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國會大廈「淪陷」的背後:由奴隸建造,由平民攻破,安保差?

2021-01-11 仲尼之丘

1 月 6 日,美國國會大廈被川普支持者攻陷,國會大廈完遭「淪陷」,這可是破天荒第一遭,估計美國人都沒預料到。川普的「粉絲」們直衝進議事廳,議員們慌亂無比,躲在桌椅之下,匍匐躲閃,倉皇躲避。衝擊者甚至衝進了眾議院議長佩洛西的辦公室,坐在她的辦公椅上,擱起了腿拍照示威。

國會「淪陷」,美國國會議員們匍匐在座椅下倉皇躲避。

這次騷亂和衝擊國會大廈的事件,在美國被描述為「暴亂、叛亂、煽動或是國內恐怖主義」,美國的一些媒體和學者,稱此事件為「未遂政變」,性質還是很嚴重的。

因為這是創紀錄的,在美國歷史上,國會大廈比較引人注目的暴力事件,主要有1954年美國國會大廈槍擊事件、1983年美國參議院炸彈爆炸事件、1998年美國國會大廈槍擊事件、2013年美國國會大廈槍擊事件。

但國會大廈真正意義上的被佔領,出現在 美國 1812 年戰爭中,時間是 1814 年,英國人闖入美國。

英國人跟項羽一樣,特別喜歡放火的燒東西,譬如焚燒圓明園,他們在美國也不例外。當他們衝進華盛頓之後,一把大火,「焚燒華盛頓」。美國國會大廈和白宮全部起了大火。

那時候的英國剛在歐洲擊敗了拿破崙,兵勢強勁,美國人也只能幹瞪眼。

美國國會大廈西面

但焚燒華盛頓的結果卻很戲劇,因為很像小說。本來,美國國會大廈都冒起了濃煙,火勢沖天,結果突然來了一場大風暴(其實是正常的夏季風暴),大火瞬間熄滅,國會大廈才沒有化成灰燼。這倒有點像《三國演義》中,諸葛亮在葫蘆谷火燒司馬懿,結果一場大雨救了司馬懿,能不像小說嗎?

不過那次國會大廈的大部分內部建築都遭損壞。最初的大廈僅殘留下一處前廳。

當然,這是兩國軍事對抗,被攻陷還能理解。

此次川普支持者攻擊國會的暴亂事件,卻都是平民行動,國會大廈竟然也被攻破!在已確定的傷亡數據中,死亡5 人中,其中一名是國會警察席克尼克,他的頭被示威者用滅火器砸傷,返回警局後昏迷,送醫不治身亡。

至少說明美國國會大廈的安保工作做得很不好。所以,此次事件後,有多位官員被免職,國會大廈安保工作也被聽證調查。作為美國政治的象徵,其安保措施竟然如此不堪一擊,也確實出人意料。

警衛舉槍警告試圖闖入的示威者。晚10點,警方已驅逐所有闖入示威者,逮捕30人。攝影師J. Scott Applewhite

國會大廈這座由奴隸建造的建築背後,還是有很多的秘密和往事,我們一件一件來說。

美國國會大廈的安保為什麼這麼差?近2000名警員保護不了國會大廈?

負責國會大廈安保工作的是美國聯邦的警力,也就是國家警力。這是個專門的機構,叫美國國會警察局。

(按:又譯作國會山莊警察部,United States Capitol Police ,簡稱USCP。)

這個警察局主要的責任就是,保證國會議員、官員及其家屬在哥倫比亞特區內的安全,還負責其在全國範圍以及領地上的安全。

美國國會議員人數眾多,加上家屬,人數更多,活動範圍也大。但實際上,警察部只有兩千人左右,在 2007 年,僱員總共 1700人。由於開支限制,其僱員增長並不積極。所有警員由總警監統率,其警階為 4 顆金星。

這個美國國會警察局,也不是最初就有的。在1828年,美國總統約翰·昆西·亞當斯之子,在美國國會大廈圓形大廳遭到襲擊,美國人感覺到當官也挺危險的。於是,國會決定成立國會警察局。其最初的職責只是為國會大廈提供安保服務。

