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話梅的媽媽(文章原創,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有句俗話說「女兒要富養,男孩要窮養」,為了這句話,很多家庭都開始響應號召,在很多方面都開始「剋扣」,
比如有的孩子一個月,父母都會買幾套衣服,買一些玩具之類的,可是,如果要「窮養」的話,一個月買的衣服變成了一個季度的衣服,玩具都是以前的,玩壞了才算,
甚至,有的家長也會縮減孩子的零花錢,還會在孩子面前「哭窮」,這是很多家長都會出現的一個問題,而且話術也如出一轍,
「咱家沒錢了,不買了」,
「爸爸沒有錢,買不起這個啊」,
「媽媽沒有錢,咱家沒有這個能力」,
「你省著點花錢,我和你爸掙點錢不容易」等等,
相信這些話,大家一定經常聽到父母說,父母是希望我們能夠變得「勤儉」,懂得掙錢的不容易,讓我們更有動力的去孝順父母,
所以才會在孩子面前「哭窮」,也許有的家庭經濟條件確實比較差,但是,也有經濟條件並不是很差的,但是,還是會像孩子「哭窮」,這樣對孩子的影響是非常大的!
「哭窮」這種行為會給孩子帶來什麼?家裡再不濟,也別和孩子哭窮
1、孩子會變得自卑
舉個例子來說,男孩子大部分都很喜歡汽車之類的玩具,這是他們的天性,就像小女孩天生就喜歡玩洋娃娃之類的玩具一樣,
如果男孩子上了小朋友的家裡面,看到朋友的家裡有很多玩具,自己也非常想玩,但是,他們第一時間想到的是,如果東西壞了的話,爸爸媽媽沒有錢賠給小朋友,
如果父母總是在孩子面前「哭窮」,孩子就真的會以為家裡面真的很窮,也會一點點變得自卑,不是因為家裡面窮才自卑,而且因為父母給他們灌輸的理念就是他們不配擁有,而這種自卑的情緒會一直跟隨著孩子。
2、孩子會變得有負罪感
之前看到這樣一個故事,一個家境殷實的家庭,為了鍛鍊兒子,一家人都搬到了向下去住,從小到大,富人父母給孩子灌輸的思想,就是父母掙錢不容易,孩子得體諒父母,
所以,男孩從小到大都很勤儉,衣服都是縫縫補補的穿了又穿,一直到上大學的時候,這種觀念還是沒有改變過來,
大學畢業之後,父母告訴了孩子家裡面的實際情況,可就是知道家裡面很有錢,可男孩的穿著依舊是非常的樸實,出去工作後,花了上千塊買了一套西服, 雖然穿上很帥氣,但是,男孩卻覺得這件衣服自己不配穿,覺得父母負罪感很嚴重,
因為在他的觀念裡,父母辛辛苦苦一輩子,穿的用的都是很劣質的,如果自己用的東西這麼好,而父母用不到的話,他並不會感到輕鬆,反而負罪感非常嚴重。
3、孩子的三觀會被影響
「從儉入奢易,從奢入儉難」,當孩子一直局限在「貧窮」這個界限之中的話,他接觸的東西,所處的環境,看到的東西都是比較貧窮的,
比如孩子想買一瓶飲料,但是飲料要5塊錢,而礦泉水只要1塊錢,他會下意識的轉換,覺得買飲料的錢夠買5瓶礦泉水,所以就會捨不得買飲料,忘記了自己的初心,
不止是飲料,很多東西孩子都會下意識的用便宜的東西去替換,而這種消費觀就很容易和別人產生矛盾,不僅看不慣別人的消費,而別人也無法理解你的消費觀念,矛盾也就會越來越多,對以後的人際交往沒有太大的好處。
話梅媽媽寄語:
都說「兒不嫌母醜,狗不嫌家貧」,孩子出生之後就像是白紙一樣,家長描繪出什麼樣子,孩子就會變成什麼樣子,所以,不論家裡有錢還是沒錢,都不要在孩子面前「哭窮」,可以激勵孩子發奮讀書,努力掙錢,可不能一直給孩子灌輸這種想法,而且,窮養兒子也要有方法,精神上不能窮養!
看完這篇文章,大家覺得父母在孩子面前「哭窮」,對孩子的影響大嗎?你覺得對孩子,窮養真的是最好的方式嗎?歡迎留言討論!
-----------------------
我是@話梅的媽媽,在育兒帶娃的過程中,每個寶媽都會遇到一些難以解決的問題,而你的難題正是我所存在的意義,因此當遇到無法解決的事情時就可以來諮詢我。
如果您覺得這篇文章有幫助到您,希望您將本文轉給更多的寶媽,讓育兒不再成為難題!
#父母必修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