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姓朋友看過來,廣東雲浮有座400年歷史的林氏祠堂,還出過狀元

2020-12-22 騰訊網

前些天,渝帆到廣東雲浮參加了一個主題為「廣東人遊雲浮鄉村」的旅遊採風活動,一路走過,雖然並沒有什麼全國聞名的名山大川或著名景點,卻邂逅了諸多看信平凡,實則了不起的村落,它們或以悠久的歷史聞名,或以厚重的文化出彩,或以新興的面貌令人難忘,其中位於鬱南縣的蘭寨古村便是其中之一。

蘭寨因蘭而名,是一個人傑地靈的古村寨,裡面保存有大量的古老建築,其中狀元進士館、十德文化館、農耕典當館、林氏宗祠、狀元亭、林如堂狀元碑、雙桂堂古屋、安寧廟、瑞昌大屋、正己學校、狀元及第展示館、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館、進士碑、狀元及第牌匾等眾多文物古蹟。其中村子中間的林氏宗祠雖然不是最宏偉的,但裡面的家風、家訓、家規等林氏文化卻令我們印象深刻。

林氏宗祠佔地900多平方米,青磚綠瓦。宗祠大門每年張貼「祠建百家繩祖武,派分九牧衍箕裘」對聯,寓意為九牧林氏分九支,各自發展,形成林姓大族,宗祠建祠的地點叫做百家莊,蘭寨林氏出自唐代的「九牧林」,後世孝子賢孫都能夠秉承祖先的事業,並將其發揚光大。林氏宗祠前面是片開闊的田地,直前方二十多米遠有一堵矮牆名為「照壁」,牆下有香基,用於焚化香燭紙錢。聽正己學校退休的林校長說,古人很多講究,要獲取過功名的人才可以建立照壁。祠堂門前立著的三對石碑名叫「桅杆」。三對石碑分別刻著:「道光三年癸未科殿試 狀元及第」、「同治甲戍年科 會試進士 欽點即用知縣」、「光緒流年庚辰 明經進士」等字樣。這些石碑,瀰漫著遠古歲月的氣息,留下深重的歷史味道。照壁、桅杆都是古時候家族中如有人考取了功名或當了大官,在祠堂前建立的,其作用一是宣示功勳,二是光宗耀祖,三是激勵後人。

當天參加活動的人比較多,為了較好的拍照,渝帆並沒有與大部隊一起,而是一個人獨自在村裡面遊覽,或許是走得太快,當我來到林氏宗祠的時候,大門未開(後來大家一起來的時候,工作人員才將大門打開,而彼時我已經走開),所以只參觀了外景。林氏宗祠是一組三進抬梁式磚木架構建築,是林家祭祀歷代祖先和喜慶、婚喪以及重大慶典活動的場所。據說,每年三月初一掃墓時,在家的、外出的,近的、遠的,許多宗親都會放下工作、調班、請假回來蘭寨拜祭先人,在宗祠拜祭先祖和用餐。不論是舉行大活動還是小活動,林氏後人都聚集這裡開會、議事、聚餐等,蘭寨人只要一說到祠堂,就是指林氏宗祠。

在林氏祠堂邊上的十德文化,我們看到了許多關於林氏的家風、家訓、家規,比如上圖的林氏家訓便是其中之一,主要內容概括為十個方面,分別是:「崇孝道,睦宗族,重教養,齊家政,正禮節,務讀書,明德性,謹語言,慎交友,務世事」,幾乎包含了為人處世的方方面面。

十德文化館分三部分,第一部分介紹我國有代表性的傳統美德:仁、義、禮、智、信;第二部分詳述「林葆初十德與林氏家訓」;第三部分簡要敘述「林氏後人揚家風」。三部分內容展示的都是具有代表性的事例,用通俗易懂的文字,栩栩如生的圖片,再現「十德家訓」的人物和故事。

據村裡的村長介紹, 蘭寨林氏族人十分注重道德品質與思想情操的修養,林氏祖先擬訂的「十德」修身綱要和「林氏家訓」,其目的就是要培養子孫後代的思想品格。「十德」指「仁慈、義氣、禮貌、睿智、信譽、忠誠、孝順、節制、勇敢、和諧」,「十德」內容及「林氏家訓」與新時期廣東精神「厚於德,誠於信,敏於行」和新時期雲浮精神「誠信,包容,實幹」一脈相承。

十德文化館位於十德第,而十德國第又名瑞昌大屋,或者葆善堂,是南江流域嶺南藝術古建築典型代表,也是蘭寨南江文化基地物質文化遺產中的瑰寶。瑞昌大屋乃民國初年連灘當地著名鄉紳、秀才、蘭寨族長、正己學校創校校長林葆初及其兒子林景芳建造。瑞昌大屋是一座具有嶺南特色建築風格的青磚瓦古木結構的中式庭園建築。它建於1925年,距今已有90多年。