但後來,其服務範圍越來越大,一直到為國會議員社區及其訪客提供多種警察服務。

這其實兩千人根本忙不過來。

他們的工作方式很細化,也經常高一些專門的支援小組去提供安保服務,比如,他們有一套徒步和車輛巡邏網,設定了大量固定崗位。還擁有一支全天候待命的控制與應急小組(簡稱CERT)、警犬隊(K-9)、巡邏/車輛應急司和一個全天候待命的危險設備與危險材料處理科。

美國國會大廈的人非常多,在以前,這裡甚至可以擺地攤,所以號稱「樓宇中的城市」。要在這麼多人中緊盯眾多議員及其家人,本來就很困難。

但在意識上,他們絕對沒想到美國公民會公然衝擊國會大廈。所以,反應很遲緩。此次衝擊國會大廈事件中,他們淨空其中兩棟大樓後,仍擋不住支持者衝破路障。最後才決定封鎖國會,等待美國國民兵入場清理。

中間相隔時間非常長。

以至於衝突越來越激烈。

美國國會暴亂現場

直到 6 日晚上,華盛頓特區國民警衛隊的2700名士兵和維吉尼亞國民警衛隊的650名士兵被派往華盛頓特區,進行維穩,這才穩定住局面。但危險並沒過去,當晚,市長鮑瑟發布新命令,將華盛頓特區的公共緊急狀態延長15天,她在命令中寫道,她預計一些人將「在就職典禮前繼續進行暴力抗議活動」。

其次,安保職權也不明晰。

國會警察在國會大廈廣場範圍內享有專屬管轄權。但華盛頓特區非常大,在國會建築群周圍大約200個街區的範圍內,是由國會警察與美國公園警察(United States Park Police)以及哥倫比亞特區首都警察局(Metropolitan Police Department of the District of Columbia)享有共同管轄權。

另外,國會警察負責保證國會議員、官員以及他們的家人在全美範圍(包括領地、屬地及哥倫比亞特區)內的安全。這主要是保護人的安全,國會大廈被忽視。

共同管轄權經常出現糾紛。配合上難免會出現漏洞。

美國國會警察巡邏車。

所以,直到暴動結束後,他們才在國會大廈附近以及內部發現了一些簡易的爆炸設備,共和黨全國委員會的辦公室大樓裡就發現了一個疑似管狀炸彈的設備。民主黨全國委員會總部發現了自製炸彈。

