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保育園要求這樣「切水果」,我跪了~
——小7媽
01
上個星期,有一條不是新聞的新聞,又小小火了一下。
11月19日,有一艘日本觀光船在駛向坂德港時撞上了漂流物,發出了「duang」的巨大撞擊聲音,眼看著船就在往下沉。
船上載有52名六年級小學生,5名老師和5名船員。
孩子們開始恐懼,校長一邊說著:「沒關係,沒關係」,一邊讓大家在船員的指示下穿上救生衣。
等每個人都穿好救生衣,海水已經快淹到腳邊了。
圖為救援船和呆在沉船上的老師學生
大多數孩子和老師,都在船長的指揮下跳入海中,遊到了趕來救援的漁船上。校長和大約10個孩子仍留在船上,等待救援。
等救援船隻抵達時,天色已經昏暗了,有些孩子開始驚慌失措。但他們還是努力互相交談,互相打氣並等待幫助。已經獲救的孩子們,也一直在為船上的孩子歡呼和鼓勵。
最終,這艘船上所有大小乘客全部獲救!
事件回顧完畢,很多人都為日本小朋友的勇敢鎮定、團隊精神、身體素質、運動技能等等起立鼓掌。
比如,這些日本小學生不怕水,抗凍能力強。情急之下,還敢跳進大海遊向漁船。
這會讓你想起,中國媒體經常報導的一個畫面:日本孩子大冬天的光著上身進行「狂野」冬訓。
事實上,日本孩子有可能冬裝校服發短褲,但冬天集體光膀子訓練的還是少數。
朋友孩子帥帥的冬季校服照
也許你會認為,日本孩子因為經常接受災害訓練,所以才能遇事不慌不忙,懂得如何自救。
但一個不得不忽略的事實是:
如果船上沒有事先準備好足夠的救生衣,很難說還會有這麼完美的結局;
如果船長沒有給出正確的指示,第一時間讓全體乘客來到甲板上,那很可能會發生「禁閉在船艙內」這件最可怕的事情;
如果校長或船長過早讓孩子們跳入低溫的海水中(事發時海水溫度為20°C,低於17℃就會有生命危險),那無論穿多少救生衣,都可能因體溫過低而死亡。
如果你認為日本學校的老師,都是如此訓練有素。那很遺憾地說,不是每次遇到災難,都有這樣的幸運。
45年前,也發生了一次類似的沉船世故,當時船上也是一群六年級的學生。但那一次,有25名孩子和老師失去了生命。
出事的小學校立了一座紀念碑,為了傳達生命的寶貴。每年孩子們都會在這裡鮮花。
最近的一次大事故,是2011年的日本311大地震,引發了海嘯。
距離入海口有四公裡之遠的大川小學,300年來從來沒有過海嘯襲擊。但在這次的9級大地震中,當時在校的78名學生,有74名遇難;在校的11名老師中,10名遇難。
這次悲劇,除了天災之外,很大程度上要歸因於人禍。
老師們召集孩子們集合,站好,點名,卻沒有帶他們登上學校後面的山頭——那是可以讓所有人活下來的安全地。
他們迎著海嘯來的方向,走向了一個交通環島。
儘管如此。
對311海嘯事件有過深入採訪的《泰晤士報》記者帕裡卻說:
「倘若地震發生,全世界最安全的去處是日本,最不可能遇難的地方是日本的學校。」
日本的建築標準非常嚴格,多年的技術革新已經令其抗震力世界一流。日本所有的機構、學校都有詳密的應對地震的方案,並且經常演習。
海嘯發生後,日本有九所小學被海水淹沒,但沒有一所校舍倒塌或遭遇嚴重的結構性毀壞。除大川小學,其他小學也只有一名傷亡。(摘自虎嗅《誰殺死了74名小學生?日本海嘯6年後,他將真相出版成書》)
放眼地球上任何一個國家,攤上上帝隨機翻牌的各種大小自然災害,人口密度大卻還能把傷亡率降到這麼低的。
也只有日本了吧!
可見日本人整體的防災意識和抗災水平,確實是「被迫」走在了世界前列。
02
我們一家現在就旅居日本。小7就是在日本生的,我也跟著她親歷了近兩年時間的日本幼兒教育。
在看待最近的這個沉船得救事件時,我也會情不自禁地聯繫起小7上保育園的點點滴滴。
日本保育/幼稚園,幾乎是規避了一切潛在的可能風險!
