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篇文章聚焦近期抗生素耐藥研究新進展!

2020-12-11 生物谷

本文中,小編整理了近期科學家們在抗生素耐藥性研究領域取得的新進展,分享給大家!

圖片來源:Cell

【1】Cell:AI從超1億個分子中預測強力抗生素,殺傷超級耐藥細菌

doi:10.1016/j.cell.2020.01.021

一項開創性的機器學習方法已經從1億多個分子中識別出了強大的新型抗生素,包括一種可以對付多種細菌的分子--包括肺結核和被認為無法治癒的菌株。研究人員表示,這種名為halicin的抗生素是第一個被人工智慧發現的抗生素。儘管人工智慧以前曾被用於協助抗生素發現過程的某些部分,但他們表示,這是人工智慧首次在不使用任何人類假設的情況下,從零開始識別出全新種類的抗生素。這項研究由劍橋麻省理工學院的合成生物學家Jim Collins領導,發表在《Cell》雜誌上。

賓夕法尼亞匹茲堡大學的計算生物學家Jacob Durrant說,這項研究意義非凡。他說,研究小組不僅確定了候選分子,還在動物實驗中驗證了有希望的分子。更重要的是,這種方法也可以應用於其他類型的藥物,如用於治療癌症或神經退行性疾病的藥物。

【2】Nature:兒童疫苗接種或是抵禦全球抗生素耐藥性傳播流行的重要措施

doi:10.1038/s41586-020-2238-4

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Nature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加利福尼亞大學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表示,在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國家,兒童進行疫苗接種或是抵禦抗生素耐藥性的有力工具;如今在全球各地,抗生素的過度使用正在推動超級細菌的不斷擴散,如今這些細菌已經進化到了能在接觸抗生素後存活下來的狀況,這就使得人類更易於感染諸如敗血症、結核病等疾病,而中低收入國家的人群也正承受著抗生素耐藥性所帶來的重要打擊。

本文研究發現,進行肺炎球菌結合疫苗和輪狀病毒疫苗兩種常見疫苗的接種,或能明顯降低中低收入國家兒童患急性呼吸道感染和腹瀉的發病率,而且,隨著患病或嚴重疾病患兒的減少,接受抗生素療法的患兒的數量也會明顯減少。研究者Joseph Lewnard表示,目前,幾乎所有國家都已經制定或正在制定國家行動計劃,用於對抗抗生素耐藥性給全民健康系統所帶來的危機,但很少有證據表明哪些幹預措施是有效的。通過提供僅使用上述兩種疫苗所取得的實質性影響的確切數字,研究者表示,疫苗接種或許就有望成為最優先考慮的幹預措施之一。

【3】Nature:推翻此前理論!最新研究首次揭示細菌細胞壁的精細化結構 有望徹底解決抗生素耐藥性問題!

doi:10.1038/s41586-020-2236-6

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Nature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謝菲爾德大學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揭示了細菌細胞壁結構的首張高解析度圖像,相關研究結果對於闡明抗生素耐藥性產生的分子機制至關重要。文章中,研究者揭示了金黃色葡萄球菌細菌外膜的新型重要結構,相關研究結果對於理解細菌生長及抗生素的作用機制都很關鍵,同時其也推翻了此前關於細菌外膜結構的相關理論;研究者所獲得的圖像能幫助他們深入理解細菌細胞壁的組成,並未開發新型抗生素來抵禦抗生素耐藥性提供幫助。

研究者Laia Pasquina Lemonche博士表示,很多抗生素能通過抑制細菌細胞壁的產生來發揮作用,細胞壁是細菌周圍一層堅固但能滲透的外膜結構,其對於細菌生存至關重要;目前我們並不是非常清楚諸如青黴素等抗生素如何殺滅細菌,但這並不奇怪,因為到目前為止,研究人員對細菌細胞壁的實際結構並不是非常清楚,而本文研究為研究人員更好地理解抗生素的作用機制提供了新的線索和基礎,並為後期開發新方法來抵禦抗生素耐藥性提供了新思路。