這兩個地方,距離國會大廈只有幾個街區,屬於共同管轄權範圍內。到底誰管誰不管?明顯沒協同好。其次還有一些武器,都出現在這些共同管轄的街區內,包括步槍和燃燒瓶。

最後,衝擊者也並非都是平民。

平民聚集做事,總是意見很多,經常亂糟糟的,而這次衝擊明顯很有步驟,是精心策划過的。

這應該是國會警察也沒意識到的。而在目前已經公布的傷亡名單中,川普的一個女粉絲遭國會警察槍擊要害身亡。

其名為阿什利·巴比特,女性,35 歲。她應該是比較衝得比較猛,也很激烈的,所以遭槍擊。

而她的身份,其實並非一般的平民,她曾在美國空軍服役14年,有很強的軍事行動能力。

甚至可以說,美國國會那些受訓過25 周的警察,根本不是她的對手。

最主要的是,這些川普的支持者很「熱情」,簡直義無反顧,一位叫凱文·格裡森男子,已經 55 歲,還患有高血壓,並且曾有心臟病史,他一受刺激就會心臟病發作。

一激動,就過去了,再也沒醒過來。

國會警察其實很難處理,如此多人衝擊,而且大部分都是被煽動的平民,不可能直接開槍。

國會大廈被攻破也就不難理解了。

警方向國會外的人群施放催淚瓦斯

另外,這次「集會」從最初就被「輕視」了。

實際上集會活動很早就在策劃,12月18日,川普宣布「1月6日在華盛頓舉行大型抗議活動。記得來,(活動)將很瘋狂!」

當時的華盛頓特區市長穆裡爾·鮑澤,於 12月31日要求在預期的示威活動中部署哥倫比亞特區國民警衛隊,以支持當地警方。

1月6日傍晚,警方與示威者在國會外繼續對峙

這其實是幫助了川普,因為這位市長的請求中說,哥倫比亞特區的國民警衛隊不會攜帶武器,只負責「人群管理」和指揮交通,讓警方專注於安全問題。

而後,代理的國防部長克里斯多福·米勒就批准了這一請求。他批准部署340名士兵,但任何時候不會同時部署超過114人。

這種安排,讓國會警察部其實放鬆了警惕。

由奴隸建造,各種藝術風格綜合,美國政治的象徵,卻被平民攻破

美國的國會大廈是美國政治的象徵。它還有一個稱呼,即國會山莊,位於美國首都華盛頓特區的國會山,坐落在華盛頓特區國家廣場東端。

之所以叫「國會山」,其實是美國人附庸歷史,因為他們沒有歷史,就追溯源流,認為民主的源頭在羅馬,所以就把這個地方改為國會山。

國會山的高地,就是國會大廈的所在地。大廈壯觀的穹頂象徵著美國民主制度。

國會大廈背面#美國國會大廈發生騷亂#

建築和布局

國會大廈的立柱以大理石製成,為全長233米的3層建築,走廊中的塑像一字排開,進去之後,有一種恍惚感,會讓人認為這是美術館和歷史博物館。

最初的設計師叫威廉·桑頓,他的設計是以一個圓形大廳上的圓頂以及它的兩翼作為標記。每一翼作為一個議會的所在地,北翼是美國參議院,而南翼則是美國眾議院。

有趣的是,南北兩翼內部的建造差不多,即便在裡面長久工作的人,也常常走錯,即便眾議院和參議院幾乎水火不容,但都聚集在這個大廈內。

中央頂樓上建有出鏡率極高的3層大圓頂,圓頂之上立有一尊6米高的自由女神青銅雕像。

現在的國會大廈,實際上是美國第四個國會大廈。在1783年到1784年間,因為獨立戰爭剛結束,建國者們開會的地點在馬裡蘭州安那波利斯的馬裡蘭州議會大廈。

1789年到1790年期間,使用紐約的聯邦國家紀念堂作為開會地點。1790年到1800年期間,開會地點是費城的美國獨立紀念館國會廳。

1800年,議會首次進駐國會山莊

如今的美國國會大廈,是在 1787 年的費城會議(制憲會議)之後,於 1793 年 9 月 18 日開始建造。美國第一任總統華盛頓為國會大廈安放基石。

但,確切的安放地點現在連美國人都找不到了。

由於費城會議是在費城開的,選在費城是因為一些政治限制,比如已擔任本州職位的人不能作為制憲會議的代表。富蘭克林就是賓夕法尼亞州的州長,他是州代表,身份有衝突,但他是大佬,不可或缺,所以,乾脆把制憲會議的地點定在了賓夕法尼亞州的費城,制憲會議因此也叫「費城會議」。

費城會議確定了兩院一府、三權分立,選擇首都是華盛頓特區,臨時首都費城當然就要作廢。

但當 1800 年,美國建國的那些大佬們到華盛頓特區時,國會大廈還是一個磚石結構,並不能辦公。直到 1800 年後半年,上院一側才完工,眾議院的一側一直到 1811 年才完工。

