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2月20日是澳門回歸祖國21周年紀念日。澳門的陸地面積僅32.9平方公裡,總人口數約68萬。不少人對這座小城的印象是美食和酒店文化興盛。殊不知,澳門還是一座多元而深刻的城市,擁有大量的歷史文化遺產。這座中西方文化交融的小城,有哪些不一樣的文化面相?
「大三巴」有一個更早的身份
大三巴牌坊是澳門的標誌性建築,許多人知道它是澳門一座教堂的遺址,但這面高20多米的牆壁背後,還有一段中西文化交融的歲月。
16世紀後葉的明代末期,義大利傳教士利瑪竇踏上澳門的土地時,隨身攜帶了幾樣東西:一張世界地圖、一個機械自鳴鐘、一把小提琴、一本《聖經》、一本歐幾裡得的《幾何原本》。從此,西方的科學、技術、藝術、宗教開始登陸中國。
大三巴牌坊是澳門的標誌性建築
此後澳門的中西文化交流就與大三巴牌坊所在之處有關。這面牆壁更早的身份是聖保祿學院的大門,這裡成了中西文化交流的一個縮影。它是澳門第一所正式大學,也是中國乃至遠東地區第一所西式教育大學。當時,學院在澳門實施西方教育的同時,也對來澳門的西方傳教士進行東方文化的培訓。在這裡畢業的傳教士們再將中國的傳統文化帶回歐洲且廣泛傳播,歐洲各國之間掀起了研究漢學的熱潮。
2010年至2012年,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在聖保祿學院遺址內發現一處大型基巖坑,出土了大量青花瓷器及建築構件,其中最為重要的是「克拉克瓷」。這種瓷器是中國的青花瓷器,外銷於歐洲,歐洲人命名為「克拉克瓷」。這些出土文物反映了澳門在陶瓷貿易方面的繁盛景象,從一個側面印證了澳門是明清時期「海上絲綢之路」的重鎮。
澳門治安警察局旅遊警察關天恆在大三巴牌坊附近巡邏
正是厚重的歷史,使得建築成了澳門的另一張文化名片。澳門科技大學社會和文化研究所所長林廣志教授告訴記者,澳門的重要歷史建築物連成一片,風格統一,至今基本保持原貌。澳門歷史城區是中國境內現存最古老、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和最集中的東西方風格共存建築群。其中包括教堂遺址和修道院、最古老的西式炮臺建築群、第一座西式劇院等,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中西融匯的傑出代表
澳門街頭的歐式建築色彩豔麗,但龍頭左巷的鄭家大屋代表了另一種澳門文化。青磚、漏窗、灰塑(一種傳統雕塑藝術)、月門(中式園林的圓形門)等,透露出中式的古樸美。鄭家大屋之所以聞名,是因為近代思想家鄭觀應在此立著《盛世危言》。
「鄭觀應是澳門既傳承中華傳統文化,又融匯西方優秀文化的傑出代表。」林廣志說,在澳門眾多遺產建築當中,鄭家大屋最具代表性,不僅具有中西合璧的建築特色,更重要的還有鄭觀應思想、鄭家大屋相關的近代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等,並可以進一步引申出徐潤、唐廷樞、孫中山等一批與澳門密切相關的香山人物對中國近代社會的發展和變革所展現出來的家國情懷,是一座愛國愛澳的教育寶藏。
鄭家大屋
在《盛世危言》一書中,鄭觀應認識到發展近代工業的重要,提出「欲攘外,亟須自強;欲自強,必先致富,必首在振工商;必先講求學校,速立憲法,尊重道德,改良政治。」這本巨著直接啟迪了康有為、孫中山、毛澤東等人。
資料顯示,鄭家大屋建於1881年,由鄭觀應之父始建。曾國藩之弟曾國荃題送「宗德厚施」牌匾,以表彰其一家樂善好施。後因鄭家後人四散,大屋長期未經整體維修,多處損壞,但建築物仍被完整保存下來。2001年,澳門特區政府用「以地易地」的方式,獲得鄭家大屋的物業權。澳門文化局以「修舊如舊」的原則,進行了8年修復。2010年,鄭家大屋正式向公眾開放。
