姑蘇城經歷了2500年的歷史演變,至今仍保留著伍子胥建城時的古城門、城牆等遺址。小編剛來到蘇州便被這綠樹成蔭、花木錦繡、古韻今風一體的姑蘇古城區深深吸引。為探尋古城歷史,了解中華文明之吳文化。小編沿著環古城景觀步道,開啟了探索古城之旅。
從閶門外運河邊一路南下,沿途風光美不勝收,運河之上遊船、貨船絡繹不絕,不免感嘆姑蘇之繁華從古至今從未間斷,不愧為長三角地區一顆閃耀的明星。橫跨運河之上的一座三連拱橋映入眼帘,遠遠望去拱橋造型優美,端莊氣派。遊船穿梭於橋洞之下,眼前美景使人猶如行走在水墨畫中一般。小編加快腳步前去一睹橋身真容。
此橋名為萬年橋,橋寬10米,長100米。據專家考證,在明朝以前就曾建有一座萬年橋。因為萬年橋的建築造型美觀,結果被當時的奸相嚴嵩看中。於是蘇州知府為拍嚴嵩的馬屁,就把萬年橋拆建到了嚴嵩的老家江西分宜縣。此後很長一段時間,蘇州西南城區的百姓進出城門只能依靠渡船,許多鄉紳官員多次建議集資建橋,但霸佔渡船收益的豪紳和官府,都以建橋會引來煞氣為由否決了。一直到清朝乾隆年間,蘇州知府汪德馨力排風水邪說,獨自擔當責任,才重建了萬年橋。解放後政府對橋面進行過重修。
萬年橋南是古胥門碼頭,走到這裡才會看到被周邊建築遮擋住的一座古城門胥門。據資料記載,胥門的門洞由三道磚砌拱券組成,第二道與第一第三道磚垂直相交砌築。拱門高4.65米,寬3.3米,縱深11.5米,兩側有殘存至今的城牆65米,高7.2米。這座古城門與其它城門不同的是只有陸門而沒有開設水門,對於水陸並行的古城來說,緊臨胥江的這座城門沒有水門的設計讓人不解,有一說法是為防洪水對城裡的破壞。但小編認為古城的其它幾個城門均有水門,而且護城河水路互通,如果洪水來了不可能僅封一個水門所能防禦。
胥門名字的來歷至今也存在爭議,一種說法是為紀念伍子胥,唐朝編撰的《吳地記》說這裡是伍子胥的住宅,所以取了這個名。還有說伍子胥死後眼睛被挖出來,掛在了這個城門上,所以叫胥門。另一種說法認為,胥門名與伍子胥無關,而是闔閭王走此門好遊姑蘇臺而取名,就是因為胥門正對著蘇州城外的姑胥山,所以稱為姑胥門又稱胥門。小編認為後一說法有說服力,如果說因為伍子胥死後眼睛掛城門上才得名,那麼城門肯定是在伍子胥死前就已經建成並存在了,那在之前城門一直沒有名字嗎?顯然這種說法不對,城門不可能建好後名字一直空著,直到伍子胥死後才命名。對於胥門名字的由來,了解姑蘇歷史的廣大網友們你們怎麼看?歡迎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