在 1812 年戰爭中,英國人橫衝直撞,闖入華盛頓特區,一把大火,國會大廈被焚燒。

當時的國會正在休會,因為國會是制定法律的,議員們也都有自己的事情,並不是朝九晚五的定時上班,星期六和星期天也是固定休息的。

所以,英國人放火的時候,萬幸沒有大量人員在內。

雖然有一場大風暴救了國會大廈,但大部分內部建築都損壞了,最初的大廈僅殘留下一處前廳。

國會大廈內有一排「玉米芯石柱」,也燒得不像樣子,最後,建築師班傑明·亨利·拉特羅布為這些經典的羅馬石柱添加上玉米芯形狀的裝飾,這就有點美國特色了。

參議院在位於華盛頓特區的美國國會山莊

此次英國人放火,也燒壞了國會大廈中參議院和眾議院之間的國會圖書館,圖書一遇火,還了得。而且,書架都是木質的,所以全部成為灰燼。

這個國會圖書館本來有三層,裡面的書很多。但燒了也沒辦法。於是,國會跟前總統託馬斯·傑斐遜商量,最後把傑斐遜的私人圖書館買了過來,國會圖書館才繼續下去。

美國國會圖書館的主要閱覽室

傑斐遜很有意思,參加過費城會議,這個人愛好很廣泛,他是在 1800 年大選中打敗了亞當斯而當上總統的,是美國的第三任總統。愛好非常廣泛,所以,美國國會圖書館從那時候起,藏書就比較豐富了,並不僅僅只擁有法律圖書。

國會圖書館的主要建築:託馬斯·傑斐遜大樓

託馬斯·傑斐遜大樓啟用時的樣貌

但這也避免不了火災,因為最初用的是木質書架,所以發生過幾次火災。到 1850 年,安裝了防火鑄鐵書架,才有所好轉。新的穹頂也採用鑄鐵建成。但其實選擇鑄鐵,是為了撐起更大體積的穹頂,不僅僅是為了防火。

勞工都是奴隸

最初修建國會大廈,是由當地的奴隸修建的。美國白人才懶得幹這種活。這些奴隸,都從當時的奴隸主那裡僱傭來。

在美國建國之初,因為費城會議並沒解決奴隸問題,所以,當時的哥倫比亞特區還保留著奴隸制,直到 1862 年,這個地方的奴隸制才廢除。

奴隸為國會大廈付出了很多。

國會大廈穹頂上矗立的那個自由之神銅像,就是由一個不自由的奴隸鑄造的。

他叫菲利普· 裡德,是個黑人奴隸。

自由女神像設計者巴特勒迪的設計專利

他努力工作,終於在 1863 年,把自由女神像裝到了國會大廈的穹頂。自由女神是取材於羅馬神話中的自主神形象,象徵自由。

於是,他才獲得了自由。

建造國會大廈的人幾乎都是舊時代的人,除了奴隸,還有外來的石匠和技工。

託馬斯·克勞福德的自由塑像

1885年6月,由理察·莫裡斯·亨特設計建造並且正在施工的底座,但並不在國會大廈上

多次重建,越來越大,藝術處理很雜

英國人放火之後,國會大廈於1820年進行重建。

這次重建,美國人還是很嚮往羅馬的歷史,所以,穹頂的建造,是效仿羅馬帕特農神廟,故而穹頂很低。

但也預示著很小。

順時針:華盛頓大火之後的國會大廈;昆士頓高地戰役;憲法號與勇士號海戰;1813泰晤士戰役;紐奧良戰役

在 1787 年的制憲會議時,美國只有 13 個邦(州)。後來越來越多,主要是西部新州的立法者紛至沓來,簡直人滿為患。

於是,國會開始修建側翼的議事大廳。

但這個新加的東西跟原來的穹頂風格不符合。於是,1850 年,擴大了穹頂,比原來的體積增加了三倍多。鑄鐵材料起了很大的作用。

國會大廈的主材料也就變成了砂巖、大理石和塗刷為白色的鑄鐵。

參議院在位於華盛頓特區的美國國會山莊舉行會議

美國人選擇這三種材料,據說是為了呼應美國國璽上的箴言:合眾為一(E Pluribus Unum)。

一句話,就是大雜燴,因為是美利堅合眾國嘛,融合才是硬道理。

在藝術上,國會大廈也是融合性的。

因為奴隸和外來的石匠、技工在建造國會大廈,所以,他們的建造風格很雜。

有一些畫家,他們特別痴迷美洲印第安人的藝術風格,所以,國會大廈中的藝術化,有很強烈的印第安風格。

國會大廈中由布魯米迪繪製的壁畫細節,有兩個象徵美國的早期象徵符號:左邊的哥倫比亞和右邊的印第安公主

同時,因為大量的黑人奴隸參與其中,黑人奴隸的苦痛也表現了。但很難被通過。直到1862年,林肯籤署了第一份《解放黑人奴隸宣言》。

一個叫伊曼紐爾· 洛伊茨,就在國會大廈的巨幅壁畫《通往西部的帝國之路》(Westward the Course of Empire Takes Its Way)中描繪了一名黑人開拓者。

