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天,渝帆到廣東雲浮參加了一個主題為「廣東人遊雲浮鄉村」的旅遊採風活動,一路走過,雖然並沒有什麼全國聞名的名山大川或著名景點,卻邂逅了諸多看信平凡,實則了不起的村落,它們或以悠久的歷史聞名,或以厚重的文化出彩,或以新興的面貌令人難忘,其中位於鬱南縣的蘭寨古村便是其中之一。
蘭寨因蘭而名,是一個人傑地靈的古村寨,裡面保存有大量的古老建築,其中狀元進士館、十德文化館、農耕典當館、林氏宗祠、狀元亭、林如堂狀元碑、雙桂堂古屋、安寧廟、瑞昌大屋、正己學校、狀元及第展示館、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館、進士碑、狀元及第牌匾等眾多文物古蹟。其中村子中間的林氏宗祠雖然不是最宏偉的,但裡面的家風、家訓、家規等林氏文化卻令我們印象深刻。
林氏宗祠佔地900多平方米,青磚綠瓦。宗祠大門每年張貼「祠建百家繩祖武,派分九牧衍箕裘」對聯,寓意為九牧林氏分九支,各自發展,形成林姓大族,宗祠建祠的地點叫做百家莊,蘭寨林氏出自唐代的「九牧林」,後世孝子賢孫都能夠秉承祖先的事業,並將其發揚光大。林氏宗祠前面是片開闊的田地,直前方二十多米遠有一堵矮牆名為「照壁」,牆下有香基,用於焚化香燭紙錢。聽正己學校退休的林校長說,古人很多講究,要獲取過功名的人才可以建立照壁。祠堂門前立著的三對石碑名叫「桅杆」。三對石碑分別刻著:「道光三年癸未科殿試 狀元及第」、「同治甲戍年科 會試進士 欽點即用知縣」、「光緒流年庚辰 明經進士」等字樣。這些石碑,瀰漫著遠古歲月的氣息,留下深重的歷史味道。照壁、桅杆都是古時候家族中如有人考取了功名或當了大官,在祠堂前建立的,其作用一是宣示功勳,二是光宗耀祖,三是激勵後人。
當天參加活動的人比較多,為了較好的拍照,渝帆並沒有與大部隊一起,而是一個人獨自在村裡面遊覽,或許是走得太快,當我來到林氏宗祠的時候,大門未開(後來大家一起來的時候,工作人員才將大門打開,而彼時我已經走開),所以只參觀了外景。林氏宗祠是一組三進抬梁式磚木架構建築,是林家祭祀歷代祖先和喜慶、婚喪以及重大慶典活動的場所。據說,每年三月初一掃墓時,在家的、外出的,近的、遠的,許多宗親都會放下工作、調班、請假回來蘭寨拜祭先人,在宗祠拜祭先祖和用餐。不論是舉行大活動還是小活動,林氏後人都聚集這裡開會、議事、聚餐等,蘭寨人只要一說到祠堂,就是指林氏宗祠。
在林氏祠堂邊上的十德文化,我們看到了許多關於林氏的家風、家訓、家規,比如上圖的林氏家訓便是其中之一,主要內容概括為十個方面,分別是:「崇孝道,睦宗族,重教養,齊家政,正禮節,務讀書,明德性,謹語言,慎交友,務世事」,幾乎包含了為人處世的方方面面。
十德文化館分三部分,第一部分介紹我國有代表性的傳統美德:仁、義、禮、智、信;第二部分詳述「林葆初十德與林氏家訓」;第三部分簡要敘述「林氏後人揚家風」。三部分內容展示的都是具有代表性的事例,用通俗易懂的文字,栩栩如生的圖片,再現「十德家訓」的人物和故事。
據村裡的村長介紹, 蘭寨林氏族人十分注重道德品質與思想情操的修養,林氏祖先擬訂的「十德」修身綱要和「林氏家訓」,其目的就是要培養子孫後代的思想品格。「十德」指「仁慈、義氣、禮貌、睿智、信譽、忠誠、孝順、節制、勇敢、和諧」,「十德」內容及「林氏家訓」與新時期廣東精神「厚於德,誠於信,敏於行」和新時期雲浮精神「誠信,包容,實幹」一脈相承。
