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野家是如何從破產重組到年營收1857億日元的?

2021-01-07 聯商網linkshop

11年時間,吉野家從3家門店發展到300家店,為何1980年會在一夜之間宣布破產?究竟中間遇到了哪些波折?他們忽略了什麼最重要的部分?又是如何化解危機重新起航?

吉野家從破產到重組、幾次面臨危機卻最終崛起的經驗,也許可以給我們很大的啟發。

2016年11月5日,首屆亞洲餐飲企業家高峰論壇在中國大飯店召開,現場匯集了40位餐飲企業家,800位餐飲同仁共同碰撞和探討餐飲行業的未來發展。

在本次論壇上,吉野家創始人之一、擁有45年經驗的上垣清澄先生和我們分享了關於「日本小餐飲大連鎖的成功經驗與失敗教訓」,並重點分析了吉野家幾起幾落的歷程。

1、大敗局:忽略顧客需求,吉野家在1980年宣布破產

吉野家,無疑是從日本走出來的餐飲巨頭,截至2016年第三季度中旬,企業市值已達926億日元,員工將近6萬人,集團銷售1857億日元,年營收達到70億人民幣。其門店遍及北京、上海、香港、新加坡、美國加州及馬來西亞等世界各地,已在全球擁有超過1700間分店。

可是很多人不知道,吉野家曾經因為高速擴張在1980年破產,並多次面臨危機!

1970,上垣清澄進入吉野家,與當時吉野家的創始人松田開始合作。當時吉野家在日本只有三家門店,45年一線的實踐當中,他經歷了吉野家的風風雨雨。談起關於連鎖經營,他不禁感慨道:「做餐飲企業經營,即使方向沒有錯,但如果不順應這個時代,就會被社會淘汰。」

究竟是什麼原因讓上垣清澄有了這樣的感慨?又是什麼原因讓吉野家從3家門店開到300家門店的時候,一夜之間宣布破產?

第1次危機:遺忘了顧客需求

▍01、為追求規模效益,聚焦單品

最早的吉野家是一個大眾食堂,裡面產品很多,然而在上垣清澄進入企業的那一年門店只有一款牛肉蓋飯,這個爆款產品是怎麼來的呢?

第二代傳承人接手吉野家時,公司雖然產品眾多但銷量卻不好,他覺得既然這麼多產品都做不好,不如至少把這裡的一款產品做好,做成連鎖。因此通過末位淘汰,不斷優化,最終由客戶選擇剩下了一款牛肉蓋飯。

△ 吉野家招牌牛肉蓋飯

當時的傳承人算了這樣一筆帳,如果一家門店有10%的利潤,作為餐廳已經很不錯,但如果做一個餐飲企業是無法生存的。如果想追求規模經濟效益,難道只有不斷的增加門店數量?要如何追求最大的規模經濟效益呢?

他得出結論,產品少、食材聚焦,才能追求到規模經濟效益,因為只有食材越聚焦,浪費才能越少,採購量越大,費用才能更低。而做到這些,唯一的路徑就是將菜單聚焦,甚至聚焦成單品。

從企業利益角度來講,做單品非常簡單,容易操作,沒有技術門檻,用人少,企業也能因此發揮出規模經濟效益,降低管理門檻,所以企業願意聚焦單品、食材。但是他們忘記了,顧客需求永遠是希望能有豐富的選擇性。當企業的利益點和顧客的利益點產生對立時,要如何找到這中間的平衡點呢?

▍02、食材質量降低,美譽度跟著降低

單品聚焦有一個問題,一旦這個單一食材出現問題,對企業的打擊是致命的。

1970年時使用的牛肉是日本國內本土產的七瘦三肥,七瘦三肥的肉產量非常少,內外部專家反覆研究,如果使用現在的這種量產較小的食材無法做成連鎖,而且門店開得越多成本會越大。他們開始把視角放到世界上,進行全球採購。

他們發現美國的牛肉又好又便宜,唯獨牛肉味道和日本相比稍差一些,且肥肉較多一些,如果說日本牛肉能夠做到10分,美國牛肉可以做到8分,雖然相差2分卻也並不難吃,因此為了開連鎖,吉野家採用了美國牛肉。