而在此之前,非洲裔美國人從未出現在國會大廈的藝術作品當中。

在美國南北戰爭之後,國會大廈又做園林設計。

那時候的園林設計師是弗雷德裡克·勞·奧姆斯特德。

此人抱著極大的熱情,以莊重的景觀為基礎,努力美化國會大廈的園地。

他的方法其實也簡單,比如修建階梯平臺,這樣一對比,就讓國會大廈的西側外觀上顯得更加威嚴。

這個設計很有用,如今美國總統的就職典禮儀式,觀禮臺就是這個階梯平臺。

而且,從東側前廣場上眺望,最初的國會大廈中的政府機構都能看見。

美國國會大廈平面圖,截至1997年的布局和房間號

但不管怎麼糅雜藝術風格,國會大廈的外觀其實還是像一座羅馬神殿。

裡面的壁畫也風格很雜。在 1855 年,有一個義大利畫家布倫米迪為國會大廈設計壁畫。

這個人曾被政治流放過,他在梵蒂岡學了一些壁畫風格,而後就把它們應用在國會大廈的壁畫設計中。

這個看起來很奇怪,政治上似乎也無法通過。當時負責建造國會的是軍事工程師蒙哥馬利·C.梅格斯。

他就有點提心弔膽。擔心這樣不行。

但當他置身其中的時候,徹底為布倫米迪靈巧的繪畫和生動的著色傾倒。於是,這種風格也被保留下來了。

而後來的圓形大廳穹頂以及眾多委員會室和大廳繪畫,都是這個曾被流放過的布倫米迪。

大廈內穹頂畫《華盛頓的神化》

但是,眾議院那一側的人不允許他在自己的「領地」作畫,因為眾議院的議員認為,在天花板上畫畫,簡直是反民主,類似於搞封建迷信。

布倫米迪只能在參議院這一邊的建築裡作畫。

直到 1970 年,眾議院似乎想通了,又要畫畫了,於是阿林·考克斯從美國歷史中選取題材裝飾眾議院的多處大廳。

設計的失敗,音響的兩極分化

尤其是眾議院的議事大廳,設計似乎潦草了,因為音響效果很不好。據說坐在裡面,很難聽清楚發言人的聲音。

參議院的音響效果卻非常好,堪稱劇場級別的效果。所以,參議院在南北戰爭之前的三十年,被稱為「辯論的黃金時代」,音響效果起了很大的作用。

但是重修之後,參議院的音響效果也受到了影響,因為玻璃天花使光線得以透入,卻吸收掉聲響。對辯論進行報導的記者們不得不在議事大廳中來回奔跑才能聽到一場辯論的正反雙方。

1950 年,國會再也無法忍受這種音響效果,於是以石膏天花取代玻璃天花,但是音響效果沒有改善。

這應該是設計的問題,不是天花板的問題。

直到1971年,國會安裝了擴音器,議員的聲音才清晰起來。

川普總統在「拯救美國」集會上進行演

一個有趣的誤解

很多人往往以為國會大廈就是美國白宮。其實這是兩幢不同的建築。

被誤解其實也很正常,因為電視新聞報導華府作出決定時,大多出現在畫面中的是國會大廈,同時,他們經常配上「白宮方面宣布」的言辭。就給人一種錯覺,以為白宮就是國會大廈,國會大廈就是白宮。

何況,國會大廈看起來那麼的巍峨挺拔,很像是總統住在裡面。

國會大廈外聚集的人群

雜亂的國會大廈

美國國會大廈並非僅僅是開會的地方。這地方其實人非常多,幹啥的都有。參議員、眾議員、工作人員、記者、遊說人員以及遊客,都在裡面。

因為不斷擴建,所以是一個建築群,之間用複雜的通道連接,簡直就是杜牧《阿房宮賦》中說的那種「廊腰縵回,簷牙高啄;各抱地勢,鈎心鬥角。盤盤焉,囷囷焉」的氣勢,以至於「高低冥迷,不知西東」,連議員們都經常走錯地方。