【4】Sci Adv:新型抗生素可治療多重耐藥性細菌且不具有副作用

doi:10.1126/sciadv.aay6817

在最近一項研究中,匹茲堡大學公共衛生研究生院的研究人員大大降低了潛在抗生素在對抗耐藥菌感染過程中的毒性副作用,同時還提高了其抵抗感染的穩定性。

在這項研究中,科學家們通過氣管給藥的方式靶向小鼠肺部細菌感染。實驗結果表明,這種新型抗生素在對抗耐藥性細菌方面比其它傳統手段更加有效,而且沒有明顯的毒副作用。相關結果發表在最近的《Science Advance》雜誌上。在美國,每15分鐘就有人因抗生素耐藥性感染而死亡。當細菌迅速發展出對抗生素的抗性,使其成為「超級細菌」時,就會發生這種情況。該研究所開發的實驗性藥物是從工程化的陽離子抗菌肽或「 eCAP」構建而成的,eCAP是天然合成的抗菌肽的優化版本。

該團隊正在研究一種叫做WLBU2的eCAP,該eCAP由Peptilogics公司所有,目前正在接受臨床試驗,以預防與膝蓋和臀部置換手術引發的相關感染。研究者們正在尋找使WLBU2更加穩定的方法,以便它能停留足夠長的時間,以抵抗肺部長期的感染。

【5】Nat Commun:對抗抗生素耐藥性的新戰略

doi:10.1038/s41467-019-13660-x

比利時魯汶大學的生物科學工程師開發了一種新的抗菌策略,通過阻止細菌的合作來削弱細菌。與抗生素不同,這種策略沒有耐藥性,因為不耐藥細菌的數量超過耐藥細菌。研究結果發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雜誌上。

傳統的抗生素殺死或減少單個細菌的活性。一些細菌對這些抗生素產生了抗藥性,使它們能夠進一步生長,取代那些不具有抗藥性的細菌。因此,抗生素的使用導致越來越多的細菌對抗生素產生抗藥性。然而,細菌也表現出群體行為:例如,它們可以形成一個保護性的黏液層或生物膜來包裹它們的整個細菌群落。牙菌斑就是這種生物膜的一個例子。生物膜通常是細菌感染的來源。細菌的社會行為是一個有趣的抗菌治療的新目標。

研究人員發現,阻止沙門氏菌產生黏液會削弱細菌群落,使其更容易被清除。他們使用了一種化學抗菌物質,這種物質是之前在庫魯汶大學研發的。該研究的第一作者、MICA實驗室的Steenackers教授說:"如果沒有它們的保護性黏液層,細菌可以被機械力衝走,更容易被抗生素、消毒劑或免疫系統殺死。"

圖片來源:NIH

【6】Science:震驚!抗生素組合治療可能促進細菌耐藥性產生

doi:10.1126/science.aay3041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以色列希伯來大學和夏爾西底克醫學中心的研究人員發現證據表明對遭受細菌感染的患者進行抗生素組合治療可能會促進耐藥性傳播,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Science期刊上,論文標題為「Effect of tolerance on the evolution of antibiotic resistance under drug combinations」。在這篇論文中,他們描述了對遭受細菌感染的患者的研究以及他們所學到的知識。

在過去的幾年中,科學家們已發現,致病性細菌經進化後對許多抗生素產生耐藥性。基於此,醫生一直在給患者使用多種抗生素,以便希望其中的至少一種抗生素能夠殺死細菌。但是從長遠來看,這種做法可能會使情況變得更糟。他們發現這可導致對組合治療中的抗生素的耐藥性增加。

為了研究這個問題,這些研究人員研究了一名血液遭受金黃色葡萄球菌感染的患者。這名患者接受了萬古黴素(vancomycin)治療,但當這種藥物不能抑制這種感染時,醫生們加入了利福平(rifampicin)。八天後,醫生們用達託黴素(daptomycin)替代萬古黴素。在對這名患者進行治療時,這些研究人員採集了血液樣本以確定治療的效果,不過這也允許這些研究人員可以單獨或直接測試這些細菌對所有用於治療這名患者的抗生素藥物的耐受水平。