文化館內,除了林氏家風、家訓、家規之外,還詳細的介紹了林氏家族的發展歷程,以及他們的遷徙路線,從上面的資料了解到,林氏的始祖是比幹,確切的說是比幹的兒子林堅,由周武王以「林」賜姓。相傳當年因商紂王殘暴無道,比幹多次犯顏強諫,反遭殺害。當時,比幹的夫人陳氏身懷六甲,帶著四個侍女逃到牧野避難。她們住在樹林掩映的石洞裡,後來,夫人生下一個兒子,取名堅,字長思。周武王伐紂取勝,比幹的夫人攜子堅拜見周武王。因為堅是在樹林裡出世的,所以,周武王以「林」賜姓,拜為大夫,食採西河後移封博陵公。

據了解,蘭寨林氏宗祠,建於乾隆初年,距今已有400多年的歷史,是林正己後裔為紀念林正己從福建蒲田遷至蘭寨落地生根的標誌性建築。相傳1560年,林正己12歲,和爺爺林弘健隨叔公林弘遠和林弘傑來到雲安。那時,林弘遠和林弘傑響應明皇朝之詔,從福建南靖來到粵西。經過多年打拼,兄弟二人基業有成。他們見到東安一帶(今雲浮境內)方圓千裡風光旖旎,土地肥沃,是個適合定居和謀生之地,就回到福建平和小溪,帶上父親林尚奇的骨灰、哥哥林弘健、林弘健兒子林萬淑、林萬淑的兒子林正己、林抱一等家人遷往東安(也就是今天的雲浮)。

據說林正己自小飽讀詩書,學問不凡,同時他在東壩種菜、養殖家畜,然後挑到西壩賣給當地瑤民。後來生意越來越好,就在西壩租了一間民房留宿。正己高大強健、聰慧過人。他白天幹活,晚上讀書。他對兒子們要求非常嚴格,後來,正己把百分之三十五的家業留給在東壩大寨定居的弟弟(林抱一),自己帶著孩子遷往西壩。林正己的5個兒子在他的教導下,學業猛進、開枝散葉,4個考取學士、1個考取秀才。其中兆鵾任職國子監,先後生下仲晦、仲馨、仲英、仲樞、仲著五子;兆麟是東安邑癢生,有大兒子仲康、二兒子仲輝、三兒子仲展。五兄弟不負父親起名字的殷殷期望——均取得功名。林正己身下有5子13孫32曾孫,他們枝繁葉茂,後裔成千上萬,使林氏在鬱南成為名門望族。現在,蘭寨常住的林氏人口達1500多人,在港澳臺、海外的後裔不計其數。

村子裡有狀元亭、狀元碑、狀元樹等帶狀元的建築和植物,紀念的是一位名為林召棠的林氏名人,其實他並不是蘭寨人,幼年時,其父林泰雯舉家到東安縣任教諭。當時,蘭寨村林姓人家是南江流域的名門望族,崇文重教,經常特邀泰文前來學校講學,召棠隨行共學,並與林姓人家共同生活。因大家同祖同宗,故同拜祖宗。清道光三年,召棠果然高中狀元。上京赴任前,召棠專程回蘭寨報喜,並拜祭林姓祖宗,所以蘭寨後人為了紀念這位林家的狀元,將他當年種的樹稱之為狀元樹,並為他樹狀元碑、建狀元亭等。

蘭寨被譽為南江文化之魂,目前有鬱南縣級文物保護單位3座,有元朝末期先人留下的古城牆25米,全村有清末古建築30座。2014年被評為「 廣東省古村落 」。這裡崇文尚學,蔚然成風,先後培養出了狀元林召棠,進士林劭南、林煥羲、林劭熙,翰林林淳耀,以及眾多的舉人秀才,的確是一個人傑地靈的好地方,也是雲浮美麗鄉村的傑出代表,閒暇之時值得一遊,尤其是林姓朋友,有機會一定要來看看。