十德文化館位於十德第,而十德國第又名瑞昌大屋,或者葆善堂,是南江流域嶺南藝術古建築典型代表,也是蘭寨南江文化基地物質文化遺產中的瑰寶。瑞昌大屋乃民國初年連灘當地著名鄉紳、秀才、蘭寨族長、正己學校創校校長林葆初及其兒子林景芳建造。瑞昌大屋是一座具有嶺南特色建築風格的青磚瓦古木結構的中式庭園建築。它建於1925年,距今已有90多年。
文化館內,除了林氏家風、家訓、家規之外,還詳細的介紹了林氏家族的發展歷程,以及他們的遷徙路線,從上面的資料了解到,林氏的始祖是比幹,確切的說是比幹的兒子林堅,由周武王以「林」賜姓。相傳當年因商紂王殘暴無道,比幹多次犯顏強諫,反遭殺害。當時,比幹的夫人陳氏身懷六甲,帶著四個侍女逃到牧野避難。她們住在樹林掩映的石洞裡,後來,夫人生下一個兒子,取名堅,字長思。周武王伐紂取勝,比幹的夫人攜子堅拜見周武王。因為堅是在樹林裡出世的,所以,周武王以「林」賜姓,拜為大夫,食採西河後移封博陵公。
據了解,蘭寨林氏宗祠,建於乾隆初年,距今已有400多年的歷史,是林正己後裔為紀念林正己從福建蒲田遷至蘭寨落地生根的標誌性建築。相傳1560年,林正己12歲,和爺爺林弘健隨叔公林弘遠和林弘傑來到雲安。那時,林弘遠和林弘傑響應明皇朝之詔,從福建南靖來到粵西。經過多年打拼,兄弟二人基業有成。他們見到東安一帶(今雲浮境內)方圓千裡風光旖旎,土地肥沃,是個適合定居和謀生之地,就回到福建平和小溪,帶上父親林尚奇的骨灰、哥哥林弘健、林弘健兒子林萬淑、林萬淑的兒子林正己、林抱一等家人遷往東安(也就是今天的雲浮)。
據說林正己自小飽讀詩書,學問不凡,同時他在東壩種菜、養殖家畜,然後挑到西壩賣給當地瑤民。後來生意越來越好,就在西壩租了一間民房留宿。正己高大強健、聰慧過人。他白天幹活,晚上讀書。他對兒子們要求非常嚴格,後來,正己把百分之三十五的家業留給在東壩大寨定居的弟弟(林抱一),自己帶著孩子遷往西壩。林正己的5個兒子在他的教導下,學業猛進、開枝散葉,4個考取學士、1個考取秀才。其中兆鵾任職國子監,先後生下仲晦、仲馨、仲英、仲樞、仲著五子;兆麟是東安邑癢生,有大兒子仲康、二兒子仲輝、三兒子仲展。五兄弟不負父親起名字的殷殷期望——均取得功名。林正己身下有5子13孫32曾孫,他們枝繁葉茂,後裔成千上萬,使林氏在鬱南成為名門望族。現在,蘭寨常住的林氏人口達1500多人,在港澳臺、海外的後裔不計其數。
村子裡有狀元亭、狀元碑、狀元樹等帶狀元的建築和植物,紀念的是一位名為林召棠的林氏名人,其實他並不是蘭寨人,幼年時,其父林泰雯舉家到東安縣任教諭。當時,蘭寨村林姓人家是南江流域的名門望族,崇文重教,經常特邀泰文前來學校講學,召棠隨行共學,並與林姓人家共同生活。因大家同祖同宗,故同拜祖宗。清道光三年,召棠果然高中狀元。上京赴任前,召棠專程回蘭寨報喜,並拜祭林姓祖宗,所以蘭寨後人為了紀念這位林家的狀元,將他當年種的樹稱之為狀元樹,並為他樹狀元碑、建狀元亭等。
蘭寨被譽為南江文化之魂,目前有鬱南縣級文物保護單位3座,有元朝末期先人留下的古城牆25米,全村有清末古建築30座。2014年被評為「 廣東省古村落 」。這裡崇文尚學,蔚然成風,先後培養出了狀元林召棠,進士林劭南、林煥羲、林劭熙,翰林林淳耀,以及眾多的舉人秀才,的確是一個人傑地靈的好地方,也是雲浮美麗鄉村的傑出代表,閒暇之時值得一遊,尤其是林姓朋友,有機會一定要來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