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團隊全球首先發布結果!

2021-01-11 澎湃新聞
中國團隊全球首先發布結果!

2020-05-07 15:5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5月6日,中國科學家在國際頂級學術期刊《科學》(Science)上率先發表了新冠病毒疫苗的動物實驗結果。

由於新病例的迅速增加,2019年冠狀病毒病(COVID-19)很快引起了全球關注,病原體被鑑定為SARS-CoV-2。由於該病毒的新穎性,目前沒有SARS-CoV-2特異的治療方法或疫苗。因此,迫切需要快速開發針對SARS-CoV-2的有效疫苗。

6日,Science雜誌官方網站發布了由中國醫學科學院醫學實驗動物研究所秦川團隊領銜,聯合浙江省疾控中心張嚴峻團隊、科興控股生物技術有限公司、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王祥喜團隊、中國食品藥品檢定研究院、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傳染病預防控制所等多家單位合作完成的研究文章Rapid development of aninactivated vaccine for SARS-CoV-2(《SARS-CoV-2病毒滅活疫苗的快速開發》)。這是首個公開報導的新冠疫苗動物實驗研究結果。此前的4月19日,該論文的預覽版在生物科學預印本論文平臺bioRxiv發布。

此外,論文稱,目前有多種SARS-CoV-2疫苗正在開發,如DNA、RNA疫苗、含病毒表位的重組亞單位疫苗、腺病毒載體疫苗和純化滅活病毒疫苗。

研究者從11名感染了新冠病毒的住院患者(包括5名重症監護患者)的支氣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分離出多個新冠病毒毒株,其中5株來自中國,3株來自義大利,1例來自瑞士,1例來自英國,1例來自西班牙。這11個毒株廣泛散在分布於基於所有可用序列構建的系統發育樹上,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正在流行的病毒種群。

在此基礎上,研究者選擇CN2株用於疫苗製備,開發了一種純化的滅活新冠病毒候選疫苗(以下簡稱「候選疫苗」或「該疫苗」),並進行了中試生產。該疫苗在小鼠、大鼠和非人靈長類動物中均可誘導新冠病毒特異性中和抗體產生。這些抗體能有效地中和所選的其他10株(CN1、CN3-CN5和OS1-OS6)具有代表性的新冠病毒毒株,表明它們對世界範圍內廣泛流行的新冠病毒毒株都可能有潛在的中和能力。

為評價疫苗的免疫原性,研究者在第0天和第7天分別給小鼠接種不同劑量的候選疫苗後,未觀察到炎症或其他不良反應,新冠病毒的S蛋白和RBD特異性的IgG在免疫後小鼠的血清中迅速產生,並於第6周達到滴度峰值。RBD特異的IgG在S蛋白誘導產生的抗體中佔一半,提示RBD是主要的免疫原,這也與恢復期患者的血清學特徵非常相似。與恢復期患者血清相比,該疫苗誘導出了更高滴度的S蛋白特異性抗體。

接下來,研究者使用微量中和試驗(MN50)測定新冠病毒特異性中和抗體在一段時間內的水平。結果顯示,高劑量免疫的中和抗體在初免後第1周出現,在第2周加強免疫後顯著增加,在第7周達到峰值,而對照組則未檢測到新冠病毒特異性抗體反應。研究者在大鼠中以及對不同毒株的實驗中也得到了相似的結果。

隨後研究者在疫苗免疫後的恆河猴中進行了攻毒實驗以評價疫苗免疫原性和保護效果。研究者在第0、7和14天給恆河猴接種不同劑量(3微克和6微克)的疫苗,結果顯示,S蛋白特異性的IgG和中和抗體均在第2周被誘導出來,並在第3周繼續增加,抗體滴度與恢復期的新冠患者的血清中的抗體滴度相似。