相關焦點

  • 林氏始祖竟是他!臺灣林姓兩大望族,祖先都在漳州市
    大殿始建年代不祥,經過考古專家的認真研究,認為其最早建造年代在宋代,整座建築形式留有珍貴的宋元建築遺風。漳州曾是文風盛行之地,被譽為「海濱鄒魯」,歷朝歷代誕生了不少進士,其中不乏狀元、榜眼、探花。林姓又是漳州望族,在林氏宗祠,曾高高懸掛著不少高中的林姓狀元、探花等牌匾,可惜在文革中毀於一旦,今天已經看不到了。
  • 「安得祠堂廟宇數十間,大庇天下林氏盡歡顏」—安堂村尋訪(下)
    圖文:董朝朝安堂村是中山市大湧鎮的一個古村落,建於明朝洪武初年(1368年),至今已有約650餘年歷史,被納入第五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中山共有4個村上榜)。久聞安堂的祠堂文化厚重,一位酷愛歷史研究的前輩曾對我說:安堂很值得一去,訪古未去過安堂,不算真正尋過中山的古村落。
  • 林姓起源:比幹被殺後,妻子逃到林中生下遺腹子,被周武王賜姓
    林這個姓氏一直都是中國的大姓之一,2016年大陸林姓人口約為1416萬,林氏排在第16位,那麼林姓到底是從什麼時候開始出現的呢?讓小編來為你們介紹一下吧。首先,我們要從一個叫做比幹的人開始講起,他因為從小就比較聰明,而且勤奮好學。
  • 廣東雲浮市街區全景,一座依靠石頭發展起來的繁華小城市
    在廣東省的雲浮市,相信很多來廣東的打工的外省人並不知道雲浮這座城市。但是在兩廣地區的人應該會聽說過,其實雲浮作為廣東一座並不出名的小城市,低調而沉穩是它的特性。雲浮市作為廣東的地級市,也是一座歷史悠久的城市,很多有關於雲浮市史記記載也是提到當地的重要石材生產,關於這座城很多人都會問了,雲浮與石材有何聯繫呢,雲浮市是廣東地質構造比較複雜的地區,當地自然資源也是非常豐富。
  • 廣東錢坑林氏源流,林家人速看!
    基本信息 錢坑鎮位於廣東揭西縣東南部,處榕江上遊,東接金和鎮,北與大溪鎮、灰寨鎮分界,南與普寧市石牌鎮、大池農場、裡湖鎮交界,距縣城河婆27公裡,轄區面積47.75平方公裡,耕地面積1.54萬畝,山地面積3.89萬畝。
  • 《破冰行動》中的塔寨祠堂,實為中山陳氏宗祠,比廣州陳家祠還悠久
    《破冰行動》收視爆棚之後,茶東村也開始進入全國人民的視線,很多人從外地慕名前來探訪,才發現這個茶東村雖然並不是塔寨村,但村中古蹟遍布,不僅有400多年歷史的陳氏宗祠,還有「東來圩」遺址、關帝廟及清代時期建立的茶東公園等名勝古蹟,是一個人傑地靈的好地方。
  • 烽火弦歌·走進雲浮華南研學基地③ | 雲浮腰古:抗戰時期廣東省立...
    抗日戰爭時期,烽火四起,廣東省立工業專科學校遷到雲浮腰古蓉華義學舊址繼續辦學。70多年過去,冬日暖陽下,傳承百年文脈的雲城區腰古鎮腰古中學依舊書聲琅琅,一片祥和,五星紅旗在迎風飄揚。(雲浮融媒中心出品)近日,記者來到腰古中學,漫步校園內,再次探尋該校已有百餘年厚重的歷史,且行,且思,且賞,別有一番景致和韻味。
  • 雲浮腸粉為何爆紅廣東,廣州和潮汕腸粉都自嘆不如!
    但就是這麼簡單的一道食物,在廣東,硬是被玩出了不同花樣。 「外患」,還有「內憂」,雲浮各種地區相互battle的精彩程度也讓人不得不看! 所以「雲浮第一腸粉」的名號到底頒給誰,各家都有各家的忠實擁躉!
  • 廣東宏偉祠堂,被譽民間藝術殿堂,這點卻讓市民不忿
    嶺南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在中國文明史上佔有重要地位,由它衍生而來的戲曲藝術、書法、民風、飲食習慣、建築等,是極具特色的存在,在某一地區,很難見到儒家、法家、道家、佛家等宗派如此徹底、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廣東文化是嶺南文化中最重要的一部分,今天筆者要介紹的是廣東龐大的家祠。
  • 廣東最「貧窮」的城市,不是雲浮汕尾,居然是這座城市