當時那個年代兩國之間有貿易協議的,日本只可以從美國自由進口三種牛肉:一個是醃製肉,一個是風乾牛肉,一個是內臟肉。

吉野家開始研究,內臟肉打成餡料適合做漢堡,但是不適合做牛肉蓋飯。醃製肉,一旦進口到日本,鹽輕易去不掉,太鹹了無法使用。最後他們選用風乾牛肉,在鮮牛肉當中抽取5%的水後,作為加工食品,可以自由進口到日本,之後再還原水。

但還原以後,五花肉中30%到40%的肥肉原來是出香味的,經過風乾再用水還原,原本的香味卻還原不了,反而不僅顏色會變黃,還會有異味。企業一門心思為了追求最大的規模化經營,毅然決然和美國籤訂了一年合同,進口風乾牛肉。

但肉質加水還原後的口味達不到要求怎麼辦?最終企業決定在日本牛肉的基礎上混入5%的美國牛肉,用這兩種牛肉做牛肉蓋飯。但即使只混用了5%,異味也仍然存在。顧客品嘗時發現不是特別好吃了,銷量開始下降。

但此時,因為跟美國籤的一年購貨合同,每個月源源不斷的風乾牛肉在倉儲中心存放不下,需要強制門店進行銷售。所以門店的做法,就從原先規定的95%日本牛肉和5%美國風乾牛肉的標準,變成了不斷增加進口牛肉的混合比例,造成牛肉飯越來越難吃。

吉野家的單品模式使用的第二大類食材是大米,大米越洗越好吃,吉野家門店很少的時候,每個門店員工都是自己親自洗米。在門店數量不斷增加過程中,員工親自洗米造成了人力和成本的極大浪費。他們開始考慮,是否能把在門店洗米的過程省略掉,從而節省成本?

如今無洗米技術已經很發達了,但是在當時無洗米技術不是很發達,經過碰撞式處理過的無洗米味道要降低很多。包括當時的第三樣食材醬汁,品質波動也很大,為了保證均勻品質,他們把所有門店調的汁全部挪到中央廚房統一調汁配送。

在中央廚房加工汁每天給門店進行配送,當時管理層認為,每天從中央廚房向門店配送大量的水,因為煮牛肉飯的汁99%都是水,就是加了一點條條,所以從中央廚房每天向門店配送水的成本非常大。

然而為了節省煮牛肉飯汁的配送成本,企業就決定在中央廚房做好的汁濃縮以後配送到門店,即使濃縮以后里面的主要成分還是水,還是每天從中央廚房向門店配送水,配送成本依然較高,有沒有更好的配送方式解決物流成本?

在這個過程中他們聽說美國一家公司擁有將紅酒粉末化的技術,吉野家派人到美國考察這種技術,如果紅酒都能粉末化,那他們的汁也可以粉末化,可以延長保質期,同時降低物流配送成本。

從企業競爭角度來講,降低成本,追求高效率化、追求規模經濟,當時的吉野家整體方向都是對的,但是在正確的方向基礎之上,與當時的時代背景並不匹配,包括加工技術的不匹配,做了十年、十五年以後要做的事情,結果可想而知。

第2次危機:單品最大弊端顯現

▍01、第二產品非常重要

在2002年時,吉野家又遇到了它的第二次重大的危機,美國狂牛症出現了。

因為無法從美國進口五花肉的食材,導致吉野家的經營困難。人們發現,做單品最大的好處是規模效應,易於管理,但是做單品模式最大的弊端就是食材風險。2002年吉野家因為無法進口食材,且沒有開發第二產品,造成主力產品無法銷售,沒有可用的替代品,經營陷入困境。

當一個企業有盈利能力時,一定要做第二產品、第三產品的開發,雞蛋不要放在一個籃子裡。為何吉野家當時沒有開發第二種產品呢?研發團隊研發出的多種產品一到上菜單的時候幾乎都被砍掉了,因為一碗牛肉蓋飯效益是最大的,開發一款產品不但花費資金、物力,最終也賣得未必好。