之後,研究者在第22天進行攻毒。結果顯示,與對照組相比,疫苗免疫後的恆河猴肺部組織病理變化顯著減小,病毒載量也顯著下降。高劑量組的4隻恆河猴感染後的第7天,咽喉、肛門和肺部都未檢測到病毒,也沒有觀察到抗體依賴的增強(antibody-dependent enhancement,ADE)現象。中劑量組感染後第7天咽部、肛門和肺部標本中能部分檢測到病毒,但與對照組相比病毒載量降低了約95%。結果表明,接種6微克劑量候選疫苗後可以對新冠病毒攻毒提供完全的保護,3微克劑量的疫苗有部分保護作用。

研究者又通過觀測臨床指標和生化指數來驗證該疫苗的安全性。他們發現,所有接種疫苗的恆河猴均未發現發燒和體重減輕現象,且食慾和精神狀態都保持正常。在血液和生化分析方面,接種了疫苗的恆河猴的淋巴細胞亞群比例(CD3+、CD4+ 和CD8+)以及關鍵細胞因子(TNF-α、IFN-γ、IL-2、IL-4、IL-5和IL-6)與對照組相比均沒有顯著變化。此外,第29天對接種疫苗恆河猴的肺、心、脾、肝、腎和腦在內的各種器官組織的病理學評估表明,該疫苗也沒有引起顯著的病理學特徵,以上結果表明候選疫苗在恆河猴中具有安全性。

基於上述研究結果,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已於2020年4月13日批准科興控股生物技術有限公司旗下北京科興中維生物技術有限公司(「科興中維」)研製的新型冠狀病毒滅活疫苗克爾來福進入臨床研究,Ⅰ/Ⅱ期臨床研究於4月16日在江蘇省徐州市睢寧縣正式啟動。

中國醫學科學院醫學實驗動物研究所所長秦川教授,浙江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微生物所所長張嚴峻研究員,科興控股生物技術有限公司董事長、總裁兼CEO及科興新冠滅活疫苗項目總負責人尹衛東,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王祥喜研究員,中國食品藥品檢定研究院李長貴研究員和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傳染病預防控制所盧金星研究員為本研究的通訊作者。科興新冠滅活疫苗項目研發負責人、科興中維總經理高強,中國醫學科學院的鮑琳琳博士,浙江省疾控中心的茅海燕博士, 科興中維病毒性疫苗總監王琳,中國食品藥品檢定研究院的徐康維博士和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的楊閩楠博士為該論文的共同第一作者。

來源:澎湃新聞

了解《環球時報》的三觀

原標題:《中國團隊全球首先發布結果!》

閱讀原文

關鍵詞 >> 媒體號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相關推薦

評論()