這個區域,幾乎啥都能做。美國南北戰爭之時,士兵就在國會的草坪上操練。川普的支持者示威抗議,就是在這個草坪上。

抗議者在BLM廣場上聚集的場面

當然,總統就職典禮時,觀眾也都在這裡。

所以,國會大廈簡直像個「集市」。在以前,這裡常常舉行教會禮拜、葬禮、拍賣以及戲劇表演。那些擺地攤的商販們就在走廊上擺地攤,賣水果、雪茄、糖果、餡餅、三明治和紀念品。

亂得不成樣子。直到 1890 年,國會的議員忍受不了了,議長託馬斯·B.裡德禁止了這種擺地攤行為,至少雕像大廳是不能擺地攤的。

但這裡仍然像是「集市」,因為國會大廈的建築群囊括了餐廳、銀行、理髮店、運動場館、圖書館、郵局、地鐵線路以及獨立的電力設施。

看起來濟濟一堂,參議院和眾議院也像是同處一個大學校,一個是人文學院,一個是工程學院。

但其實,它們並不友好,即便兩院的建築比鄰而建,但實際上各自為營,中間的圓形大廳地面中心的星形標誌就是兩院的分界標。

美國兩院議員們如何在國會大廈內和平相處又勾心鬥角對立生存,請看下節。

相關焦點

  • 誰領導了對美國國會大廈的衝擊?安防為何如此容易突破?
    本周三,在華盛頓上演的國會騷亂雖已收場,但是餘波仍未平息,且留下不少疑問,包括整起事件由誰挑頭?為何國會大廈的安防系統會被輕易攻破? 邏輯研究公司高級研究員喬·昂德拉克(Joe Ondrak)認為,一些陰謀論者藉助社交平臺大肆散布煽動言論也是衝擊國會背後的重要「策動」力量。他們在推特上大量發布有關選舉舞弊和叛國者的推文,傳遞著「暴力是必須的」之類潛臺詞。
  • 川普支持者衝進美國國會大廈,婦女在槍擊事件中喪生,哥倫比亞...
    當天13時左右,川普的支持者們高呼「USA」,揮舞著美國國旗和寫著「不要踐踏我」的旗幟在國會大廈前進行抗議。 部分抗議者穿過美國國會大廈周邊設置的障礙,與全副武裝的警察扭打起來。抗議者們稱警察為「叛徒」,推著金屬圍欄試圖穿越防線衝上國會大廈。為避免抗議者衝破防線,警察使用了胡椒噴霧。
  • 美國也有被吊打的時候,當年國會大廈是怎麼被英軍攻陷的?
    老周摘要:1月6日,川普的支持者攻入美國國會大廈,以阻撓國會對各州選舉人票的最終確認。在兩百多年前,英軍也曾攻陷美國國會,那麼當年英軍又是如何佔領美國首都華盛頓,火燒國會大廈的?1月6日,川普的支持者攻入美國國會大廈,以阻撓國會對各州選舉人票的最終確認。
  • 冷知識:美國國會暴亂,安保人員拔槍對峙,槍上為何貼膠帶?
    美國局勢的變動可謂吸引了世界的目光,此前川普通過社交媒體呼籲支持者佔領美國國會,令美國的最高權力機構一度陷入混亂,讓美國在世界面前丟盡了顏面。在這個過程中,國會的安保人員和示威者之間發生了激烈的對峙,有一個非常有趣的現象,那就是白宮安保人員手持的槍械有些特殊。
  • 美國會大廈被示威者攻破,發生大暴亂!一人中彈,警察受傷
    1月6日,美國總統認證之日,國會大廈內的參眾兩會議員們正在啟動選舉人票計票會議。此時,浩浩蕩蕩的抗議者擠滿了華盛頓紀念碑前的廣場,多數人從全國各地趕來支持川普,抗議大選結果。
  • 美國國會大廈周圍豎7英尺高圍欄
    當地時間1月7日,繼美國國會山被川普總統的支持者暴力攻佔後,美國國會大廈周圍建起一道7英尺(約2.1米)高的圍欄。這個7英尺高的圍欄將從憲法大道(Constitution Avenue)延伸到獨立大道(Independence Avenue),從第一大道延伸到國會大廈前的池塘附近。這些圍欄使用時間將長達30天,當天華盛頓警方、國民警衛隊等都在安裝現場周圍負責安保工作。
