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頁-臺海網]
【事件簡介】
火炬高新區跨島發展
立足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廈門火炬高新區堅持跨島發展,建成了包括火炬湖裡園、廈門軟體園(一、二、三期)、廈門科技創新園、火炬(翔安)產業區、廈門創新創業園、同翔高新技術產業基地等在內的「一區多園」產業發展大平臺。重點發展壯大了平板顯示、計算機與通信設備、電力電器、軟體與信息服務、集成電路、LED等產業鏈(群),以及人工智慧、大數據、雲計算、物聯網、新材料、新能源和數字文化創意等新興特色產業鏈(群)。
火炬高新區堅持跨島發展,已形成「一區多園」產業發展大平臺。圖為2020年的火炬(翔安)產業區。(本報記者張奇輝攝)
2005年8月4日,廈門火炬高新區(翔安)產業區通用廠房開工,圖為廈門日報次日頭版報導圖片。 (姚凡 攝)
老記者回憶
廈門日報社新聞採訪中心副主任陳運軍:
火炬(翔安)產業區開發建設 是對特區精神的傳承
2005年夏天,我們接到火炬(翔安)產業區開發建設的報導任務。火炬(翔安)產業區意義重大,對於廈門來說,它是跨島發展的載體,是工業項目的「啟動器」「吸附器」;對火炬高新區而言,它是高新區第一次走出廈門島,吹響了「二次創業」的衝鋒號。
報社高度重視此次報導任務,時任新聞採訪中心主任江曙曜帶領我們多次深入項目現場進行採訪。當時往廈門東部的出島通道僅有廈門大橋,每天來迴路程近3個小時。
那時,火炬(翔安)產業區各路建設者終日與時間賽跑。時任火炬高新區建設處處長、指揮部建設組副組長由欣自項目確定的那天起,為了給自己增加鬥志,她每天在車上播放放《南泥灣》《東方紅》等經典紅歌,「一直往前開,一直往前衝」。
2005年8月4日,火炬(翔安)產業區開工,本報推出長篇紀實通訊,一家施工單位負責人說,這是他經歷過的最為雄壯,最有氣勢的開工場面。
觸動我的還有火炬(翔安)產業區開發建設中的一個個創新舉措。項目改原來的流程式工作為並聯式、網絡式工作,各部門提前介入,將問題解決在前,服務延伸到現場,所有審批事項不出現場就得到辦理。徵地人員直接租住到鄰近園區的農民家裡,與村民打成一片,創下了「20天徵地2000畝」的奇蹟。僅用50天,完成了90萬平方米土方量的場平任務,完成130萬平方米通用廠房和20萬平方米配套生活區的規劃設計任務,完成全部12個建築標段的造價建設公開投標……
回憶起火炬(翔安)產業區開發建設的一幕幕,我深感這是敢闖敢試、先行先試、埋頭苦幹的特區精神的生動實踐。如今,廈門正沿著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擘畫的藍圖奮勇前進,全方位推動高質量發展超越,需要的也正是這種昂揚向上、敢於突破的精氣神。
新記者感言
廈門日報社新聞採訪中心記者林露虹:
這裡是技術創新策源地制度創新試驗田
成為廈門火炬高新區跑口記者已六年有餘。六年時間,見證了眾多企業的成長,見證了產業園區擴容提質,見證了人工智慧、大數據、5G等新技術的飛速發展……很慶幸自己經歷科技創新的最好時代。
回顧這些年,感觸最深的是火炬高新區的創新。這裡是技術創新的策源地,一家家科技創新企業聚集到這裡,在人才、技術、資本等創新要素的催化下,源源不斷地轉化科研成果。今年疫情期間,從救治到大數據防控,高新區各種技術、產品彰顯其硬核實力。高新區企業更以前瞻性的布局謀定未來,當5G商用剛起步時,就已有高新區企業開始布局6G相關應用。
這裡還是制度創新的試驗田。火炬高新區通過持續深化「小政府、大服務」探索,營造更優營商環境,厚植創新土壤。一個細節是,高新區近年與創新相關的政策都以「條數」命名,如「創新新四條」「創新十九條」,企業可以很清晰地從中找到信息,同時,政策也不斷因應企業需求合併、優化。
和「老火炬」交談,他們時常會提及15年前火炬(翔安)產業區的開發建設。我想,不僅因為這是火炬人的「二次創業」,更因為那段激情燃燒的歲月鐫刻著火炬人的使命與夢想——「打頭陣、做主力、當先鋒、擔重任」。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指出,「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把創新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火炬高新區作為國家級高新區,肩負推動科技創新的使命擔當。我也將踐行「四力」要求,捕捉一線場景,挖掘鮮活故事,記錄新時代火炬高新區創新發展的每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