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級士兵」!
西方媒體出現一種新的陰謀論,說中國正在「用基因的方法」培養超級狙擊手,這些士兵的「視距是普通人的兩倍」,能狙殺超遠距離目標。
我們有超級士兵嗎?當然有!只要你留意新聞,就能發現最近一些年的國際特種兵比武、狙擊手大賽,只要有中國士兵參加,摘金奪銀是家常便飯,甚至數次大包大攬,令外軍羨慕嫉妒恨。再將日曆往前翻70年,抗美援朝戰場上那些以劣勢裝備將美軍趕回三八線以南的志願軍戰士,他們個個都是超級士兵;手握一支莫辛·納甘步槍,32天以436發子彈擊斃214名敵人的張桃芳,他難道不是超級士兵?
狙擊手靠什麼?
沒有金剛鑽,不攬瓷器活。狙擊手首先需要有一支好槍,槍不好,打不遠,子彈散布面大,你技術再好也是白搭。
狙殺目標需要高精度子彈,在空氣中飛行的阻力小,彈道穩定,同時停止作用要好,能一擊斃敵。
你還要瞄得準。槍好,你看不清目標,或者連目標在哪裡都不知道,更別提狙殺對方了。不過現在狙擊槍都配備高精度的瞄準鏡,哪怕近視也能使用,因此視力好壞並不是主要矛盾。
狙擊手還需要進行長時間大強度的專業訓練,戰場環境千變萬化,你以為萬事俱備,結果刮來一陣東風,子彈打偏了。所以狙擊手需要有豐富的經驗,能根據風向風速的變化及時調整射擊諸元。
視距兩倍有用嗎?
人能看得遠當然比近視好,你戴一副高度近視眼鏡去應徵入伍人家十有八九不要你。但看得遠與打得準並無必然聯繫。
我們在前節提到精確狙擊需要許多方面的要素相互配合,缺一不可。人的綜合素質很重要,槍、彈和自然條件的配合也決定了狙擊是否成功的關鍵。你縱有鷹一般敏銳的眼睛,可以看到三千米以外的目標,但你的槍打不準、子彈夠不著那也是白瞎。有了眼、手、槍和彈,你還得看天。
子彈在離開槍膛之後主要受到三個力的影響,一個是子彈的慣性力、一個是地球對它的引力(重力),另一個是空氣對它的作用力。這兩個力是決定子彈射程和射擊精度的關鍵。
如果問一個中學生,子彈飛行的曲線是什麼線?他一定會說:拋物線。其實這是不對的。拋物線只受到慣性力和重力的影響,忽略了空氣阻力。比如說我們投鉛球,空氣阻力可以忽略,可以說鉛球走的是拋物線。
子彈的速度快,飛行距離長,這時候空氣阻力就不能再忽視了。空氣阻力的大小與子彈的形狀和速度有關,也跟空氣的氣壓和溫溼度有關,子彈的速度越快,它受到的阻力會呈指數增加。因此子彈飛行的路線不是拋物線,而是彈道曲線。
正因為受到空氣阻力的影響,子彈飛的距離越遠,它的速度就越慢,動能損失就越大,殺傷力被削弱。古人云:「強弩之末,矢不能穿魯縞。」講的就是這個意思。你看得遠,但子彈沒殺傷力,沒用。
風的影響
子彈的精度還受到風的影響。在400米的距離上,微風對子彈的影響不大,但隨著距離增加,子彈動能降低,風的影響就十分明顯。
側向風不僅會將子彈向一側推,還會造成子彈高度的偏差,這在力學上被稱為馬格努斯效應。
狙擊槍子彈大多做成前端尖的細長船形,這樣的形狀可以將空氣阻力降到最低。但它的重心靠後,在飛行中容易發生翻滾,因此需要靠槍膛的來複線讓它像陀螺一樣旋轉著前進,由於旋轉物體角動量守恆,子彈可以保持尖端向前。
旋轉物體在側風的情況下,它會受到一個垂直於風向的力,這個力儘管很小,但也對長距離飛行的子彈造成極大影響。
綜上所述
無論是一個國家或一個機構,想要通過改變基因來創造「視覺優於常人的超級戰士」是不現實的,可以說這是某些西方媒體筆下的天方夜譚。
我們確實擁有許多超級戰士,他們在戰爭年代捨生忘死,為國家為民族立下不朽戰功;在和平時期刻苦訓練,在國際比武中摘金奪銀。他們靠的是刻苦的訓練、堅定的意志和敢打必勝的信念,不是什麼「基因改造」。
現代戰爭中,狙擊手通常不會去殺傷超遠距離目標,那通常都交給火炮和無人機去清除。即便是遠距離殺傷,它也受到諸多因素的制約,單靠一雙好眼睛是遠遠不夠的。
#超級士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