  • 翻牆、持槍對峙……美國國會一片混亂
    當地時間6日中午,美國總統川普的支持者在首都華盛頓舉行大規模支持川普和反對拜登當選的示威遊行活動,示威者與警方發生衝突並闖入國會,導致當天的大選結果認證程序暫停。當天下午,川普發表視頻講話,在講話中他繼續指責2020年總統選舉是有欺詐的選舉。
  • 翻牆、持槍對峙…… 美國國會一片混亂
    隨後,川普的支持者們揮舞著旗幟在國會大廈前進行抗議。部分抗議者與警方發生衝突,警察使用了胡椒噴霧、噴水槍等來驅散示威人群。 闖入國會 有人中槍身亡 美國國會警察要求更多執法部門協助 國會警察稱,當天下午,國會大廈的封鎖線被抗議者攻破,人群闖入國會,與警方在國會內部也發生了衝突。
  • 美媒:圍攻事件讓國會大廈龐大地下隧道網曝光
    上周,川普總統的支持者對美國國會大廈的進行了圍攻,當國會大廈遭到破壞時,許多國會議員和副總統邁克·彭斯也通過地下通道進入了安全地區。據美國《TheDrive》網站《戰爭地帶》專欄1月8日報導,圍攻國會大廈事件揭開了美國國會大廈龐大的地下隧道網絡。迷宮一樣的地下通道連接了華盛頓的主要建築,其中一些可以追溯到上百年前。
  • ...者攻破國會一名中槍者死亡 多國領導人表關切 詹森稱場面可恥
    當天13時左右,川普的支持者們高呼「USA」,揮舞著美國國旗和寫著「不要踐踏我」的旗幟在國會大廈前進行抗議。 部分抗議者穿過美國國會大廈周邊設置的障礙,與全副武裝的警察扭打起來。抗議者們稱警察為「叛徒」,推著金屬圍欄試圖穿越防線衝上國會大廈。為避免抗議者衝破防線,警察使用了胡椒噴霧。
  • 梳理美國一日亂象:示威者衝入國會與持槍安保對峙,有人中彈被抬出
    視頻截圖總統當選人拜登當地時間1月6日就在美國國會大樓發生的抗議暴亂發表講話,稱其是對民主的「侵犯」。拜登說:「此時此刻,我們的民主正受到前所未有的侵犯。抗議者襲擊了國會大樓,議員和發誓要保護他們的國會警察……國會大廈的混亂景象並不能反映一個真正的美國。我們看到的是一小部分極端分子,現在必須結束了。」
  • 200多年來首次 暴力示威者攻陷美國國會大廈
    1月6日,川普的支持者在國會大廈外試圖衝破警察的圍欄。   美國東部時間1月6日,令全世界震驚的場景在象徵美國最高立法權力的國會上演。  大批示威者揮舞著美國國旗或自製旗幟,高喊支持總統川普的口號。他們衝破國會廣場前圍欄後,又衝進國會大廈,剛開始不久的參眾兩院認證2020年大選結果的聯席會議被迫中斷。示威者們認為,這是他們推翻民主黨人拜登當選總統這一選舉結果的最後機會。  示威者「攻破」國會大廈後,與警方展開混戰。截至目前,警方稱,暴力事件造成4人死亡,至少14名警察受傷,52名示威者被逮捕。
  • 終於,美國困境的「真兇」被柯林頓揪出來了,川普成罪魁禍首
    眾所周知,美國當地時間1月6日,川普的支持者「攻破」了美國國會大廈,選舉人票計票被迫中斷6小時。有網友評論稱:這是2021華盛頓「最美風景線」。不知道美國部分政客作何感想,當指責他國「自由民主」時,是否會想到美國也有今天。
  • 美國國會暴力衝擊,背後的幾個細節有意思?教父橋段再現!