【7】Nature:新型抗生素可有效殺傷耐藥性細菌

doi:10.1038/s41586-019-1791-1

越來越多的傳染病細菌病原體對常規抗生素產生抗藥性。其中,一些典型的醫院特有細菌,如大腸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已對目前可用的大多數抗生素產生抗藥性,在某些情況下甚至對所有抗生素都具有抗藥性。從機制上來講,這些耐藥菌的外膜使其難以受到攻擊。最近,來自賈斯圖斯·利比希大學(JLU)的科學家們發現了一種新型肽,該肽可通過以前未知的靶點攻擊革蘭氏陰性細菌。

在該研究中,研究人員使用天然產物研究中常用的篩選方法,並且成功分離出一種名為「Darobactin」的肽。Darobactin由七個胺基酸組成,結構特徵表明,這些胺基酸通過罕見的閉環連接。經過測試,研究者們確認該物質沒有細胞毒性,這也是任何分子被用作抗生素的前提條件。 文章作者,Sch?berle教授說:「目前我們已經能夠了解細菌如何合成該分子。我們正在JLU昆蟲生物技術研究所從事天然產物研究,以增加這種物質的產量並試圖生產具有類似結構的物質。」

【8】Nat Microbiol:抗生素治療或會改變早產嬰兒機體的微生物群落 促進抗生素耐藥性腸道菌群的產生

doi:10.1038/s41564-019-0550-2

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Nature Microbiology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華盛頓大學聖路易斯醫學院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發現,利用抗生素治療早產兒超過20個月似乎會促進其機體中耐多藥腸道菌群的發展。

文章中,研究人員使用高速DNA測序和先進的計算分析技術對32名嬰兒的糞便樣本進行分析,這些嬰兒均為早產兒,其接受了21個月的抗生素治療,包括在新生兒重症監護室及出院後;另外9名嬰兒接受了不到一星期的抗生素治療,17名健康的嬰兒和晚出生的嬰兒並未接受抗生素治療。與其他嬰兒相比,長期接受抗生素治療的嬰兒腸道中細菌種類較少,而且這些細菌含有更多的抗生素耐藥性基因。

【9】Science:驚呆!從2000年至今諸如豬肉等食用動物的抗生素耐藥性增加了近兩倍!

doi:10.1126/science.aaw1944

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Science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普林斯頓大學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發現,發展中國家對動物蛋白需求日益增長導致了牲畜抗生素的大量使用,這就使得容易從動物傳播給人類的致病菌抗生素耐藥性幾乎增加了兩倍。

文章中,研究人員收集了全球將近1000篇已經發表和未發表的獸醫學相關的報導,繪製出了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國家的抗生素耐藥圖譜,研究人員重點對大腸桿菌、彎曲菌、沙門菌和金黃色葡萄球菌進行研究,這些細菌均會引起動物和人類嚴重疾病的發生。研究者發現,從2000年到2018年,發展中國家耐藥率超過50%的抗生素比例在雞中從0.15增加到了0.41,在豬中從0.13增加到了0.34;也就是說,用於治療的抗生素在供人類食用的40%的雞和三分之一的豬身上進行治療時有超過一半時間都是無效的。

【10】Cell:工程化噬菌體能夠殺傷抗生素耐藥性病原菌

doi:10.1016/j.cell.2019.09.015

在與細菌抗生素耐藥性的鬥爭中,許多科學家一直在嘗試利用噬菌體感染並殺死細菌。噬菌體殺死細菌的機制與抗生素不同,並且它們可以靶向特定菌株,使其成為潛在的,克服多重耐藥性問題的選擇。然而,快速發現和優化具有明確靶向性的噬菌體「藥物」目前來看還是充滿挑戰的。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麻省理工學院的生物學工程師表明,他們可以通過對與宿主細胞結合的蛋白進行突變,從而對噬菌體進行快速編程,以殺死不同類型的大腸桿菌。此外,研究人員發現,這些工程化的噬菌體也不太可能引起細菌的抗藥性。(生物谷Bioon.com)

生物谷更多精彩盤點!敬請期待!

