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車鐵皮很薄不安全」、「這關門聲太輕薄了不靠譜」······這些由老一輩流傳下來的「選車金句」大家都聽過很多;在十多年前,這些金句也許真有參考意義,但是現在都2020年了,還以這些金句來判斷一款車好不好,可就不管用了,因為市面上這些好車早就不用「鐵皮」了!
全鋁車身
如今,好車之所以會「嫌棄」鐵皮,無非是為了重量和耐用性;畢竟鐵這種材料非常沉重,用久了還可能生鏽;現在的汽車安全性關鍵在於車架設計與高強度材料的應用,車身覆蓋件早就不與碰撞安全性直接掛鈎,因此為了控制車重,高檔汽車大多會選擇輕薄的鋁合金製造車身覆蓋件。
與普通的鐵質車身相比,鋁合金車身擁有重量更輕,耐腐蝕性更強的優勢,而且通過一些高端工藝還可實現更加複雜的車身造型,讓新車看起來更加拉風。
賓利歐陸GT在製造鋁合金車身覆蓋件時使用了一種名為「超塑成形」的工藝,正是這種工藝讓賓利可以做出歐陸GT後翼子板上的銳利線條。
當然,鋁合金車身也並不是完美的,由於鋁合金車身製造難度較高,鋁合金材料本身延展性不及鋼鐵,因此那些使用鋁合金車身的車型遭遇事故後,車身覆蓋件哪怕只有少量變形都需要進行整個部件的更換,維修成本相當高。
曾有傳聞稱一熊孩子坐到一臺奧迪R8的車頭,導致前蓋凹陷,最終維修價格高達十多萬。傳聞的真假無從考究,但是考慮到R8這個蚌殼式鋁合金前蓋的尺寸以及造型複雜性,其價格肯定是十分高昂的。
塑料車身
塑料在汽車身上的應用非常廣泛,內飾中常會用到塑料部件,而作為最容易遭受碰撞、刮擦的前後保險槓也大多採用塑料材質。塑料部件不僅重量輕巧,其製造成本也相對較低,在受到碰撞後變形的塑料部件也大多可以通過加熱等方式恢復原狀。
因此,塑料常被視為「低檔材料」;而由於塑料部件的輕量化和耐用性優勢,雪佛蘭旗下的高性能跑車科爾維特多年來更堅持以塑料製作大部分車身覆蓋件。而近年在國內發展迅速的純電動小型車,也因製作成本和維修成本考慮採用了大面積的塑料車身部件。
看上去非常兇狠的美式高性能跑車科爾維特,它的外殼竟然是塑料做的。
這種價格低廉的自主品牌純電動小車,也採用了低成本的塑料車身。
售價超過30萬元的寶馬i3竟然也採用了全塑料車身,不過人家的車架使用了碳纖維複合材料製作,安全性有保證。
不過,採用塑料製作的車身覆蓋件也有相當明顯的不足;塑料非常容易受高溫、寒冷等天氣因素影響出現變形、硬化等現象,長時間使用後塑料部件甚至會遇上變色的問題。
碳纖維車身
既然不用鐵皮做車身多是為了輕量化,那麼怎能不提碳纖維?碳纖維材料可是廣受歡迎的高檔輕量化材料,經常會在性能車身上出現,但是由於價格比較昂貴,大多僅被做成裝飾件。
敢用碳纖維做車身的,多數是頂級跑車,這種以多層碳纖維編織布壓制而成的材料輕盈而堅固,擁有驚人的硬度和隔熱性能,除汽車工業之外,也常會出現在飛機身上。碳纖維材料在消費者眼中是與「高性能」直接掛鈎的,許多改裝愛好者都喜歡為自己的愛車換上碳纖維引擎蓋、碳纖維尾翼等改裝部件,裸露的碳纖維紋路能夠帶來更強的「運動感」。
國產純電動跑車前途K50雖然性能不算很優秀,但因為它採用了全碳纖維車身,因此看起來也很有「超跑範」。
而對於那些動輒數百萬甚至上千萬元的超級跑車,它們就會完全使用碳纖維打造車架和外殼,其中的一些特別款車型會使用特別的工藝,在製作碳纖維部件的樹脂保護層時混入顏色,使車輛外殼在擁有絢麗顏色的同時能看到內在的碳纖維紋路,相當拉風。
不過,雖然碳纖維材料強度驚人,但它也不是無敵的;如果遇到猛烈碰撞,碳纖維材料不會像金屬部件一樣彎折,而是會直接斷裂,後果將是需要整個部件更換,其維修成本是相當高昂的。
教授總結
現在,汽車的安全性都是由車架設計以及豐富的主被動安全配置決定的,上面說到的這些車型外殼甚至不能吸引磁鐵,但它們的安全性可不差哦!既然老一輩的金句不管用了,那麼我們也就不必糾結於車身鐵皮的厚薄,關門聲音是否厚重了,想買安全性好的車,就仔細研究一下其主被動安全配置以及第三方碰撞測試的成績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