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宋並不是回到宋,而是傳承繼承中國文化,選取宋這個『歷史片段』來講中國的文化自信。」8月19日~21日,由中共永嘉縣委、永嘉縣人民政府、天目新聞客戶端主辦的第二屆楠溪江宋文化與旅遊融合發展論壇及楠宋造夢師採風行順利落幕。
3天的論壇、實地參觀,不僅為永嘉SONG文旅概念的打造進行了更多的學術探討,也讓來自20支團隊的40多位設計師在楠溪江畔,感受到了宋文化、音樂、詩歌的魅力。
大咖解讀楠溪江的SONG文化:對傳統的傳承
在1個月前,主辦方發出了「楠宋造夢師」的徵集令,希望設計師以文化創意項目打造為目標,圍繞宋代文化場景設計、宋朝生活文化美學營造、宋文化文創產品設計為核心,設計提交宋文化場景構建、氛圍營造和文創產品——要圍繞永嘉SONG的文旅融合概念。
在19日的第二屆楠溪江宋文化與旅遊融合發展論壇暨「楠宋造夢師」研討會上,浙江永嘉縣委常委、宣傳部長葉朝陽介紹了永嘉SONG文旅融合思路和實踐。永嘉SONG文化是永嘉文旅融合的一種概括。主辦方介紹,S是以永嘉山水詩為代表的詩歌文化;O是以甌窯為代表的甌文化;N是以南戲(永嘉崑曲、永嘉亂彈)為代表的戲曲文化;G是以古村落為代表的耕讀文化。
永嘉縣委常委、宣傳部長葉朝陽
「宋代產生的文化藝術是『至簡至繁』,與現在的東西沒什麼區別。」 作為2005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地區文化遺產保護卓越獎的獲得者,南京大學建築學院副院長、博士生導師趙辰教授是國內頂級的古建築專家,他在走訪了幾座楠溪江古村落後,對屋面大加讚賞,並給於了「清揚」的評價。
在19日的論壇上,趙辰教授就提到:宋代的建築與空間形態,已經有了成熟的木構架體系,其中屋面的造型開始優美化,體現在舉折、升起、收分上,宋代建築的屋面是雙曲屋面。
南京大學建築學院副院長、博士生導師趙辰教授
在武漢大學歷史學院博導魯西奇教授看來,楠溪江大量的古村落都有著宋代建築的「遺風」,這樣的審美也是有一定的歷史原因的。
「南宋人」首先是「南人」,這是相對「北人」而言的;南宋的士大夫更多地回到地方,成為「地方精英」而不再以進入廟堂作為唯一目標。
在這樣的環境下,宋代的宗族開始發展起來,這並不是貴族血統的宗族,而是立足於地方的婚姻圈、血緣、經濟的、師徒的往來所形成的人際圈。
武漢大學歷史學院博導魯西奇教授
前不久,北京三聯書店特約編輯、中國民間文化遺產搶救工程專家委員會委員李玉祥出版了《楠溪紀事》,這是他自1984年第一次來楠溪江拍攝至今的珍貴照片做的梳理記錄。
「如果說中國最美的古村落在哪裡,我會毫不猶豫地說在楠溪江。」
在李玉祥看來,楠溪江的美,美在自然和人文,是樸素的,天然去雕琢的。「很多年前我丟了一件毛衣在村裡,好幾年後去,也不抱希望了,就問主人毛衣還在嗎?主人說,還在,拿給我時還疊得好好的。」
北京三聯書店特約編輯、中國民間文化遺產搶救工程專家委員會委員李玉祥
7月21日開始,來自全國的100支樂團在楠溪江畔參加楠溪江星巢音樂營。作為音樂營的創始人,曉峰演音文化產業集團董事長許曉峰覺得,音樂營與歷史是有關聯的。楠溪江是中國山水詩的發源地,詩和歌在中華文明中從來都沒有分過家。詩經、宋詞本身就是歌詞,音樂和永嘉和水和詩都有關係。
「在這樣的一個詩歌之鄉做音樂節完全是傳承了詩歌的創意。」
曉峰演音文化產業集團董事長許曉峰
楠宋造夢師:尋找「天真平淡」的宋代美學與現在的連接點
「我覺得宋朝最可愛的部分,就是它更注重微小的價值。雄壯是一種美,微小也是一種美,宋代畫家畫的一片葉子上的草蟲,都可以是一種美。」來自浙江大學的陳佳卉設計師團隊認為,從宋朝學到的美學,就是這種「平淡天真」的美學,是讓「美」融入生活,「今天與宋朝的連接點,恰巧是一種『生活美學』。」
20日、21日,楠宋造夢師們走訪了蒼坡、芙蓉、巖頭三座古村,在這裡尋找宋文化的印記、探尋詩歌藝術與楠溪江的結合點。
蒼坡古村
「你看這條弄堂一造,採光、通風就會好很多」,建築系老師謝榕突然停下腳步對學生說道,「一點點小東西都是古代匠人的巧思啊。」蒼坡古村以「筆、墨、紙、硯」為大格局,要在平地之上建造這樣一座空間格局豐富多樣的村落,並非易事。在謝榕眼裡,蒼坡古村是精品中的精品。
雖然古村經過了歷代的翻修,但宋代元素被傳承保護下來。
「你看屋簷這個曲線,是宋代的那種舒緩感,說明歷代工匠技法水平、美學素養很高啊!」謝榕帶著建築系的大三學生潘媛媛,打算在蒼坡古村設計一座禪修中心。潘媛媛對蒼坡古村的水系情有獨鍾,想把文化氛圍濃厚的禪修中心安在水邊。
有人鍾情於蒼坡村,有人則被芙蓉村打動。
設計師劉寶山和同伴一直走在隊伍的最後,仔細討論著一牆一瓦。「你看,芙蓉村一進來就是個合院,它的水系和公共空間是平行的」,劉寶山感嘆道,「每個村落建造初期,運用的智慧都是不一樣的。」
接近中午,太陽愈來愈烈。建築系老師張磊卻和學生們頂著烈日琢磨起芙蓉亭。
近期,張磊正著手老年課題研究,她發現許多村莊缺乏公共設施。「這次造夢活動,我想設計一些村民自己能用的東西,只有他們的生活改善了、精神風貌變好了,才能吸引年輕人回來,地緣關係才能重建,村莊也會自我發展。」
芙蓉村的芙蓉亭
張磊說她很喜歡芙蓉亭,有水系、有多種元素的建築,同時她也觀察到,芙蓉亭可供歇腳的空間不大,周邊開窗、山牆的形制和亭子也不符合。她打算山牆上設計一些室外空間和室內空間過度的「灰空間」,增加視覺性,更增加實用性。
在最後一站麗水街,不少設計師也成為它的「顏粉」。「塔是這裡的制高點,下面有群山,然後再往下是水系,整個就是中國水墨畫的構圖,非常美!」陳丹丹拿出手機,拍下各個角度的美顏。她和同伴楊嶽注意到,麗水街目前已存在一些音樂元素,但這些音樂元素和建築顯得有些割裂,同時麗水街也缺少休憩的公共空間。「如何把現有的音樂等元素融入空間,是我們想做的」。
巖頭鎮麗水街夜景
從歷史中尋找到文化自信,凝結更多的造夢勢力,在這樣的環境中,我們的夢都有可能成真。
(本文圖片均由邵一瑋 吳錫森 羅斐 拍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