相關焦點

  • 中國團隊發布全球首個新冠疫苗動物實驗研究結果
    研究者從11名中國、義大利、瑞士、英國、西班牙等新冠肺炎確診患者的支氣管肺泡灌洗液中分離出了新冠病毒毒株,包含新冠病毒毒株的11個樣本廣泛分布在所有可用基因序列構成的系統發育樹上。此後通過深度過濾等手段,研究團隊得到了用於實驗的高純度的PiCoVacc製劑。Science)上率先發表了新冠病毒疫苗的動物實驗結果。由於新病例的迅速增加,2019年冠狀病毒病(COVID-19)很快引起了全球關注,病原體被鑑定為SARS-CoV-2。由於該病毒的新穎性,目前沒有SARS-CoV-2特異的治療方法或疫苗。因此,迫切需要快速開發針對SARS-CoV-2的有效疫苗。
  • 中國團隊在《科學》雜誌發布全球首個新冠疫苗動物實驗研究結果
    (健康時報記者 王永文編譯)5月9日,健康時報記者從科興生物獲悉,中國科研團隊已發布全球首個新冠疫苗動物實驗研究結果,證實在動物實驗中安全有效。此信息也已發布在權威雜誌《科學》(Science)雜誌上。
  • 中國科大團隊獲得DeepFake檢測挑戰賽全球第二名
    6月13日,由臉書(Facebook)牽頭,微軟(Microsoft)、亞馬遜(Amazon)和麻省理工(MIT)等知名企業與高校聯合舉辦的DeepFake Detection Challenge(DFDC)人臉視頻深度偽造檢測挑戰賽公布了最終結果,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網絡空間安全學院的俞能海教授、張衛明教授科研團隊從2265支參賽隊伍中層層突圍
  • 世界銀行發布全球2017年輪ICP結果 中國統計學會:我國仍是世界最大...
    5月19日,世界銀行發布了《購買力平價與世界經濟規模——2017年輪國際比較項目(ICP)結果》報告。根據176個國家和地區提交的數據資料測算,2017年,按購買力平價(PPP)法計算,176個經濟體的GDP總規模為119.5萬億美元,其中我國2017年GDP為19.6萬億美元,比美國略高0.5%,居世界(176個經濟體)第1位,佔世界經濟總量的16.4%。
  • 亞馬遜:全球開店業務將加碼中國當地團隊,開放更多海外站點
    根據海關的數據,中國今年上半年的出口跨境電商實現了28.6%的增長,並且有很多賣家跟我們反映,在疫情之下,他們實現了多位數的增長。」12月14日,在亞馬遜全球開店跨境峰會上亞馬遜全球副總裁、「亞馬遜全球開店」亞太區負責人Cindy Tai(戴竫斐)做出了上述表示,其認為未來三年,中國出口跨境電商還將保持高速增長的發展趨勢。
  • 中國人將接受全球首例換頭手術 由中國團隊操刀
    卡納韋羅表示,全球第一個接受「換頭手術」的患者將是一名中國人,而這首例手術將由中國醫療團隊操刀,預計在2017年底在中國境內進行。  醫療團隊六月亮相  卡納韋羅表示,全球第一個接受換頭手術的患者不是此前備受關注的俄羅斯男子瓦列裡?
  • 中科院院士樊嘉發布臨床結果 為肝癌治療帶來新思路
    中科院院士樊嘉發布臨床結果 為肝癌治療帶來新思路 2020-09-28 21:19:53    中國科學院院士、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院長樊嘉9月28日在上海發布的一項臨床研究結果,被認為是為有「癌症之王」之稱的肝癌治療帶來新的思路。
  • 「全球會議目的地競爭力指數」首次發布 成都位居中國內地第三
    由國際大會及會議協會(ICCA)、《會議》雜誌主辦,ICCA國際會議研究及培訓中心(CIMERT)承辦的2020國際會議業CEO峰會暨全球會議目的地競爭力指數發布活動(以下簡稱「峰會」)11日在中國西部國際博覽城舉行。
  • VUCA時代賦能團隊創建指南——《賦能團隊》新書正式對外發布
    4月19日晚,在變局下的賦能之道暨《賦能團隊》線上新書發布會中,VUCA時代賦能團隊創建指南——由華東理工大學教授,創課群落創始人高松創作,東方出版社出版的《賦能團隊》新書在中企視訊平臺通過在線直播正式對外發布。《賦能團隊》共包括賦能組織、賦能團隊、創造賦能團隊等6個章節。
  • 亞馬遜宣布成立全球打假團隊
    PingWest品玩6月24日訊,亞馬遜今天宣布,成立全球打假團隊。這個部門將會專門負責打擊違反法律法規和亞馬遜商城規則、銷售假冒商品的售假者。亞馬遜招聘了許多前美國聯邦檢察官、資深調查人員和數據分析師來組成這個團隊。首要目標是阻止假冒商品在亞馬遜商城中上架。打假團隊將調查售假者試圖規避亞馬遜流程和系統監測、以及違反亞馬遜商城規則上架假冒商品的案件。