時不時來場演習已經司空見慣了。對於老母親來講,最頭疼的問題是:
花了一年時間我才琢磨清楚,到底該給小7穿啥去保育園?
春天
「請不要穿褲襪來保育園。」
「為什麼?」
「穿襪子跑容易滑倒,阿布乃一(危ない)」
夏天
「請不要穿裙子來保育園。」
「為什麼?」
「怕運動時被自己或別人踩到,阿布乃一(危ない)。」
秋天
「請穿換雙運動鞋來保育園。」
「為什麼?有運動會?」
「怕跑起來容易摔跤,阿布乃一(危ない)。」
冬天
「請不要穿戴帽子的外套來保育園。」
「為什麼?」
「有可能扯到脖子,阿布乃一(危ない)。」老師這次做了一個被勒脖子的動作,以便於我理解。
一年四季下來,小7現在只有周末或不上保育園的時候,才會穿條花裙子什麼的。
平常上幼兒園,還是女扮男裝來得省心。
前幾天有個生了男娃的好朋友問我:「哥哥穿小的衣服,小7用不用得上?」
真是了解我的人。我和小7一連說了三個:「要,要,要!」
日本保育園這麼吹毛求疵,對於我們這個皮糙肉厚的中瑞國際家庭來講。
呃,是有點忒事兒了~
不過,一看到他們不光「折騰」家長,也把自己折騰得夠嗆。我心裡馬上就平衡了,甚至還有點小感動哩~
小7保育園教室的推拉門,有一部分是鏤空的。這樣設計是為了防止孩子夾手。
我還順手拍了一張小7保育園裡張貼的食物準備要求。年齡從左至右逐漸增加,在保證進食安全的前停下,處理食物的難度要求也逐步提高。
比如這根細緻的香蕉:
最開始:香蕉皮是全切開的(注意!不是全剝去哦!孩子還是要自己剝皮);
中間過渡階段:只把香蕉皮切開了一個小口;
最後的幼兒階段:直接剁成幾截,不切開。
再比如下圖的葡萄。
最開始添加輔食階段:要去皮再對半切開;
之後的兩個階段:不用去皮,但也需要從中間對半切開。
最後,對比葡萄下面的草莓。
最開始添加輔食時,要對半切開;
之後兩個階段,直接給整個的。
你有沒有想過:
為什麼葡萄一直要求切開,但草莓卻不用呢?
7媽的體會
正因為日本保育園/幼兒園,把環境裡潛在的安全風險降到了「0」。所以他們才敢讓孩子自己管自己,「狂野」地生長。
因為細緻,才敢狂野——是我親曆日本教育的一個很深體會。
你的孩子可能不會上日本幼兒園,但日本教育的方式方法,也多少能給我們的家庭教育帶來一點啟發:
日本人和我們「隔代疼」的規避風險方式不同。
咱們老人看孩子,寧願掖著摟著,也不懂得如何去規避家裡環境存在安全隱患(貼防撞條不算!)。
這樣帶出來的孩子,既不懂得自我保護,又不會獨立自理。
要想像日本人一樣從小培養嬰幼兒的獨立精神,得首先準備一個儘可能沒有安全隱患的環境。只有做到這點,才好放手讓孩子自由探索,自理獨立啊!
不過,我到底不是日本人,小7爸也是維京海盜的後代。
在幼兒園有這麼細緻的要求,我們也能理解。畢竟,幾個老師也不顧過來一大群三兩歲的孩子。
但是在家裡,我們還是認為:安全隱患不完全等於安全風險。
只要沒有生命危險、不會破相。我們一般都是眼裡看著,嘴上提醒著,但很少上手幹預(果然是親媽親爹)。
我們家唯一貼上防撞角的地方,竟然是這個高一米八的油煙機。
因為小7爸他......
話說,前幾天我被日本老師點名要給小7換外套。
回家我就翻箱倒櫃,愣是沒找出一件不戴帽子的冬季外套!我都傻眼了。
還好這幾天溫度還行,小7都是穿著小哥哥的春秋季風衣,頂風出門的。
我本來想抽時間去隔壁優衣庫買一件。但一想到馬上就過新年和春節,反正也要給小7添新衣。就乾脆在國內下單了幾件,讓我媽把衣服和一堆書和玩具一起快遞過來。
無論衣衣是什麼風格,重點都是:不戴帽子!!!
我在日本老師面前的求生欲,真是很強了。
現在我每天都會查一下:快遞到哪了?這兩天降不降溫?
表歪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