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張小蜂 物種日曆
不知道你第一次見到鸚鵡螺是在什麼地方,我覺得好多人可能是在貝殼收藏店或者工藝品店吧?我第一次見到鸚鵡螺,是在大連的一個水族館,是一隻活生生的鸚鵡螺:它有一個大大的捲曲型「螺」殼,身體兩側各有一隻目光呆滯毫無靈氣的眼睛,嘴巴上長滿細長的觸鬚。我覺得用「口出蓮花」來形容再合適不過了。
水族館的活鸚鵡螺。圖片:張小蜂
宋代劉敬叔在他編撰的《異苑》中寫道:「鸚鵡螺形似鳥,故以為名」,看來我們的先人早就琢磨過鸚鵡螺這種奇怪的動物,當它的螺口朝下時,與鸚鵡向下彎曲的嘴巴著實有幾分相似。
許多物種的中文俗名都是其他物種名字組合起來的,看起來,把這種長得像鸚鵡嘴巴的「螺」起名為鸚鵡螺,並沒有違和感。但鸚鵡螺真正的身份雖與螺有關係,但又偏偏不是螺。
古老的觸手系
在龐大的軟體動物家族中,最常出現在我們餐桌上的包括腹足綱(香螺、花螺、田螺等)、雙殼綱(扇貝、花蛤、牡蠣等)以及頭足綱(章魚、魷魚、烏賊等),因此聽到鸚鵡螺三個字的時候,相信很多人會"理所當然"地將它歸到螺類(也就是腹足綱)中。其實不然,鸚鵡螺真正的親戚,是那些身體外表完全沒殼的章魚、魷魚和烏賊。也就是說,鸚鵡螺是頭足綱的軟體動物。
帛琉鸚鵡螺。圖片:Wikipedia
現生的鸚鵡螺共分為2屬5種,包括異鸚鵡螺屬的異鸚鵡螺(Allonautilus scrobiculatus),以及鸚鵡螺屬的4種:大臍鸚鵡螺(Nautilus macromphalus)、珍珠鸚鵡螺(N. pompilius)、白斑鸚鵡螺(N. stenomphalus)和今天日曆的主角帛琉鸚鵡螺(N. belauensis)。與成千上萬種的螺、蛤蜊相比,鸚鵡螺家族實在是少得可憐,哪怕是把章魚、魷魚和烏賊都加在一起,整個頭足綱家族現生也不超過800種。即便如此,頭足綱也在我們這顆藍色星球上生存了超過5億年。
自大約晚寒武紀時,頭足類便在地球上出現了。在早期的古生代,鸚鵡螺類幾乎霸佔整個頭足類,腦補一下當時的大海中全是這樣呆頭呆腦的動物,真是蠢萌蠢萌的。不過,或許是它們對於環境的變化過為敏感,又或是這種蠢萌的樣子讓捕食者過於容易得逞,到了新生代階段時,頭足綱家族轉為章魚、烏賊等十腕目、八腕目更為繁盛,而曾經遍及海洋的鸚鵡螺類現在只局限於西南太平洋一小塊區域。
已滅絕的巨型鸚鵡螺科,內角石(Endoceras spp.)的殼,根據最近的估算,長度可達5.7米。圖片:Ghedoghedo / Wikipedia
帛琉鸚鵡螺目前被記載只分布於帛琉群島及西卡羅琳群島,而廣布種珍珠鸚鵡螺在當地反而沒有分布,可能是其生態位完全被帛琉鸚鵡螺所替代。
一舉一動呆氣十足
鸚鵡螺不同於其它頭足類親戚的最大特點,就是它有一個捲曲的、形似鸚鵡嘴巴的外殼。從外表看,這個外殼與普通的螺殼並沒有太大區別,但與螺殼內中空的結構不同,如果將鸚鵡螺的外殼側面剖開會發現,它的殼內部由隔膜分成了數個腔室,每個腔室間又由小孔相連同,多個小孔加在一起,被稱為室管,氣體和水流可以通過室管與外界流通。鸚鵡螺也可以通過控制腔室內氣體的比例,來控制自己在水中上下浮動,看上去搖搖晃晃,相當呆萌。
鸚鵡螺的外殼剖面,可以看到一點一點突出的室管。圖片:Jitze Couperus / Flickr
