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而不同」——維新三傑不同的孔子觀念

2020-12-05 闕裡文道

文/惜吾

一百多年前的中國,是兩年餘年來最為疲弱的中國;一百多年前的中國,是處在十字路口、艱難抉擇的中國;一百多年前的中國,也是屢辱屢戰、砥礪復興的中國。而在眾多欲使近代中國強大起來的運動中,戊戌維新運動可以說是整個中國全面開啟近代化的開端。戊戌維新雖然短短百餘天就以失敗而告終了,但維新志士為祖國拋頭顱、灑熱血的精神卻也激勵著一代又一代華夏兒女為華夏復興而奮鬥。

在整個維新運動前後,雖然有諸多有識之士參與其中,但真正稱得上是領袖人物的只有康有為、梁啓超、譚嗣同三人,他們三人可謂是中國的"維新三傑"了。回顧整個維新運動,他們首先面臨的一個問題是如何在歷史悠久所以痼疾難除的中國推行自己的變法主張,而他們想到的應對措施在當時看來也可謂巧妙,即通過改塑孔子的形象來宣傳自己的變法主張。而他們面臨的第二個問題就是如何將中西不同的文化實現對接,為此他們努力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找尋與西方文化相似之處,對其以西方民主思想為核心加以近代化改造,並在此基礎上力證中國文化優於西方文化。

維新三傑既是一個整體,又是不同的個體。從整體上的角度看,他們都力圖為西方民主思想披上中國文化尤其是孔子思想的外衣,同時也都對中國文化非常自信,篤定華夏文化要優越於西方文化。從不同的角度看,他們在具體孔子觀念上有所區別,進而導致在諸多理論上有細微的區別。正是他們這種既有整體又有個體的思想理論體系,為我們窺探維新變法思想提供了絕佳的視角。

康有為整個的孔子觀是以公羊學派的改革求變精神為基礎的,在他的視界裡,孔子是"託古改制"的先行者。而正是因為孔子的"託古改制",為此,康有為做了兩方面的工作。一是力倡孔子素王說,將整個孔子形象加以政治化;二是力圖將儒家思想宗教化,具體講就是講孔子塑造成"萬世教主"的形象。在以上宗旨的指導下,康有為先後撰寫了《新學偽經考》和《孔子改制考》。在這兩部著作中,康有為將公羊學派的"三統三世"說照搬到孔子身上,他認為清末的中國處於"據亂世"階段,西方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則已經處於"昇平世"階段,因此,中國應當向西方國家學習才能進入"昇平世",繼而發展到"太平世"。

而康有為視界中的孔子之道是無所不包、無所不有的,他也認為孔子的思想核心總結為"仁"。他所認定的戰國時期儒家"二伯"中,孟子繼承了孔子的大同之道,是"仁"的範疇;而荀子所繼承的小康之道,則屬於"禮"的範疇,為此他選擇排斥荀子。康有為又將孔子之道的"仁"同佛教、基督教對比。在他看來,"仁"是所有宗教的共同特徵,而孔子的"仁"甚至比佛教和基督教的"仁"更加先進,更符合世界未來發展的趨勢。康有為認為研究孔子應以六經為主,這就涉及到孔子的人道和天道,人道源於天道,"仁"又是人道的核心精髓所在,所以康有為推論出孔子當為"萬世教主"。

在康有為的理論中,近代中國之所以衰微是因為孔子之道並未得到真正的貫徹,要貫徹孔子之道就必須將孔子之道立為中國的國教,並憑此來"保教衛國"。

康有為作為維新運動最重要的領袖人物,為推行變法而重新定義了孔子的形象,但諸多地方不符史實,最後的歷史車輪的碾壓下變得一無是處。

梁啓超是康有為最為得意的弟子,維新運動時期梁啓超受其影響,不斷鼓吹孔子是"改制創教的神明聖王"。他認為六經皆為孔子改制而作,同時他從孔子儒學內涵出發,認為孔子是"人道文明的萬世教主"。梁啓超眼中,孔子儒學無所不有、無所不包,又圓通無礙、極具變通思想,囊括了人類歷史上的全部真理。孔子以人為道,其"太平之仁術、大同之公理"預設了人類社會的最高理想化社會。因此,梁啓超主張將孔子尊奉為人類文明之道教的萬世教主。

梁啓超對孔子地位的改塑對宣傳維新變法思想是有幫助的,他樹立了一種全新的孔子觀念,衝擊了戊戌變法時人們的舊思想。若就其整個治學階段來看,梁啓超對孔子的態度又是複雜多變的,這與他個人的學習經歷、康有為的影響以及當時政治局勢的變化密不可分。

如果說維新運動時期的梁啓超對其師康有為是亦步亦趨的,那麼譚嗣同顯然有著更新的、獨特的自我創造。譚嗣同的建樹主要是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整合,他的目的在於證明中國所有的文化傳統皆源自於孔子,尤其是他對孔學譜系的梳理,對於研究維新派思想有重要意義。在這其中,他最令人驚詫的莫過於 莊子是孔子學說的嫡系傳人。雖然康、梁、譚三人都認為孔子之後,儒學一分為二,但與康、梁兩人不同,他將孔子後學分為孟子、莊子兩派,並更加推崇莊子一派,這一點是與譚嗣同本人極深的佛學造詣密切相關。他認定儒家思想只是孔子之道的一部分,並且儒家思想對於孔子之道的傳播有極大的負面影響。對此,他認為要想讓孔子之道復興,就必須把孔子之道更多的貫徹到民眾生活中去。