△ 吉野家如今有多個套餐可供選擇

仍舊是追求利益最大化,企業並未開發出第二種產品,這時,當狂牛症出現時吉野家就沒有了應對單一食材風險的能力。

▍02、價格戰是在拆自己的臺

餐飲行業是相互學習、相互模仿的行業,在日本很多餐飲企業都是相互學習,都是在研究對方企業大賣產品、好的產品,在日本以一款牛肉蓋飯為主打產品就有四個產品集團,都是做的這一個,當你的產品同質化很嚴重的時候,唯一的競爭手段就是價格戰,因為產品的品質、口味幾乎大家都已經很同質化了,剩下就是價格戰。

在產品同質化過程中,打價格戰過程當中,你便宜我比你更便宜,互相降價過程中,最後形成消費者心理價位。而在日本一款牛肉蓋飯在消費者心目中價格只有300日幣,任何一家賣的牛肉蓋飯價格如果超過300日幣,消費者就會覺得不值,造成企業沒有利潤空間。

以吉野家為例,2002年美國發生狂牛症時,牛肉蓋飯賣不了才開始研發新產品,比如豬肉蓋飯、雞肉蓋飯,使用豬肉和雞肉的食材,但是在消費者心目當中,牛肉價格高於豬肉和雞肉的價格。

但在實際經營時,吉野家牛肉飯的價格只有300日幣,而豬肉和雞肉蓋飯卻賣400到500日幣,低廉的食材反而賣到很高的價位。消費者到超市裡發現雞肉最便宜,接著是豬肉,牛肉最貴,但到吉野家一吃飯,最貴食材的牛肉飯卻是最便宜的,這讓消費者都覺得很奇怪。

可能在區域不斷連鎖,跨區域過程中,人們都會考慮到,產品嚴重同質化時,只能打價格戰。上垣清澄:「我個人不贊成打價格戰,因為我們要給顧客提供價值,而不是價格,我們假想了很多競爭對手不斷打價格戰,打的過程當中其實是自己在撤自己的臺,自己把自己的品類、行業做亂了。」

▍03、找到顧客和企業的平衡點

在經營管理中,一味追求餐企自身的利益點而忽視了消費者需求,造成了日本吉野家當時營業額的迅速下滑,而企業卻茫然不知,仍在拼命擴張、拼命追求自己的規模經濟效益。

現在可以發現,仍然有很多餐企面臨著跟當年吉野家十分相似的狀況,大家都站在了企業利益角度,追求利益最大化、規模效益化,儘管他們的方向都沒有錯,但卻徹徹底底忽略了顧客需求。

△ 吉野家菜單

顧客需求好吃的產品,這是顧客需求跟企業需求截然相反的地方,如何找到一個平衡點,這是品牌能否做成百年企業的關鍵點。

2、破產重組:回歸原點,順應時代最終崛起

經過了兩次危機,吉野家在1980年宣告破產。並且經過重組再建,於1983年重新調整回到了大眾視野中。再建的時候他們選用了新鮮的牛肉,所有汁在門店重新調,米在門店重新洗,之後於2000年上市。

企業破產後的重組靠的什麼?面對這四個問題,上垣清澄清晰的用四個字做了概括:回歸原點。

顧客需求的就是一份好吃的飯,吃不出工業化的味道,因此吉野家針對食材的處理方式又回到了從前。並且從這一刻他們開始重建,不斷提升食品加工技術,包括設備,然後在最恰當的規模狀態下一點點導入工業的做法。

△ 吉野家套餐

在做企業過程中,不但要考慮到企業的需求,也要考慮到顧客的需求。當餐飲行業發展到一定階段,消費者一定是追求好吃的產品,而不是去吃吉野家,而是吃吉野家好吃的牛肉蓋飯,他們的需求是吃到一款好吃的產品。這也是這次大會的主題,匠心,回到初心,回到原點,為顧客提供好吃的產品、舒適的服務,這才是餐飲行業應該做的。

此外,上垣清澄認為,餐飲企業要認清什麼是最佳規模。他認為,發展餐飲連鎖時,一定是會追求規模經濟效益,目的是降低成本,做標準化統一管理。但什麼樣的規模可以做到?還是需要找到適合自身企業的最佳規模。

