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訊(顧辰喆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李超)「各位青年,請大家從共青團初心稻田中,摘取一粒稻穀,剝開它的外殼。」10月田野鋪金,位於蘇州相城區的稻香小鎮望亭鎮,「強富美高」新農村青年學習社線路迎來了來自相城區的99名團幹部。
在線路的「沉浸式」農耕體驗環節中,全國鄉村創富好青年林亞萍向青年們講述一粒米的成長故事:「大家仔細觀察,在這粒微黃稻米的前端,有一點白色,那就是一顆稻穀作為種子最具有生命力的地方,是它的胚芽。」大伙兒聽得津津有味。
感知農事不易
「歡迎各位青年來到稻香小鎮望亭。」在蘇州御亭現代農業產業園總控中心,作為全國青年文明號的一員,導學員小朱介紹起自己工作的地方「如數家珍」。「大家知道原來水稻灌溉的流程是怎麼樣的嗎?在望亭,只需要通過這個青年研發的智慧農業平臺,點點滑鼠,就能瞬間了解。」
青年是科技興農的最主要力量。這邊,青年們正操作著智慧農業平臺,那一邊,新農人朱贇德講起了回歸農田的小故事:「小時候我幻想過自己做老師、做會計、做工程師、做科學家,但是我從沒想到過自己會種地。」
最開始只是為了減輕從事農業生產的父親肩上的擔子,大學畢業後,朱贇德回到瞭望亭。「記得剛到望亭的時候正是水稻需要除蟲,二三十人在田邊背著藥箱拖著長長的皮管打藥。偶然聽聞有進口植保機械可以在田間行走,我想也沒想,立刻開車去湖州、南京考察。」當時這種機械全國只有幾臺,沒人敢用,是朱贇德建議父親試試。從此,一個駕駛員搭配一個配藥人員,兩人一天就可以植保兩百多畝地。
嘗到了科技興農的甜頭,朱贇德的膽子「越來越大」,自己配置肥料製做營養土,將無人機開到田間地頭,今年在插秧的時候,他甚至動起了無人駕駛的腦筋,將北鬥衛星導航系統運用到了水稻種植中。「我的這些小技巧,周邊的農戶看了直誇好,所以我全部無償分享,只有大家都富裕了才算共同富裕」。
如今,像朱贇德這樣的青年新型職業農民,在望亭鎮共有53位,每一位都可以分享自己獨有的初心故事。
創意力量無限
「太湖美」名動天下,如何讓「北太湖的美」也家喻戶曉?團幹部們步行來到南河港尋找答案。由青年文明號主導,從農家樂試水,再到鄉村咖啡館、品質民宿,兩年間,「食味南河港」青創街區變得熱熱鬧鬧。
「稻花香」遇見「茶香」「咖啡香」。相城區鄉村振興好青年陳建在蘇州從事酒店工作十多年後,將自己所愛與所學結合,在北太湖畔築建起人文民宿。一幢民宿寸土寸金,他卻將這唯一的陽光房預留出來,打造了一個與眾不同的「青年學習社」,每個周日晚上6點開始,總有來自不同行業的青年相聚於此,一起閱讀談天暢聊發展。
在南河港鄉村會客廳,團幹部們被木耙、石槽等「老物件」吸引。客廳一角,農業科普問答「點唱機」吸引大家作答。掃一掃牆上的二維碼,還能聽到聞聲尋史·青話望亭線上團課。
走出小小的場館,吳樂響起,迎湖村的青年們跳起了《印象·望亭》情景劇選段插秧舞。編舞的是新興青年鄭春,她與61名望亭青年自編自導自演的這齣情景劇,展示了江南水鄉田園的美麗風光和運河兒女勤勞奮鬥的故事,去年還登上江蘇大劇院的舞臺。
「全省第一的網格員」是鄭春在今年疫情防控中得到的讚譽,她利用「共青團進網格」的機會,登記採集返蘇人員信息,在「江蘇微網格—疫情防控」全省網格員中排名第一。
望亭鎮迎湖村團總支書記龔繼平是場館的負責人。「館外是一片欣欣向榮的南河港,館內是沒有遺忘的兒時記憶,新舊對比間,可以讓青年牢記改革開放來時路。」
用青春描繪美麗鄉村
「這裡的牆繪能動起來!」在美麗鄉村仁巷,24幅標誌著「青年手繪鄉村」的牆繪,讓團幹部們眼前一亮。圍繞「節氣美好」,牆繪由來自蘇州工藝美術職業技術學院的大學生們歷時6個月時間精心創作。「活用太湖自然資源與稻作文化探索實踐,讓我們用設計驅動、創意落地、文旅融合、公益創新來推動」。繪畫啟動前,蘇州工藝美術職業技術學院視覺傳達學院院長汪維山隔著屏幕,通過雲端介紹經驗與理解。
在繪製美麗鄉村過程中,大學生們別出心裁地把農村牆壁作為弘揚文明的文化載體,以圖畫、詩歌、諺語等形式,傳播社會公德、科普知識以及政策法規等內容,精心打造圖文並茂、群眾喜聞樂見的「文化牆」。蘇州首組會動的牆繪在望亭北太湖落地,並對最後仁巷獲評省級特色田園鄉村,做出了巨大貢獻。
青農講堂、共青團初心課堂、稻香書吧、快遞小哥加油站、稻香市集……在北太湖旅遊風景區,「家」系列陣地目不暇接。
蘇州御亭現代農業產業園團支部書記胡曉雯說:「以青春陣地為依託,我們聯動北太湖文旅課堂、企業沙龍、巾幗學堂開展各類活動,還經常舉辦農技培訓等活動,共同助推望亭高質量發展,服務鄉村振興。」
團幹部們在共青團初心課堂落座後,一段截取自新聞聯播的短片,講述瞭望亭青年袁傳偉「一個人扛起整條生產線」的感人故事。
沒有PPT,「綻放戰疫青春·堅定製度自信」講師團成員袁傳偉用質樸的語言向青年們講述了自己在疫情期間的堅守。
在北太湖青年學習社,團幹部們爭相和代言人「悠米」合影。「通過今天的尋訪,青農強基、青創富民、青繪美景、青聚高志,我近距離感受到了『強富美高』新農村的樣板,體悟青年在鄉村振興中的能為、善為、可為之處。」相城區團區委工作人員張鐿玟說。
在初心田中,林亞萍介紹:「這粒稻穀,我們給他一個比較好的環境,一點水分、溫度和養分,它就可以發育成一顆秧苗,秧苗被移栽到田中,很好地管理它,可以長成一捧稻穗,就是說,一粒稻穀能長成一碗飯。」
(責任編輯劉麗梅)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