維新三傑縱然在具體理論上有出入之處,但有兩點值得我們銘記。一方面,他們都以中國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為根基,立足本土文化論,通過對孔子形象的改造來提升國民的自信心;另一方面,他們的終究目的是為了使古老的中國儘快富強起來,以便於同當時的世界接軌。僅就這兩點,足見三人為國為民之心。

儒家常言"君子論跡不論心",無論三人內心世界及後續生活中發生了什麼,維新運動時期的三人,無愧是當時中國的領軍人物。事跡縱然作古,報國之心當永存!

相關焦點

  • 歷史上明治維新時期「維新三傑」的下場
    小編最近在讀《日本史》,今天我們來說一下日本明治維新時期的「維新三傑」的結局,「維新三傑」分別是木戶孝允、大久保利通、西鄉隆盛。他們的結局和歷史上主持維新變法的人物一樣,有喜有悲。
  • 明治維新使日本崛起,其前、後三傑中有五人是從王陽明心學獲得了...
    日本之所以會發生這種奇蹟,正是因為有一批被王陽明心學力量武裝的明治維新的鬥士,包括明治維新前三傑:吉田松陰、高杉晉作和坂本龍馬;明治維新後三傑中的大久保利通和西鄉隆盛。 3 坂本龍馬 坂本龍馬是日本明治維新前三傑的第三傑,被稱為日本的海軍之父
  • 他是維新三傑之一,建立現代日本官僚雛形,卻逼死了自己的好友
    摘要:他是維新三傑之一,建立現代日本官僚雛形,卻逼死了自己的好友西鄉隆盛是維新的中心人物之一,他並未貪念權力與富貴而下野,卻以悲劇收場,因而一直受到日本民眾的景仰。特別是在他的故鄉鹿兒島縣,至今仍享有極高的人氣。
  • 特寫:當基督教士來到孔子誕生地
    在儒家聖人孔子的誕生地,這位當年曾身無分文,卻以12年時間造起一座水晶教堂的基督教牧師,和許嘉璐、趙啟正兩位主持人對談,面對著臺下百餘名來自世界各地的基督教牧師、儒家學者,以及各種學術流派的神學家、哲學家,娓娓說起他對儒家文化的理解。這也許最能體現出孔子所說的「和而不同」。
  • 《浪客劍心》:日本明治維新時期的激烈爭鋒
    今天,讓我們在《浪客劍心》中,體會當時的日本維新變法的激烈。 一. 幕末時代的複雜背景 1. 「維新三傑」 《浪客劍心》中,主人公緋村劍心殺人不眨眼,有「劊子手拔刀齋」的稱號。
  • 日本的庶民英雄西鄉隆盛,從普通百姓到維新三傑的波瀾一生
    如果問一位日本人,讓他選擇一位心中最為著名的「維新運動」領袖的話,有一個人的名字絕對是不能被忽略的,這就是三傑中最為悲壯的西鄉隆盛。從一位普通的庶民領袖到名震全日本的維新領袖,他的一生歷經了許多常人所不能經歷的故事,這也讓他成為了最為特別的一位維新鬥士。
  • 他是明治維新重要人物,作用不亞於維新三傑,卻在民眾中默默無名
    摘要:他是明治維新重要人物,作用不亞於維新三傑,卻在民眾中默默無名今天要講的是一位並不出名的日本歷史人物——小松帶刀。他二十幾歲就成為薩摩藩的家老,並協助西鄉隆盛和大久保利通,還有坂本龍馬等人一展才能。
  • 同樣是維新變法,為什麼明治天皇成功了?光緒皇帝卻失敗了?
    吉田松陰,被日本稱之為近代的「維新思想之父」,生於1830年9月,屬於武士階層,是明治維新的精神領袖及理論奠基者。早年遊歷了日本許多地方,是一個十足的旅遊愛好者。因為肚子裡有些筆墨,又愛思考,看到強大的中國被列強的船堅利炮打得一塌糊塗,所以,他開始反思自己的國家日本,能不能通過變法走向富強。
  • 光緒帝和明治都是年輕即位,主導維新變法,為何結局截然不同
    兩個國家都進行過維新變法,但是卻走上了不一樣的道路,最後日本通過甲午戰爭,把中國打敗了。在研究晚清和日本的近代史時,會發現明治天皇和光緒帝都是年輕即位,都曾主導過維新變法,但是一個成功了,一個失敗了,其中原因不得不令我們深思。光緒帝和明治天皇都是年輕即位,為何晚清和日本會相差如此之大。
  • 王中江:在孔子看來,這是君子區別於小人的地方之一
    大公調回答少知提出的什麼是習俗和公共輿論(「丘裡之言」)問題,對事物的「同異關係」提出了一個重要論斷,說將不同和差異的東西統合起來就是「共同」,將共同的東西分散開就是差異。更重要的是,接下來強調,差異性和多樣性是造就整體性和共同性的力量。如,卑下的土層對丘山之高,眾多支流和河水對江河之大等。
  • 和而不同,共存共生
