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格蒙德曾經提出過一個著名的理論——「俄狄浦斯情結」,即「戀母情結」。這個理論被提出的時候引起軒然大波,畢竟「戀母情結」在當時不了解的人看來,這是不合理的,也是違背道德的.但是,當人們知道這個理論的來源的時候,卻又突然理解了所謂的「戀母情結」是何物,而這種改變化都得歸功於索福克勒斯的著作——《俄狄浦斯王》。
《俄狄浦斯王》被後世學者稱其是「十全十美的悲劇」、「悲劇的集大成者」,從以上這些稱號來看,足以看到《俄狄浦斯王》在世界文學史上的地位和意義。那麼,為什麼《俄狄浦斯王》能夠獲得這麼高的讚譽?它到底講述了一個什麼樣的故事呢?
《俄狄浦斯王》成書於公元前427年,這時候正是古希臘戲劇盛行的時候,而且,因為神話故事流行的緣故,大多數戲劇家都會從神話故事中擢取靈感,索福克勒斯自然也不例外。
在神話中,底比斯的國王拉伊俄斯因為年輕的時候曾經將呂底亞的國王的兒子克律西波斯搶走,呂底亞國王氣憤極了,他用自己的靈魂向神靈起誓,他將詛咒拉伊俄斯,稱拉伊俄斯的兒子將來一定會殺父娶母。
古希臘人對這些詛咒、祝福是很相信的,所以即便拉伊俄斯剛開始的時候不相信,到他的兒子出生之後也不由得他不信。於是,拉伊俄斯為了自己的性命和國家權力,他將自己的兒子丟棄在神廟中,後來被柯林斯的國王波呂波斯收養,並取名「俄狄浦斯」。
而拉伊俄斯得知這個消息之後,沒有猶豫多久,立即派人追殺俄狄浦斯,不過因為有柯林斯國王的保護,拉伊俄斯並沒有得手。
俄狄浦斯長大之後,因為一連串的意外,最終還是成為了徵伐底比斯的首領,而他最終也在父子相見不相認的情況下,殺了拉伊俄斯。並且按照傳統,娶了底比斯的王后伊俄卡斯忒,還生下了兩個女兒和兩個兒子。
在故事的最後,俄狄浦斯還是知道了事情的真相,在崩潰中自殺身亡,而她的生母也在羞愧中自殺而亡。
《俄狄浦斯王》被稱為是「裡程碑式」的悲劇著作,並不僅僅是因為每一個人物的悲劇結局,而是在於人物們對抗自身命運的過程。
從故事的一開始,命運便給所有人安排了既定的命運,拉伊俄斯被兒子殺死,伊俄卡斯忒嫁給兒子,俄狄浦斯殺父娶母,這是每個人的既定的命運,那麼他們戰勝他們各自的命運了嗎?從結果上來看,是沒有的。想要反抗命運,以為自己反抗了命運,結果卻發現一切皆是虛妄,命運的齒輪早已轉動,並已經到達了既定的方向,這才是整部悲劇的核心。
有一點需要注意的是,《俄狄浦斯王》其實還隱晦地留給了我們一種思考,如果拉伊俄斯沒有將俄狄浦斯遺棄,那麼後來的事情還會發生嗎?但是這種猜測又包含著無盡的諷刺,一心想要逃脫命運,最終卻逃不過命運的手掌心。按照命運的指引,卻有逃脫命運的可能,這種猜測難道還不夠諷刺嗎?
「命運」是一個永恆的話題,每個人都說要自己掌握自己的命運,但這真的能夠實現嗎?古往今來,對於《俄狄浦斯王》的解讀一直都有兩種聲音,一種是悲觀的想法,認為命運不可反抗,俄狄浦斯王的故事就是最好的例子。而另一種積極的聲音卻在說,命運是可以反抗的,哪怕最後失敗了,但我們之前努力過,不負初心。那麼,品讀這個故事的各位,又是怎麼想呢?
給大家推薦一套古希臘經典作品:索福克勒斯悲劇集,全5冊。其中有油畫、版畫、雕塑等精美插圖,安提戈涅、俄狄浦斯王、厄勒克特拉、特剌喀斯少女、俄狄浦斯在科羅諾斯。現在店鋪剛好有活動,限時特價,點擊上方連結即可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