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顧無
【引觴漫談】
江南,給你的第一印象是什麼呢?
說起江南,你想到的是那裡的黑瓦白牆,小橋流水;或是操著吳儂軟語,如水一般溫柔的江南女子?
筆者第一次去江南地區,還是在高中放假,和發小一起出去玩。說實話,當時的江南並沒有給我留下很深刻的印象,畢竟年紀還小,有很多東西還不懂得應該怎樣去欣賞。
自魏晉南北朝以來,北方動亂頻仍,曾經發展落後,甚至是被視為蠻夷之地的江南逐漸的發展起來,成為中國政權中新的經濟中心、文化中心乃至於政治中心。
從此,江南水鄉的魅力,才慢慢的被北方世人所知,成為當時許多人追求和迷戀的對象。
隋煬帝下江南,想必也是因為江南有一些特性,是他無論如何割捨不下的吧。
到了唐代,文人中對江南的嚮往更盛。前有白居易的「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後有韋莊的「人人盡說江南好,遊人只合江南老」,後者雖然帶著自己的抒情,但無論如何,「春水碧於天,畫船聽雨眠」的美景還是吸引著一代又一代的人。
【臨其詩境】
今天,我們就來講白居易與江南之間的故事,「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這一名句雖然為人所熟知,但是說到對詩詞背後深入的了解,應該是很少的。
白居易年輕的時候,曾經三次到過江南,對於江南的景色可謂是戀戀不忘,記憶非常之深刻,才有了這一組詞,記憶中好像了解過《憶江南》詞共有三首,但是也一直沒有關心過後兩首,今天就一起來看看吧。
這組詞具體的創作時間不詳,還是根據劉禹錫的唱和詞推斷出來的,劉禹錫作《憶江南》詞數首,在小序中寫道
年輕時曾三次到過江南:「和樂天春詞,依《憶江南》曲拍為句。」因劉禹錫的詞作於公元837年(唐文宗開成二年)初夏,所以推斷白居易的作品也在差不多的時間完成。
【經典原文】
憶江南詞三首唐代:白居易江南好,風景舊曾諳。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能不憶江南?江南憶,最憶是杭州。山寺月中尋桂子,郡亭枕上看潮頭。何日更重遊?江南憶,其次憶吳宮。吳酒一杯春竹葉,吳娃雙舞醉芙蓉。早晚復相逢?
【條分縷析】
這三首詞,可以看第一首為總領,二三首則分別從不同的江南生活側面加以豐富和具體。這種關係我們看前三個字就可以明白,第一首為「江南好」,概括性強;二三首則為「江南憶」,說明是作者的記憶。
先看第一首,開篇說江南好,我曾經對那裡的風景特別熟悉。一個是引起讀者興趣,江南為什麼好呢?一個則是交個底兒,我去過那裡,你們相信我說的,也落實了後邊兩首的「憶」字。
後邊就開始具體描述好在哪裡,選擇了春江作為對象。不得不說這個選擇做的很好,沒有從一般印象中的江南花鳥人物起筆,而是用了大江與江花,剛柔並濟,提高了詞的格調。
太陽出來,江花映照的比火焰還要紅濃;春天到來,江水之綠勝過作染料的藍草,這樣的美景,讓我如何能不思念江南?
兩句之中,既有相同色系的相互映襯,又有不同色系之間的強烈對比,可謂精彩至極。
下面看二三首,第二首寫杭州,住在寺廟中,晚上趁著月色去尋桂子;還曾在最舒服的位置看過錢塘江大潮的洶湧,什麼時候能夠重遊,再次體驗那段美好時光?
第三首寫吳宮,寫到了酒和美人,文人最經典的兩種享受。吳酒一杯,吳娃雙舞,終有一天我們能夠重逢。
整組詞的立意連貫,各篇之間既獨立成章,又有著分割不斷的聯繫。
【顧無說】
你看,白居易也不是寫不出立意美,詞句美的詩詞,他也是一個看盡了世間繁華的人。這樣一個人,為什麼最後選擇了提倡新樂府,要從民歌中,從老百姓的生活中找靈感,找素材,選擇了用平實通俗的語言來寫詩詞文章呢?
「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
這就是白居易給出的回答,我們寫文章,是為了對時事有幫助而寫,我們寫詩歌,是因為實事而寫。這一點,也值得我們現代人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