  • 中國為全球地表描「肖像」,自然資源部發布2020版30米全球地表覆蓋...
    【環球時報記者 谷業凱】9月15日,在聯合國成立75周年之際,中國自然資源部發布了2020版30米全球地表覆蓋數據並向聯合國捐贈。那麼,全球地表「肖像」是如何描繪出來的?2020版30米全球地表覆蓋數據有哪些新看點?
  • 重慶高校研究團隊出版全球首本蜘蛛類大型圖鑑
    重慶高校研究團隊出版全球首本蜘蛛類大型圖鑑 2017-10-25 15:57:16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葉攀
  • 中國團隊挖掘出2種可人工飼養本土熊蜂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北京3月9日電(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邱晨輝)記者今天從中國農業科學院獲悉,該院蜜蜂研究所蜂種質資源與育種團隊近日再次挖掘出2種可以人工飼養的熊蜂,探明了我國南方蜂種弗裡熊蜂和短頭熊蜂的生物學特性。這一研究已於近日在學術期刊《昆蟲》在線發表。
  • 亞馬遜全球開店中國發布2021年四大戰略,跨境電商賽道硝煙再起
    後疫情時代,跨境電商玩家們相繼出招,似乎都瞄準了賦能中國商家進行出海業務布局這一方向,一時間跨境電商賽道硝煙再起。12月14日,亞馬遜全球開店中國發布了2021年四大戰略重點,包括:繼續支持企業向線上業務模式轉型;支持賣家拓展全球機遇,發展多站點業務、降低風險;支持賣家打造受全球消費者及企業與機構買家信賴的國際品牌;支持賣家持續優化選品策略。
  • 《城市大腦全球標準研究報告》在京發布
    12月23日,城市大腦全球標準研究組、中國科學院虛擬經濟與數據科學研究中心等單位聯合發布了《城市大腦全球標準研究報告》(以下簡稱《報告》)。《報告》詳細闡述了城市大腦的起源、發展、現狀和趨勢,並發布了相關理論基礎和構建城市大腦全球標準的九個研究方向等一系列重要研究成果。與會專家表示,《報告》的發布將促進全球城市建設和智能產業的深入發展,有望使中國在這個領域處於領先位置。
  • 《全球環境展望-6》中文版發布,聚焦地球健康和人類健康
    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從發布會上獲悉,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的第六期《全球環境展望》報告(GEO-6)是2012年以來最全面的全球環境報告。GEO-6由來自全球70多個國家的250位專家共同完成,這次評估以先前GEO報告的研究結果為基礎,歷時五年,概述了當前的環境狀況,預測了未來環境的發展趨勢,並對政策的有效性進行了分析。
  • 學術頭條:全球首個新冠疫苗動物實驗結果,發現距地球最近的黑洞...
    研究顯示新冠病毒去年年底可能已全球傳播倫敦大學學者領銜的團隊分析了來自全球新冠病毒感染者的超過7500個病毒基因組數據。中國團隊發布全球首個新冠疫苗動物實驗研究結果6日,《科學》官方網站發布了中國科學團隊完成的首個新冠疫苗動物實驗研究結果。研究者從11名新冠肺炎確診患者的支氣管肺泡灌洗液中分離出了新冠病毒毒株。研究人員選擇了其中一個毒株,開發出了純化滅活的SARS-CoV-2病毒疫苗PiCoVacc。
  • 全球新品「收割機」發力!樂高在滬發布首個中國英雄IP
    全球新品「收割機」發力!   作為上海五五購物節的重磅活動之一,5月15日晚,樂高在上海西岸美術館首發全球中國元素新品——悟空小俠系列作品。
  • 中國社會組織參與全球抗疫十大行動案例發布
    2020年4月3日,深圳國際公益學院發布「中國社會組織參與全球抗疫十大行動案例」。自新冠疫情爆發,國際公益學院案例中心持續密切關注慈善力量在全球抗疫中的行動和進展,盤點當前中國社會組織參與全球抗疫行動案例及其對行業的影響,旨在分享夥伴經驗,推動中國社會組織在「走出去」更加專業化,從學術角度,為全球抗疫盡一己之力。
  • 「中國天眼」將對全球科學界開放!中國天眼將成為「世界巨眼」
    「中國天眼」4月1日正式對全球科學界開放 被譽為「中國天眼」的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AST)將於2021年4月1日正式對全球科學界開放,徵集來自全球科學家的觀測申請。「中國天眼」將成為「世界巨眼」,體現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