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分析研究2021年經濟工作。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對於今年全社會關注較多的強化科技創新、穩定產業鏈供應鏈等焦點議題,此次會議指出,要「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增強產業鏈供應鏈自主可控能力」。
明年科技發展更加具體
一段時間以來,舉國上下對於「科技」這一關鍵詞高度關注。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在《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中提出:堅持創新在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戰略支撐,擺在各項規劃任務的首位,進行專章部署。
此次政治局會議上,也明確提及「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與2019年年末召開的分析研究下一年經濟工作的政治局會議相關表述相比,從去年提出的「提升科技實力和創新能力」到今年提出的「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對於新一年科技發展的要求更加具體、更加可量化。如何準確把握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建設的重點任務?
對此,中國科學院學部主席團執行主席、中科院院士白春禮日前表示,一是要進一步完善國家創新體系總體布局,二是要組織實施好重大科技任務,三是要強化基礎研究,四是要加強高水平創新主體建設,五是要優化戰略科技力量的空間布局。
白春禮詳細分析稱,要在人工智慧、量子信息、集成電路、生命健康、腦科學等前沿重點領域,著眼長遠系統謀劃重大項目布局,為解決事關長遠發展的「心腹之患」問題提供戰略性技術儲備;此外還要加快推進國家實驗室建設,重組國家重點實驗室體系。
確保產業鏈供應鏈穩定
由於2020年國際政經局勢的不確定性日趨明顯,確保產業鏈供應鏈的穩定和升級在這一年不斷被重點強調。
今年4月18日召開的政治局會議提出,要「保產業鏈供應鏈穩定」;7月30日召開的政治局會議提出,「要提高產業鏈供應鏈穩定性和競爭力」;而在12月11召開的會議上,則使用了「增強產業鏈供應鏈自主可控能力」的表述。
從有關表述的不斷遞進來看,「自主可控能力」已被視為實現產業鏈供應鏈穩定和升級的一把「鑰匙」。
京東數科首席經濟學家沈建光分析,加大核心零部件的自主研發與創新力度,可降低產業鏈重構下的「卡脖子」風險,有助於積極推動產業鏈轉型升級。未來更多行業可以依靠行業內自主轉型升級積極謀變,更好地應對日益嚴峻的競爭環境。
中國企業研究院執行院長李錦認為,當前我國各行業應當做到堅持自主可控、安全高效,分行業做好供應鏈戰略設計和精準施策,推動全產業鏈優化升級,促進產業在國內有序轉移,優化區域產業鏈布局,形成具有更強創新力、更高附加值、更安全可靠的產業鏈供應鏈。
每日經濟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