    不僅僅是共和黨內部的分裂,整個美國國內也會因為這次大選更加分裂。當然,共和黨內部的建制派大佬就可能會採取與民主黨合作來保住利益,而川普必然還會利用機會將自己的鐵粉維持好,只是可憐了支持川普的民眾,大部分算是來自美國的低層,在拜登及其支持者嚴重就是「鄉巴佬」。(3)有幾個細節值得琢磨:國民警衛隊出動,是誰下的命令?
  • 最後一擊,川普用支持者的鮮血將國會大廈變成戰場
    當時,國會正根據程序舉行選舉人投票,此次決選結果將決定民主黨和共和黨誰能成為參議院多數黨,拜登也將成為完全符合程序的新一任美國總統,為2020年總統選舉畫上句號。隨後,示威遊行轉向暴力行為,大批示威者與警方發生激烈衝突,並攻破了國會大廈。經特區警方證實,暴力衝突導致一名女子中槍身亡,目前至少有5人被送往醫院,特區警察局局長表示目前已逮捕了至少20人。
  • 國會大廈被佔領 伊拉克通緝川普 美國被打破了多少東西?
    美國時間1月6日下午,川普的支持者打著"奪回被偷走的選舉"的旗號,發動了史無前例的集會。之所以說是史無前例,是因為......國會大廈被攻破,抗議者甚至進入到了國會大廈內部直接打斷了會議。     現場不僅是大型抗議現場,更像是一個美國歷史展覽會,在被攻佔後的國會大廈內,出現了南北戰爭時期的旗幟;
  • 德媒:美國國會大廈被砸民主燈塔三觀盡毀 專家怒指川普煽風點火...
    中國小康網1月7日訊 老馬 武裝抗議者在街頭的混亂聲中衝進國會大廈,這不是你在美國習慣看到的畫面,但周三(1月6日)下午,這樣的場景在華盛頓特區國會大廈上演,因為美國總統川普不接受自己大選失利,並告訴他的支持者,不要讓民主黨從他們手中搶走大選。
  • 美國史上最混亂黑暗一天:川粉暴力攻佔國會,槍聲四起,死傷一片
    話說,今天全世界的媒體都被美國史無前例的一幕震驚了——正在對總統大選選舉人票數進行再次清點的國會山被成千上萬名川普粉絲「攻破」,現場一片混亂。不過這麼史無前例的戲劇性情節也不是憑空發生。但伴隨著川普呼籲粉絲們前往國會山抗議的點子,沒有任何人預料到,今年的1月6日會變成美國歷史銘記的日子…【國會被從外攻破,川粉圍堵議會,現場千鈞一髮】當天,在暴亂之前,參眾議院內部就並不太平,在暴亂之前,這個神聖的認證過程一度被支持川普」選票作假「論的官員打亂,他們在國會上製造混亂,堅稱選舉過程不合法,川普的任期應該繼續。
  • 美國國會大廈內羅伯特·李將軍雕像被移除
    來源:海外網圖源:維吉尼亞州政府海外網12月23日電據美國合眾國際社(UPI)22日報導,當地時間12月21日,美國維吉尼亞州政府收回了100年前捐贈給國會大廈國家雕像廳的南方聯盟羅伯特這位將軍的雕像自從1909年起,一直作為美國各州有權展示的兩座雕像之一,屹立在美國國會大廈的雕像收藏大廳中。羅伯特·李將軍的雕像,同美國第一任總統喬治·華盛頓的雕像,和維吉尼亞州的其他藏品站在一起。
  • 美國國會陷落了
    一覺醒來,美國國會陷落了。在懂王的號召下,川普的數千名支持者進京「勤王」。他們高呼「USA」,揮舞著美國國旗、一些奇怪的「國旗」、以及「不要踐踏我」的旗幟在國會大廈前進行抗議。然後穿過障礙和封鎖,與全副武裝的警察衝突扭打。他們稱警察為「叛徒」,推著金屬圍欄試圖穿越防線衝上國會大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