「正餐、簡餐和休閒餐、快餐,其面積、平效、人員配置都各不相同,每一類都有屬於他們的最佳規模,規模小了發揮不出規模經濟效益,過大了容易產生浪費,同時還要看時間結點適合做什麼,過快過慢都不可以。最佳規模就是跟企業自身匹不匹配。」

紅餐結語:來自於東瀛的餐飲集團吉野家的變化與發展,代表了日本餐飲名企幾十年來經營教訓的反省整飭,並整體上顯示出日本餐飲企業家轉型創新的戰略膽識和氣魄。這對於正處於大洗牌中的中國餐飲企業,也有相當的借鑑意義。但我們的餐廳面臨困難時,理性判斷,如果方向錯位了,應該及時調整,絕不能怨天尤人,找其錯位的原因。

吉野家發展史

1899年吉野家誕生,在日本東京築地魚市場開設第一間分店。

1952年吉野家開始24小時營業體制。

1958年繼承了父業的松田瑞穗社長為了使經營牛肉飯的餐廳企業化,出資100萬日元正式成立了吉野家。

1967年將菜單限定在牛肉飯(中碗、大碗)、雞蛋、醃菜上 。

1973年為採購牛肉在丹佛成立了USA吉野家。

1975年以「BEEF BOWL(牛肉碗飯)」為招牌商品名稱在丹佛開了第1號店。

1977年國內連鎖店突破100家。

1980年申請公司更生手續(即企業重建法、公司改組法)。

1983年更生計劃得到認可。SAISON集團注入資金,以資本金5億日元重新開始事業。

1987年比最初的計劃提前償清更生債權100億日元。1989年 實施向大型電腦的機種轉換的同時引進POS系統。

1992年在中國北京開設吉野家,且在洛山磯的國際研修中心成立「吉野家學院」。

1996年吉野家的國內連鎖店突破500家。

2000年在東京證券交易所第一部上市。

2001年取得環境管理系統國際標準「ISO14001」認證。牛肉飯(中碗)的價格由400日元降至280日元。吉野家的內外連鎖店總和超過1,000家。

2004年暫時停止銷售牛肉飯。吉野家日本國內店數突破了1,000家。

2006年從12月1日起,吉野家重新開始在日本銷售牛肉飯。

2013年底吉野家在北京、天津、河北、吉林、遼寧、黑龍江、內蒙等地區已開設餐廳304家,並仍在不斷發展。

2016年 已在全球擁有超過1700間分店。

(來源:紅餐網 作者:依晴)

