少學琴的故事也總是被人津津樂道。
這些偶像帶來的光環效應喜憂參半:好的是,他們可以成為孩子的榜樣;憂的是,琴童家長往往忽略這樣的成績背後付出的艱辛不是常人可以想像的。
有的孩子偶然看到別人彈琴,表現出迷之興趣,家長見了為之一振,就問孩子想學琴嗎?孩子堅定不移,家長很高興,心想指不定未來就多了條路。卻忘了多數孩子都是衝動型的,等學了幾節課就不想學了,琴也買了,課也報了。家長孩子苦不堪言。
7.不輸在起跑線的觀念。
還有一種聲音是「別人都在學」,這是典型的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的觀念。也是大家質疑最多的,為什麼有那麼多孩子都學鋼琴?確實有盲目跟風,欠缺考慮的情況。
8.為了考級,入學加分。
有的家長是衝著未來升學考試加分去的,一路強逼孩子苦練技藝,恨不能在小學畢業前就拿下十級。
所以才出現有的人考完十級後就再也沒有摸過琴。這種功利性太強,考級是練習固定的曲目,真的很難說提高了音樂素養,更別說變成終生的興趣愛好。
我見過有的家長把孩子往琴行一送,自由了,老師上課的時候,家長自己玩手機,完全不記錄。
其實每節課老師都會講一些細節、要點、技法,或樂理知識。對於年齡小的孩子來說,很快就忘記了,也可能都沒理解。這就需要一旁的家長做好筆記,回家練琴的時候,也不能袖手旁觀做自己的事,要協助孩子結合老師說的有針對性的練習。
二、到底什麼是「心流」體驗?
美國積極心理學提到,體驗「心流」會帶來幸福的感受,是快樂的源泉。
「心流」理論源自米哈裡·契克森米哈賴的《心流:最優體驗心理學》:
一個人完全沉浸在某種活動當中,無視其他事物存在的狀態。這種體驗本身帶來莫大的喜悅,使人願意付出巨大的代價。
所以,當「心流」產生時,會讓我們的內心更充實。
米哈裡概括了「心流」的特徵:
一項需要集中注意力的活動。有明確的目標。有即時反饋。全神貫注,達到「忘我」的狀態以至忘記生活的煩惱。具有挑戰性:挑戰是樂趣的源泉。首先,彈鋼琴是一項需要高度集中注意力的活動,它需要孩子能沉浸在音樂裡。
其次,彈琴是有明確目標的,目標有大有小,有長遠有短期,甚至每一次彈琴都可以給自己設立一個小目標。當每一次的小目標達成,日積月累,就能實現長遠的大目標。
同時,每次彈琴都能收到即時反饋。小到在家練習,家長可以當聽眾,給予即時反饋;練習一周去見了老師,老師也會給反饋意見;大到舞臺表演,臺下的觀眾會給予反饋,這些都能幫助演奏者不斷改進自我,提升技藝。
再次,無論是平時練習彈琴,還是在舞臺上的表演,彈琴都需要演奏者全神貫注,當我們能夠達到「忘我」的狀態就能夠忘記煩惱。
最後,彈琴會出現不斷的新挑戰。當每一首曲子練成,又會有更難更有挑戰的新曲子在等著你,不斷戰勝自我帶來源源不斷的動力。
三、結合「心流」理論談談學琴的具體方法
1.鋼琴是需要專注力的一項活動。專注才能「忘我」。
集中注意力可能是大家公認的難題,畢竟孩子注意力集中的時間是有限的。
所以一開始練琴,可以從20分鐘開始,這符合心理學認為幼兒的注意力時間。
如果狀態好,休息一會,回來再練個20分鐘。一點點延長時間,可以每次遞增5分鐘,隨著孩子長大,注意力集中的時間會越來越長,就可以逐漸延長到50分鐘左右再休息。
隨著孩子彈琴時間的延長,你會看到孩子全神貫注的樣子,沉浸音樂,忘記煩惱。
2.鋼琴是有明確目標的,每次上課都會有新的技藝、指法,新的曲譜,這些也帶來新的挑戰,會讓孩子永葆新鮮和樂趣。
比如,每天練琴時,我會幫助孩子切分小目標:
第一天,剛接觸新曲譜,我們就採用慢速,目標是識譜,熟悉曲譜。
第二天,就跟孩子說,我們今天的目標是完整的彈下來,儘量沒有錯音。
第三天,我就會告訴孩子,今天我們更熟練了,要注意強弱變化和節奏。
第四天,可能就會讓她稍微提點速度。
這樣一點點精進,每天設定一個她可以夠得著的目標,不是太難,太難孩子容易受挫,失去自信,容易放棄。也不能太簡單,太簡單的目標沒有挑戰性,孩子就會厭倦,失去興趣。
3.每次練琴,我都是孩子的聽眾,給予孩子即時回饋。
我會用手機拍攝下孩子彈琴的視頻,等孩子彈完一曲,我會陪著孩子一起回顧哪裡彈錯了,哪裡可以改進,哪裡手不穩,哪裡可以更好。
同時設定下一遍的小目標。把目標更細化,把任務拆分,遇到長的曲譜,會幫孩子拆分成小段、小句進行集中訓練。
等到去見老師的時候,老師也會給予更好的反饋幫助提高改善。
每一次的進步,孩子都能體會到很強的成就感。這也是孩子能夠克服困難堅持下去的最大動力。
「心流」不是膚淺的感受,是在經過奮鬥、痛苦、堅持、最後收穫成功時的喜悅,興奮和充實。
當然體驗「心流」的項目其實有很多,比如樂器、攀巖、打球、舞蹈、下棋。家長可以根據孩子的特點喜好來選擇判斷。
最後
用鋼琴大師霍夫曼的話來詮釋的最高境界。
「當鋼琴家忘卻塵世單獨面對他的樂器時,他能夠與內心深處最高尚的自我交談,這種精神上的財富是不能用金錢購買的,也不用暴力搶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