    現在我國的整體經濟的迅速發展,各地的各方面建設的也很出色,對於經濟發展的大趨勢,利用自己的優勢,正在迅速崛起,出現了許多城市和縣城,這些都是非常大的發展潛力,讓我們來看看廣東省最「貧窮」的城市,不是雲浮市,汕尾市,這個城市是你的故鄉嗎?
  • 文物古蹟眾多,旅遊資源豐富,廣東省湛江狀元故裡,吳陽古鎮
    狀元故裡,吳陽古鎮,位於廣東省湛江市吳川市轄鎮,乃歷代縣城所在地,文物古蹟眾多,旅遊資源豐富;狀元故裡,2005年獲"中國歷史文化名鎮"、2013年榮獲"中華詩詞之鄉" 稱號。系廣東省中心鎮之一。"吳陽自古多騷客,醉賞流連不欲還",吳陽乃仙境勝地,有"名勝古蹟冠吳川"之稱。
  • 在雲浮腸粉面前,廣州和潮汕腸粉都只能叫「弟弟」!
    腸粉最早是來源於廣東雲浮羅定市所以在雲浮腸粉面前你們都只能叫「弟弟」!「 廣東腸粉的C位之爭!」在廣東地區,腸粉是極「市井」的一種食物,與粥米麵粉在早餐店中「瓜分天下」,與雞魚肉蛋在餐桌上「互爭寵愛」,可以說腸粉已經融入了廣東人的生活。但就是這麼簡單的一道食物,在廣東,硬是被玩出了不同花樣。
  • 雲浮|鑊耳屋、風火牆,擁有明清建築588座的古建築群
    在群山環抱中,有一條古村,村前地坪上有著鬱鬱蔥蔥的百年大榕樹,靜默地守望著面前古樸的方型石井;在蕩漾著碧波的大池塘裡,倒影出一座座青磚瓦頂、牆體斑駁的古建築;這裡自然環境優美,文化氣息濃厚,古樸幽靜的「鑊耳屋」,高低錯落的風火牆,精美的窗楣、屋簷裝飾……這裡是雲浮市腰古鎮水東村。
  • 廣東肇慶葉氏聖護公宗祠,獲前國家政協副主席葉選平親自題寫匾額
    2018年10月29日(農曆戊戌年九月廿一),廣東省肇慶市德慶縣葉氏聖護公宗祠舉行重光慶典,當天鑼鼓喧天、鞭炮響徹雲霄,來自廣東、福建、廣西各各省的宗親代表1000多人參加慶典,廣東電視臺進行現場拍攝報導,相當的熱鬧、喜慶。
  • 這也許是潮汕地區最豪華壯觀的祠堂
    內容摘要 在廣東省汕頭市潮陽區桑田鄉綿福裡,有這麼一座金碧輝煌氣勢磅礴的潮汕特色建築——潮汕祠堂。這座恢宏的潮汕祠堂,據說造價上億元。
  • 衛武公淇園舊址、林姓子孫尋根地,周末一起去鶴壁這個古村落走走吧!
    武公祠追憶武公之德 魚泉村不少老人回憶, 村子的半山腰原先有座武公祠, 1959年當地政府在此修建奪豐水庫, 武公祠及其遺址淹沒在水庫之中。
  • 廣東唯一沒有感染的城市,原來藏了那麼多美景美食!
    ,跟著小遊來重新認識一下 這座神仙城市吧! 雲浮,廣東的大西關,總面積7779平方公裡 建市於1994年,是廣東省最年輕的城市 但是當你了解她之後
  • 中國最牛祠堂,被世界500強包圍,村民:誰敢動把你們公司收購了
    今天要跟大家介紹的是中國最牛的祠堂,它是位於深圳市南山區的一座祠堂。編輯眾所周知,南山區所在的位置,可以說是寸土寸金的地方。但是這裡因為擁有一座不同尋常的祠堂,而被外人所知。據悉這座祠堂的歷史可以追溯到700多年前,當初最早的鄭氏先祖從北方跨越嶺南到達深圳,並世代在這裡居住,這才將鄭氏宗祠發展成了今天見到的規模。如今這座祠堂因為被世界500強包圍,所以引發網友熱議。
  • 雲浮這些人獲省級表彰,有你認識的嗎?
    陳建泉同志先後在雲浮供電局變電管理所和項目管理中心擔任科技管理及項目管理崗位,承擔了省政府重點工程500千伏博賀電廠送出工程的建設任務,為雲浮電網建設做出了突出貢獻。他主動擔當積極進取,全力推動500千伏博賀電廠送出工程建設,該工程順利建成並創下廣東電網近十五年來線路最長、建設工期最短的紀錄。
  • 被評為廣東「美麗古村落」,豐富的祠堂文化,如一座璀璨的藝術寶庫
    有一種仿若穿越歷史時空般的錯覺,一座座飽經風雨洗禮的古宅老屋,沿著縱橫交錯的巷道林立。眼前這座古樸的老宅院靜靜坐落在街巷角落,從古典精緻的造型中透露出屋主曾經的繁華和富足。幽美的院內綠樹環抱,花草簇擁,古舊斑駁的屋廓被掩映在青翠的樹叢中。猶如一位歷盡滄桑的老人,滿腹的精彩人生故事,向路過的人們靜靜述說著這裡非比尋常的過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