相關焦點

  • 沒想到你是這樣的吉野家——牛肉飯大王如何年賺33個億
    吉野家作為「日式蓋澆飯」的鼻祖,始創於1899年,依靠單品策略,成功從家族史大眾食堂轉型為規模經營的連鎖企業。如今吉野家在全球擁有數千門店的,進入中國市場20餘年,在中國有400多家門店,一年營收33億人民幣,其發展的經驗能給我們帶來怎樣的啟發?吉野家的賺錢之道如果複印鈔票不犯法的話,那麼可以算是世界上賺錢最快的方式了。
  • 五次「死而復生」的121年牛肉飯,再次巨虧40億
    2020年3-5月,吉野家累計虧損40億日元(約合人民幣2.67億元),全財年預計將虧損90億日元(約合人民幣6億元)。而2019財年,吉野家盈餘才7億日元(約合人民幣4663萬元)。換言之,2020年的預虧損或超去年利潤10倍!這樣的業績放在任何一家公司身上,都將是難以翻身的硬仗。
  • 1年巨虧6億!頂不住了!吉野家也要關門了?
    據NHK報導,截至5月的3個多月時間裡,吉野家已經血虧40多億日元,隨著國內外150家店鋪即將關閉,營業量銳減20.3%,2020年吉野家年度最終赤字甚至將達90億日元(約合6億人民幣)!
  • 吉野家、麥當勞、星巴克等迎關店潮,有你喜歡的美食店嗎?
    就吉野家的公告看,吉野家選擇大規模關店,或因疫情下經營狀況急劇惡化。2020年3-5月,吉野家累計虧損達40億日元(約合人民幣2.67億元),2020財年預計虧損至少90億日元(約合人民幣6億元),2019財年其盈餘也不過才7億日元(約合人民幣4663萬元)。據報導,中國市場上「吉野家」品牌分別由總部位於香港的合興集團和日本吉野家總部經營。
  • 吉野家、麥當勞、星巴克等"大牌"紛紛關店
    目前,吉野家在全球約3300餘家門店。其中,海外門店有1000餘家,中國市場佔到六成以上。有消息稱,計劃關閉的海外門店涉及到中國市場,不過吉野家方面未公開具體關店數量和位置信息。就吉野家的公告看,吉野家選擇大規模關店,或因疫情下經營狀況急劇惡化。
  • 吉野家關店150家!麥當勞:跟不跟?星巴克:跟!
    因此,當媒體報導,吉野家將在2021年2月前關閉全球150家門店,其中100家為日本本土門店,50家為海外門店時,不少網友第一反應是,還能不能吃到好吃的牛肉飯了。圖片來自吉野家官方微博。目前,吉野家在全球約3300餘家門店。其中,海外門店有1000餘家,中國市場佔到六成以上。
  • 吉野家、麥當勞、星巴克等「大牌」為何紛紛關店?
    日本吉野家負責人表示,目前吉野家在全球共有約3300多家門店,其中海外共有1000多家門店,而中國就佔到其六成以上。此次計劃關閉的海外門店中也將涉及到中國市場。而對於在中國的具體關店數量及位置信息,負責人表示目前不便透露。吉野家此次大規模關店,主要是因為疫情下經營狀況急劇惡化。
  • 剖析《吉野家的經濟學》:這碗牛肉飯為何能賣120年?
    平成十三年(2001年)的夏天,吉野家把400日元的牛肉飯價格調低到280日元,降幅高達30%,約相當於二十幾年前的價格水平,一時間成為焦點話題。東京大學研究生院經濟學教授伊藤元重,對這個國民快餐品牌自然並不陌生,特別是80年代吉野家破產後僅用6年時間就完成重組並100%清償債務的罕見案例,早就令他心嚮往之,如今,吉野家再次展現了反常規的商業邏輯,於是,他決定前往拜訪。吉野家時任總裁安部修仁,親自接待並接受了伊藤的訪問。
  • 美國必勝客和日本吉野家都捲入了關店潮!
    麥當勞2020年第二季度營收同比下滑了30%至37.7億美元,全球同店銷售下滑近24%。麥當勞宣布將加速在美國的關店計劃,將在今年永久關閉約200家美國店面。 美國必勝客多達300家門店即將永久關閉,900多家門店將陷入「賣身」境地。
  • 炸雞不香了,咖啡也涼了……吉野家、麥當勞、星巴克...
    據了解,受疫情影響,麥當勞計劃關閉200家門店、星巴克計劃關閉400家門店、吉野家計劃關閉150家門店,而漢堡王紐西蘭業務甚至已被破產託管。然而,面對這樣的慘澹的狀況,吃貨們卻是心有餘而力不足。例如7月29日剛剛公布2020年二季度財報的麥當勞,就遭遇了2005年以來最差業績。財報顯示,麥當勞上半年實現營收84.76億美元,同比下滑18.77%;淨利潤15.91億美元,同比減少44.09%。