鄭家大屋內景
被稱為「澳門之子」的鄭觀應還是中國主張舉辦世博會的第一人。在《盛世危言》中,他不僅認識到世博會對一個國家社會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而且大膽提出在上海舉辦世博會的主張。他寫道:「故欲富華民,必興商務,欲興商務,必開會場。欲籌賽會之區,必自上海始。」為什麼要在上海舉辦呢?鄭觀應寫道:「上海為中西總匯,江海要衝,輪電往還、聲聞不隔。」甚至在上海舉辦的辦法、經費等集款招商、闢地建屋的具體問題及解決的途徑都一一提及。
街巷也有前世今生
在珠三角地區,有句老話:「廣州城、香港地、澳門街」,點出了三地的特色。在澳門,有許多名稱奇特的街巷,如戀愛巷、美女巷、瘋堂斜巷、十月初五街等。這些街巷,有著各自的前世今生,形成了自己的文化韻味。
瘋堂斜巷如今成為澳門的文創集散地
瘋堂斜巷是一條百餘米長的小街,按照澳門特區民政總署的官方說法:「斜巷以『瘋堂』命名,是為了紀念曾於此開辦的麻風病院,是西方在中國設立的首間傳染病醫院。」由於歷史原因,澳門並沒有行政區劃,只有依教堂劃分的堂區。瘋堂斜巷隸屬望德堂區,百姓俗稱瘋堂區。當年,澳門曾有很多麻風病人,首任天主教澳門教區主教在此設立了一間麻風病院,並附設一所小教堂。自19世紀末至1930年間,這一帶建起了很多兩層高的南歐式小洋房,並形成長方形街區。
現在的瘋堂斜巷成了澳門文創集散地。人們在大瘋堂藝舍、瘋堂十號創意園、澳門時尚廊等文創空間欣賞年輕藝術家的作品,參加講座工坊,也能淘到小眾獨立設計以及世界各國的手工好物。
戀愛巷名字就很「甜」,成為不少電影的取景地
澳門最早只有三條街:營地大街、草堆街、關前街。街名是望文生義的,如草堆街,曾經是堆草的地方,後來成了有名的「賣布街」,兩旁都是經營冬夏布料的店鋪。孫中山曾在草堆街開設了一間「中西藥局」,懸壺濟世,免費為貧苦百姓治病送藥,這裡也曾是中國同盟會的秘密聯絡點和避難所。
澳門街巷中,最長的是友誼大馬路,約2900米;最短的是媽閣第三巷,約4.3米;最寬的是望德聖母灣大馬路,約41米;最窄的是漁網裡,約0.73米。在專家看來,與其他世界文化遺產不同,澳門的街巷和建築不只是歷史和景點,也是現實和生活。這些文化遺產沒有被高牆阻隔,而是與街道和人群融為一體了。
中西文化為何在此相遇
作為中西方文化交融的城市,澳門匯聚了城市的文明與發展。它如何成為中西文化相遇的最前沿城市?
澳門聖若瑟教堂大樓主體以中國傳統的青磚為建築材料,內部是華麗誇張的巴洛克風格,它是中西文化合融的典型建築
上海社會科學院研究員、復旦大學特聘教授熊月之說,中國在唐宋時期,對外貿易較為開放,廣州、泉州、明州(寧波)、杭州、洪州(南昌)等處,先後被闢為對外通商口岸,那時的澳門還是默默無聞的。
明清時期厲行海禁,乾隆年間僅開放廣州一處口岸進行通商,這為澳門的發展提供了契機。眾所周知,澳門位於珠江三角洲最南端,是廣州出海的天然門戶。「只保留廣州作為中國對外貿易港口,就凸顯了澳門非同尋常的地位。」他說,澳門地處南海之濱,沿海岸線東行,可以溝通我國閩浙沿海港口,西行則與雷州、海南和廣西沿海港口相通。澳門南面是浩渺無際的汪洋, 國際航路通暢。於是,在中國封禁其他口岸的背景下,澳門成為中國聯繫日本與東南亞、聯繫歐洲和非洲最為關鍵的城市。
澳門國際青年舞蹈節巡遊表演
19世紀中葉以後,澳門不再是中國唯一的開埠口岸,其在經濟貿易和文化交流方面的作用大大減弱。「就中西人員往來、經濟貿易、文化交流而言,上海與澳門這兩個城市有類似或相通的特點,它們處於全球化進展的不同階段,都是中西文化交流、融合的大平臺。」熊月之說。
(文蕾對此文亦有貢獻。文內圖片來源:新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