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2日,冬季的振華中學處處彰顯著 「熱火朝天」的景象。伴隨著 「我們都是追夢人」的音樂,一群年輕教師正在練習新編的工間操,課間休息的學生們開心的跳著不同花樣的竹竿舞,昔日沒落的農村校園又重新煥發出了新的活力。
「從不足80名學生到現在的650餘名學生,短短的3年時間,我們迎來了生源回流的小高峰。」西安市鄠邑區振華中學校長劉戰鋒欣喜而自豪地說。「現在校園美了,學生多了,教師的幹勁也更足了。」
1946年,著名的抗日愛國將領關麟徵將軍創辦了振華中學,70多年的歷史給了學校深厚的文化底蘊和優良的教育傳統。然而在學生外流的衝擊下,這所歷史悠久的農村初中也在劫難逃,生源一度下降到不足80人。2018年,振華中學創新辦學思路,成功轉型創建為西安市首家平原地區九年一貫制寄宿學校,開啟了逆襲之路。
老學校換發新活力
標準化的塑膠跑道、嶄新的教學樓、寬敞明亮的學生餐廳、設施齊全的宿舍、精心布置的小花園......現在的振華中學處處煥發著新的活力。
2018年3月,振華中學立足實際,搶抓發展機遇,盤活公辦教育資源,創建九年一貫制寄宿學校。如何引得學生來,還讓學生願意住宿是首要問題。那麼,提升辦學條件就是首要任務。
振華中學投入大量財力物力,配備了設施齊全的運動場地、體音美室、圖書室和實驗室,完成了中、小學教室班班通和師生計算機安裝,實現了校園監控和無線網絡全覆蓋,創建了農村留守兒童管護中心、創客教室、科技教室等部室。在生活設施方面,振華中學新建了食堂、衝水廁所和浴室。現在的學生宿舍內洗漱設施齊全、使用方便,而且每個宿舍都配備了空調。「現在住在學校比家裡條件還好,食堂的飯菜每天都不重樣,不僅吃得飽,而且比家裡的味道還要好;每個學生宿舍都有專門的生活老師照顧、指導,我也培養了獨立自主的生活能力和良好的生活習慣。」初三二班孫漫雪開心地說。
考慮到學生寄宿的生活需求,振華中學還重新打造了校園環境,休閒花廊、樹椅、荷花池、文化走廊等小景觀,豐富了學生的課餘生活。
築巢引得燕歸來
「我家在鄠邑城區住著,本能上城裡的學校,但是我父母工作很忙,平時照顧不上我,這裡能寄宿還免費,他們就把我送這裡來上學了,解決了父母接送我上學的後顧之憂。」二年級一班夏浩然告訴記者:「剛來學校我不習慣,因為沒有父母陪伴,晚上都睡不著。老師和同學們都很關心我,現在我已經很適應了,也很喜歡這裡。」
除了良好的硬體設施,學校豐富的課餘活動和優質的課後服務吸引了大批的生源。僅2018年9月學生數量就達到了400餘名,隨後兩年都以上百人遞增。
「我家就在學校跟前,但是父母都輔導不了我的作業。在學校每天有晚自習,全程都有老師輔導,還能和同學進行討論,家長都很支持我住校。」家住野口村的袁孟傑告訴記者。
「以前學生少,一個合唱隊都很難組織起來。記得2017年我帶著挑選出的45名學生參加區上的紅五月活動,那時全校總共才有78個學生。」鹹陽籍音樂老師郭娜回憶道。
現在,振華中學的社團活動非常豐富,有琴藝古箏、音樂舞蹈、桌球部落、足球之星、籃球戰團、經典誦讀、武術社團、書法繪畫等,讓農村學生也能享受和城裡一樣的教育資源,家長和孩子們都很滿意。
人才引得進留得住用得好
辦好農村教育,關鍵在教師。振華中學地處偏僻,交通不便,又是一個寄宿制學校,教師工作日基本都在學校,只有周末才能回家。
「這幾年學校基礎設施不斷改善,鄉村教師待遇也逐步提高,20多位新分配來的教師無一流失。」劉戰鋒說道。
「我2018年剛來學校工作時,人生地不熟,總是想要考出去。現在娃都一歲了,我已經下定決心在這裡安家了。」商洛籍教師雷楠楠動情的述說:「在這裡工作很舒心,領導和同事都對我很熱情,給我提供了很多幫助。尤其是我娃還小,平時又不能回家,學校允許我婆婆來學校幫我帶娃,還給我婆婆安排的住宿,這讓我感到很溫暖,也讓我下定決心在這裡安心工作。」
據了解,這幾年,振華中學新進的外地教師多,學校主動了解教師生活上的需求,豐富教師在校生活,通過人性化的管理從多個方面幫助新教師適應這裡的工作和生活。
不僅感情上留得住人才,還要把人才用得好。振華中學通過「青藍工程」、「名校+」交流等形式,給教師提供各種培訓提升的機會,同時,結合學校實際,採取了「看、思、學、比」的課堂研究模式,全面提升教師業務水平。
「我們制定了五年計劃,現在已經走過了「破局起步」和「強基固本」期,今年我們的重點是提升品質。我們將不斷提升鄉村教育的質量,讓鄉村孩子也能享受優質的教育。」談到學校未來的發展,劉戰鋒信心滿滿:「我們的目標是再通過幾年的努力,把振華中學打造成為區域內寄宿品牌學校。」
據了解,近日內振華中學還將代表全區總工會參加2020年度的西安市職工工間操大賽。
華商報記者 郭小雄 實習生 劉媛 西安市鄠邑區融媒體中心
作者/來源:華商政能量
內容如有不妥,請點擊頭像-私信聯繫小編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