  • 吉野家、麥當勞掀關店潮 中國成救命稻草?
    據了解,受疫情影響,麥當勞計劃關閉200家門店、星巴克計劃關閉400家門店、吉野家計劃關閉150家門店,而漢堡王紐西蘭業務甚至已被破產託管。然而,面對這樣的慘澹的狀況,吃貨們卻是心有餘而力不足。例如7月29日剛剛公布2020年二季度財報的麥當勞,就遭遇了2005年以來最差業績。財報顯示,麥當勞上半年實現營收84.76億美元,同比下滑18.77%;淨利潤15.91億美元,同比減少44.09%。
  • 吉野家大規模敗退,一碗日式牛肉飯的時代焦慮
    吉野家控股集團會長安部修仁在出版於2019年的《讓顧客都成為回頭客——吉野家的經營之道》中提到,1980年第一次危機出現,因追求規模效應導致破產,花了三年時間重組再建後,吉野家才回到大眾視野中;在那之後,聚焦單品的策略給企業帶來了第二次致命打擊——2002年,狂牛症席捲美國,使得進口牛肉食材短缺。如今,為什麼這個百年老店再次走下坡路?它能否順利度過這次危機?
  • 比慘模式上演:吉野家麥當勞星巴克狂掀關店潮 中國成救命稻草?
    據了解,受疫情影響,麥當勞計劃關閉200家門店、星巴克計劃關閉400家門店、吉野家計劃關閉150家門店,而漢堡王紐西蘭業務甚至已被破產託管。然而,面對這樣的慘澹的狀況,吃貨們卻是心有餘而力不足。例如7月29日剛剛公布2020年二季度財報的麥當勞,就遭遇了2005年以來最差業績。財報顯示,麥當勞上半年實現營收84.76億美元,同比下滑18.77%;淨利潤15.91億美元,同比減少44.09%。
  • 121年的吉野家要關店150家,1年爆虧6億多
    來源:一波說7月28日,日本餐飲公司吉野家控股宣布,因新冠肺炎疫情衝擊營收穫利,將會在本會計年度關閉全球150家門店。疫情影響來客人數,自然不假,但百年企業吉野家近年來持續衰退,也是不爭事實,其背後成因值得探討。
  • 「書評」《讓顧客都成為回頭客》:吉野家的經營之道
    20世紀60年代的築地一號店早在1899年(明治三十二年),松田榮吉在日本橋河岸的海鮮交易市場附近開了一家個體餐館,吉野家由此誕生。1926年關東大地震後,海鮮交易市場轉移到築地地區,吉野家也隨之搬遷。於是現在的吉野家築地店也被稱為一號店。
  • 關店200家,3季度巨虧48億……麥當勞、星巴克、吉野家都扛不住了?
    美東時間7月28日盤後,星巴克也正式公布了其2020財年第三季度(3月30日至6月28日)的業績情況。由於新冠肺炎疫情的不利影響,公司在報告期內合併淨營收為42億美元,比去年同期下降38%,淨虧損(含非控制性權益)6.78億美元(約合人民幣48億)。GAAP每股收益為-0.58美元;非GAAP每股收益為-0.46美元。
  • 繼優衣庫淨虧98億日元之後,無印良品美國子公司申請破產保護:負債...
    ,前一財年虧損9.4億日元。無印良品美國子公司近三年財務情況據該公司發布的截至2020年2月一財年的財報來看,海外收入佔到了整體的四成,而以中國為主的東亞市場又在其中佔到了3成達1247億日元,為日本本土外最大市場。
  • 疫情衝擊下,日本多家零部件企業宣告破產
    該公司在一份聲明中表示,本次業務重組不會對其和供應商、客戶的業務造成影響。根據日本知名信用調查公司帝國數據銀行(TDB)的統計數據,截至今年3月底,三電的負債額為1648億日元(約合人民幣108億元)。  中小型零部件企業受衝擊大  受疫情影響,日本汽車零部件行業已經陸續出現破產事件。
  • 日本吉野家敗退,海外餐飲企業正陷關店潮
    據外媒報導,今年3月-5月,吉野家累計虧損已達40億日元,全財年預計將虧損90億日元。曾經的「日本國民牛肉飯」吉野家為何接連敗退?其他連鎖快餐品牌的日子又如何?而那些依舊活得不錯的連鎖快餐企業又做對了什麼?
  • 美國子公司負債67億日元,申請破產……
    據介紹,無印良品於2006年進入美國市場,自今年3月中旬以來,無印良品在美國的18家門店均因疫情原因而關閉。從該公司公布的近三年財務數據來看,無印良品美國經營狀態一直不太好,儘管銷售額每年都有所增長,但利潤卻逐年下跌,比如截至2020年2月的一財年最終虧損18億日元,前一財年虧損9.4億日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