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美食用多少話都誇不完,蒸煮烤炸的精湛技巧,來自山海河川的時令材料,不僅俘獲了凡人心,也俘獲了各位大詩人的胃。
不怕吃貨說「真香」,就怕吃貨有文化!當古詩遇上美食,將為我們呈現一場怎樣的盛宴?
01老饕蘇軾愛饊子
提到吃貨詩人,大家第一個想到的一定是蘇軾,他不僅給自己寫過《老饕賦》,還發明了東坡肉、東坡餅等諸多名菜。
這首《寒具》就是他的美食詩詞之一,古代寒食節有吃寒具的習俗,此詩描寫了廚娘製作美食寒具的過程。
纖纖細手揉面搓條,清油微熱後下面炸至嫩黃,等炸至略深的顏色一圈圈連在一起,看起來就像是美人手臂纏著金飾。在蘇軾筆下,一款宋代的點心躍然紙上。
從詩中對寒具的描寫中不難發現,其實它就是徐州特產的油炸麵食「饊子」,蘇東坡在徐州任職期間最愛吃饊子,甚至將它與美人的金飾作比,一想到那香酥金黃的樣子,真令人口水直流。
更多蘇軾的美食詩:
每日起來打一碗,飽得自家君莫管。——《豬肉賦》
小餅如嚼月,中有酥與飴。——《留別廉守》
地碓舂秔光似玉,沙瓶煮豆軟如酥。——《豆粥》
西崦人家應最樂,煮芹燒筍餉春耕。——《新城道中二首·其一》
02符曾與京城第一湯圓
清代詩人符曾在元宵這天吃上了一碗美味的湯圓,提筆寫下這首詩,香甜的桂花餡料裡裹著核桃仁,用井水來淘洗像珍珠一樣的江米……
在詩人的描寫下,湯圓的原料和製作過程一一展現在了我們眼前,桂花核桃的香甜,江米糯皮的柔軟,讓人十分嚮往。
這時他說,馬思遠是北京城內製元宵的高手,他製作的滴粉元宵遠近馳名,人人在元宵節天黑前都要爭相購買。看來從古到今,人們搶購美食的習慣都是沒有改變過的。
時逢佳節,美食是不能少的,也正是在這個時候,吃了美食的詩人用最真摯的語句記錄下了這些美好瞬間。
更多時令的美食詩:
清明已自斷百果,櫻豆從頭次第嘗。——舒嶽祥《三月十七日食櫻桃蠶豆知麥熟日至矣示家人為》
朱提注酒酒如池,大白淋漓吃不辭。——楊維楨《春俠雜詞》
鱸肥菰脆調羹美,蕎熟油新作餅香。——陸遊《初冬絕句》
晚網得魚似湖白,鑾刀膾玉搗香齏。——趙汝鐩《避暑溪上》
03楊萬裡一口吃完的大餅
這天詩人楊萬裡飢腸轆轆,一口吃下了一整個大餅,感到十分滿足。餅是我國最常見的主食之一,漢代開始就頗為流行,可以說普通的煎餅,推動了華夏民族的生生不息的發展。
在古詩中,詩人隨口提到的日常瑣事,也恰是我們觀察古人生活的一道窗,詩人楊萬裡所生活的宋朝,酵面蒸餅技術已普及,從文中可以探得一二。
白居易擔任忠州刺史時,當地胡人的文化盛行,他就曾學習過胡餅的做法,做了一個面脆油香的大餅寄給楊萬州「寄與飢饞楊大使,嘗看得似輔興無。」
看來只要有心,從詩詞與餅中,也能了解不少歷史故事呀。美食不僅是生存所需,也是故事的記錄者,
更多餅食的美食詩:
甚欲去為湯餅客,惟愁錯寫弄璋書。——蘇軾《賀陳述古弟章生子》
個中渴羌飽湯餅,雞蘇胡麻煮同吃。——黃庭堅《奉謝劉景文送團茶》
醋釅橙黃分蟹殼,麝香荷葉剝雞頭。——劉辰翁《望江南·秋日即景》
肚飢買個油餈吃,吃了油餈肚不飢。——釋師範《止翁》
你還知道什麼寫美食的詩嗎?評論區一起分享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