    它們各不同,卻天衣無縫地融合了在一起,形成一處美麗的風景。其實不止這些,浮雲掠過天空,點綴了天空的空蕩,拓展了浮雲的空間;百花綻放於山谷中,增加了山谷的生機,瀰漫了百花的紛香;鳥兒築巢於大樹,煥發了大樹的活力,鳥兒有了安身的幸福。天地萬物都以不同的姿態來構建天地的藍圖,讓每個生靈都不在單調。群以萬物之態而和,又創生新的不同。
  • 高考模考作文|成都一診:君子和而不同
    材料一中,王安石和司馬光政治立場不同,但雙方卻能用欣賞的眼光看待彼此;材料二中,蘇軾與王安石政見不同,蘇軾遭遇「烏臺詩案」,王安石不因立場不同而落井下石,而是伸之以援手,這是君子人格;王安石變法失敗後,蘇軾拜訪退居的王安石,二人相聚甚歡,同遊數日,共覽江山勝跡,盡論文章學術。這都是君子之交。題目的立意角度較為開放。2.選取的材料是開放的。
  • 《銀魂》如何開創維新之路,維新三傑之師,深受中國經典文化影響
    由於作者空知英秋人送外號「大猩猩」一句無奈的話語,《銀魂》就此成為無節操的神作問世,在日式歷史文化中許多著名的人物都被改頭換面,每天上演著各種無釐頭的搞笑的劇情,深得漫迷喜愛,這些正是源自於一句「那就讓外星人與維新時代的志士們對戰吧」。在日漫的創作故事中都是以歷史為素材作為載體,即使是無釐頭的創作在原本的時代背景素材下都承載著各種潛在的文化進行描述。
  • 孔子區分「君子」和「小人」的標準是什麼?主要有這12條!
    在《論語》中,有很多談論「君子」和「小人」的話,都是我們耳熟能詳的名言,比如:「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戚戚」、「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等等。那麼,孔子界定和區分「君子」與「小人」的標準是什麼呢?
  • 從《論語》看孔子遇到的不同思想者的質疑
    現代 孔子研究的角度五花八門,但專門從《論語》一書的記述中 總結 孔子思想遇挫的角度較為少見,本文著重從這一新的角度去探討孔子思想在當時時代的傳播過程,特別是從當時孔子所遇到的不同思想者的質疑入手,更加具有獨特的學術意義。
  • 孔子的人生感悟
    就孔子所涉及的學術道路來說,六十歲當然是一個收穫的季節。學術與與人相處略有不同的是,學術更像耕田,掌握了足夠的經驗,作出了足夠的探索之後,更知道自己幾斤幾兩,而無理取鬧的人也相對少一些。學術批評應該批而有道,為的是和而不同。
  • 舞臺劇《少年孔子》以溫暖展現成長真諦
    北京商報訊(記者 盧揚 鄭蕊)作為韻·北京2020北京市屬院團優秀劇目年度展演季的參演劇目之一,中國木偶劇院打造的大型史詩舞臺劇《少年孔子》將於12月19日登上北京天橋藝術中心的舞臺。公開資料顯示,《少年孔子》首次以平民視角講述12歲的孔丘與眾學童一起學習、幹活、玩耍,滋長、結下深厚友情的故事,表現了全世界也是當下人們最關注的主題「成長」。
  • 解讀《論語》中四段話,看孔子是如何因材施教給不同的人講解孝道
    非想解析;孟武伯來問如何才能做好孝道這件事,孔子回答說:「父母年齡大了,唯有他們的身體狀況是你最該擔憂的,侍奉好他們,使他們健康不生病是最重要的,其他都是小事。」還有一種說法,是孔子說:「父母唯一擔心的,就是子女的身體,你如果愛護好自己的身體,不讓父母為你操心,就是最大的盡孝了。」
  • 英雄歪傳|他們是堪稱英雄村中的「窮神三傑」!
    要說眾多「窮」英雄之中,最讓小師妹感到獨特的還不算秦瓊,而是萬世師表的孔子,孔大聖人!為什麼要說孔子窮的很獨特?因為像我們即使窮,也往往就一個人,最多是一家子都窮。
  • 明治維新三傑,戊辰戰爭的功臣西鄉隆盛,為何最後卻掀起了內戰?
    一、 倒幕與維新西鄉隆盛出生於薩摩藩,號南洲。是日本江戶時代的一個低級武士。明治維新之前,他加入了倒幕派。倒幕派的人員十分混雜,可以說摻雜了當時日本的各個階層。大久保利通(明治維新三傑之一)雖然明治政府的新政策實行較為溫和,但是並不代表沒有瑕疵。比如說明治政府提出要對外開放,然攘夷派(其代表便是西鄉隆盛)認為打開國門行為對本國弊大於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