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如今,人們都喜歡貼標籤,盲目跟風,「貓控」就是一個例子,不排除真正喜歡貓的人,但各種場合擼貓更像是鼓吹人生的表演。貓咪能成為人類的精神伴侶嗎?我個人認為這種可能性和中獎的機率差不多,精神伴侶不等於擼貓似的「玩戲」。人類的壽命比貓長得多。雖然目前動物醫療、衛生條件已有顯著改善,但貓的生命周期仍不能與人相媲美,此時,它們幾乎沒有時間相伴。
錯誤的自我感覺。許多人把貓當作伴侶,更多的人是因為不交朋友或不想在自己的圈子裡生活,貓不過是他們傾訴情感的對象,不一定是貓,什麼事都能做,他們自知貓能理解,這種自知貓的理解,不過是一種錯誤罷了。
貓這種動物自身有缺陷。「兒不嫌母醜,狗不嫌家窮」,但除了鄉下那種「捉老鼠」的貓,如今養的貓警覺度都不高,同樣經不住誘惑,難以擔責。人類是情感豐富的動物,需要同種等級的動物相互交流以達到自慰。以貓為伴,頗有不妥當,例如:你可以和朋友聚餐聊天,舉杯暢飲,你也可以和貓傾訴惆悵,但前者讓你得到更多的快樂。
其實每個人都需要有個精神寄託,有的是自己,有的是父母,有的是愛人,有的是朋友,有的還會有寵物…隨著年齡的增長,對生活、對周圍的人和事,感覺的也越來越多。成人的世界確實沒有簡單的兩個字,每天要面對的不管是工作、生活還是感情,似乎都有不如意和不容易的地方,越是這樣,內心越需要的是一種能夠讓自己感到溫暖、舒適和安心的東西。
比如對於小編來說,小編還記得在初中的時候,小編就住在學校,每天都很努力刻苦的讀書。那時,父母給了我很大的動力,因為我覺得他們在外面工作很辛苦,我必須好好學習,報答他們。那時身邊其實沒有特別好的同學或者朋友,所以那時的自己也有些孤僻。幸虧那時心裡一直想念著父母,這樣的想法也給了我很大的學習動力,所以那時我的初中成績還是不錯的。
小編自己也有養貓,那時候之所以要養貓,是因為我在工作上受到了很大的打擊,想到貓能給人帶來治癒的力量,於是就去養。真的養過後,發現確實是這樣,一方面照顧好貓咪轉移自己一定的注意力,另一方面,貓咪可愛乖巧的樣子,讓我特別放心。我總覺得這是一種神奇的力量,也許只有那些真正擁有或者曾經擁有過寵物的人才會有這種感覺。
而愛貓的人喜歡把貓當成家庭的一員,心中對貓的喜愛程度是無法形容的,愛貓的人把擼貓當作一種消遣和樂趣,也有人把貓看作心靈的寄託,開心的時候或者傷心的時候,把貓當作共同的一方。有些人因為工作上的緊張,回家後看見貓咪跑到自己面前,與貓咪互動一下也能緩解一下內心的壓力,這無可挑剔,因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愛好和訴求。
但貓是動物,動物有動物的基因和本能,動物對主人忠心耿耿,不能代替人的角色,更不能代替人的精神伴侶。心理伴侶可以互相傾訴自己的內心世界,包括苦樂憂傷,可以互相解釋不同的心結和所遇到的是非非,心理伴侶可以作為彼此的精神支柱,這是貓無法取代的,不管承認與否,這都是無可爭議的事實。
還有就是我們所說的夥伴,就是可以陪你走過的人,我所說的人,再世為人,你是人,不是動物,人有人道,畜有畜路,各自為營,可以陪你走過的人,絕不能陪你走過。人所說的精神伴侶,就是心靈相通,在潛默化的溝通中達到心靈境界的聯結,動物真能達到這種溝通嗎?難道這真能從眼睛裡看出你想要什麼?試著餓它幾天,看它長得怎麼樣,餵飽了又長得怎麼樣。人的心都經不起折騰、試探,動物更是如此。
因此可以愛動物,不愛也不傷人,大千世界,萬事萬物都有靈性,貓會因為你對它好,就粘上你。可是,當它因生理需要,想派生下一代時,它絕對不會找你,它一定會去找他的伴侶,那麼,矛盾,此時的你又算什麼呢?你們若對它採取控制生育的措施,是否間接地剝奪了它的權利?同理,放你一馬,你就能找到滿足生理需要的方法?假如不能,那麼你就會明白什麼是伴侶、精神伴侶、陪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