鸚鵡螺結構示意圖。繪圖:橡樹先生
雖然鸚鵡螺分布於熱帶珊瑚礁海域,但它們對於過高的水溫並沒有太高的忍受能力,其對於水溫承受的上限是25℃左右。因此,白天鸚鵡螺通常下潛至深水區,夜晚上浮上淺水區覓食,這種上下垂直區間的規律運動,稱為垂直洄遊。
2019年,國外學者通過誘餌遠程水下視頻系統(Baited remote underwater video systems)在水下250~300米的深處拍到了帛琉鸚鵡螺的捕食行為。此前,許多調查顯示鸚鵡螺對抓捕活的獵物沒有什麼積極性,哪怕它們就在自己腕的捕捉範圍內。而這一次的研究中,研究人員觀察到一隻帛琉鸚鵡螺對一隻查氏蟹(Chaceon sp.)表現出了積極的捕捉行為。首先這隻鸚鵡螺移動到螃蟹的後面,然後用腕將螃蟹抓住,並試圖通過噴水行為將螃蟹帶走,但當螃蟹用自己的鉗子去回擊鸚鵡螺時,這隻鸚鵡螺就放棄了捕捉。
帛琉鸚鵡螺企圖捕捉一隻查氏蟹。Barord et al./ BioRxiv (2019)
不過,因為鸚鵡螺喜歡將卵產在堅硬的物體表面,也有人懷疑會不會是鸚鵡螺試圖在螃蟹的身上產卵呢?但也不能排除這種行為是鸚鵡螺試圖驅趕螃蟹,畢竟它們都是被學者放置的雞肉誘餌吸引而來。這種動物在捕食的時候,也是一股呆氣。
蒙特雷灣水族館在給剛孵化的鸚鵡螺幼體餵食。Monterey Bay Aquarium / youtube
慢吞吞的珍稀動物
鸚鵡螺通過口周圍的腕來捕食,雌性鸚鵡螺的腕可以多達94隻,雄性則為60餘只,相比章魚和魷魚,或者鸚鵡螺的"魷魚須"會更多更好吃吧?吃貨不要以為福利時間到了。雖然在熱帶部分地區(如印尼、菲律賓及新喀裡多尼亞)有針對鸚鵡螺的商業捕撈,但鸚鵡螺科所有物種均被列入CITES附錄二,國際間的貿易受到限制。另外在我國,所有鸚鵡螺被列為國家一級保護動物,無論是捕撈、飼養、食用或者交易螺殼,都會觸犯到法律。對於鸚鵡螺,我們還是看看就好。除了有意的捕撈,大型漁船的商業捕撈活動,有時也會兼捕到鸚鵡螺。
蒙特雷灣水族館孵化的幼體鸚鵡螺。圖片:Monterey Bay Aquarium / youtube
對鸚鵡螺這類動物如此嚴格的法律保護是有原因的。我們平時吃的章魚、魷魚等,通常是壽命普遍在1~2年之間的短命鬼,但鸚鵡螺的發育緩慢,繁殖也慢,種群受到破壞就很難恢復。鸚鵡螺壽命最長可達20年,卵孵化到性成熟大約需要3978天——十年還有餘。
章魚、烏賊在產卵後不吃不喝,卵孵化後母親就死去,但鸚鵡螺是頭足類中唯一採用多輪產卵策略的類群。雌性鸚鵡螺在產卵期照常覓食,在每一輪產卵過後,它的性腺會重新發育,並隨後啟動新一輪的產卵活動。鸚鵡螺的卵在水溫21~24℃時,需要經過約14個月的時間才能孵化。帛琉鸚鵡螺剛剛孵化的幼體只有5.9克重,而性成熟時通常達到1000克以上。
幼體鸚鵡螺只有一兩釐米長。圖片:Monterey Bay Aquarium / youtube
不可否認的是,我們至今對於這種長相奇特的頭足類動物的生物學習性,還有很多認識上的空白。我們需要加大執法力度,並讓人們逐漸放棄食用或者收藏鸚鵡螺殼的習慣,減少這些古老動物因為人類需求而死於非命的機率。
原標題:《擁有94條觸手,它才是觸手系的老祖宗》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