相關焦點

  • 多篇文章解讀抗生素耐藥研究新進展!
    本文中,小編整理了近期科學家們取得的多項研究成果,共同解讀他們在抗生素耐藥研究領域取得的新成果!分享給大家!-019-0550-2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Nature Microbiology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華盛頓大學聖路易斯醫學院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發現,利用抗生素治療早產兒超過20個月似乎會促進其機體中耐多藥腸道菌群的發展。
  • 新型納米材料 去除水中抗生素研究取得新進展
    【來源:科技日報】科技日報訊 (記者吳長鋒)記者從中科院合肥研究院獲悉,該院智能所納米材料與環境檢測研究室孔令濤研究員團隊,在吸附去除水中抗生素的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研究人員發展了一種新型納米材料作為吸附劑,實現對水中諾氟沙星抗生素的深度去除,並揭示出其吸附機理。相關研究成果已發表在工程技術類期刊《應用表面科學》上。
  • 越南抗生素耐藥率排名亞太地區第四,中文-越南語對譯
    越南抗生素耐藥率為40%,在亞太地區排名第四。這是胡志明市傳染病協會主席阮文永州博士日前在「胡志明市預防和控制抗生素耐藥性」研討會上提供的信息。該研討會是響應世界衛生組織發起的世界提高抗生素認識周的活動之一。
  • 「耐藥細菌」可致死?別聽信謠言!
    你想啊,細菌每過20分鐘就可以分裂一次,產生新的後代。對細菌來說,一天24小時,就相當於人類過了1400多年。你只要亂吃一天藥,它們就產生了70多代後代,相當於從唐朝一下子跨越到21世紀了。本研究主要作者Katarzyna Mickiewicz博士,圖片來源:Newcastle University結果發現,如果周圍存在抗生素,這種耐藥細菌就會在光天化日之下,把「衣服」脫個精光,在培養皿裡盡情裸奔。這裡說的「衣服」其實是指細菌的外殼,也就是細胞壁。
  • 多篇重要成果聚焦近年C肝研究新進展!
    根據《美國醫學會雜誌》(JAMA)近期發表的一項研究,大規模人群的觀察性研究結果顯示,根除HCV感染與肝細胞癌風險大幅降低有關。在直接抗病毒療法廣泛應用約3年後,C肝相關肝細胞癌發病率下降近30%;而同一時期,非C肝相關的肝癌發病率則有所增加。
  • Commun Biol:科學家揭秘抗生素耐藥性到底從何而來?
    2021年1月12日 訊 /生物谷BIOON/ --日前,一篇刊登在國際雜誌Communications Biology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哥德堡大學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對比數千種細菌的基因組,成功追蹤了細菌抗生素耐藥性基因的進化史。在幾乎所有可以確定基因來源的情況下,這些抗生素耐藥基因就能夠開始通過細菌傳播,而這些細菌本身就能夠致病。
  • 多篇重要成果聚焦皰疹病毒研究新進展!
    本文中,小編整理了多篇重要研究成果,共同解讀科學家們對皰疹病毒研究的新成果,與大家一起學習!doi:10.1016/j.neuron.2019.11.009日前,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Neuron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貝勒醫學院的研究人員通過研究反駁了皰疹病毒水平升高與阿爾茲海默病發病風險之間的關聯,文章中研究人員提供了一種新型統計學和計算框架來對大規模的測序數據進行分析。
  • 多篇文章解讀「條形碼」技術研究新進展!
    2012年和2013年,研究人員建立了一種編輯基因的新方法,那就是CRISPR,研究者能利用這種基因編輯技術來闡明基因的功能,如今CRISPR技術已經席捲了整個科學界,但研究者在使用該技術來研究成千上萬個基因的功能上仍然面臨著諸多挑戰。
  • 基於知識圖譜的土壤中抗生素研究進展分析
    結果表明:土壤中抗生素的研究主要經歷了起步探索期(1941—1989 年)、平穩發展期(1990—2002 年)和快速增長期(2003—2018 年)三個階段;該研究方向受到多學科、多領域的廣泛關注,跨學科交叉研究將會是後續研究的主要突破點;當前已形成聯繫緊密的土壤中抗生素研究核心作者群,且中國科學院發文量最多
  • 多篇文章解讀近期痴呆症研究領域新成果!
    本文中,小編整理了多篇文章,共同解讀近期科學家們在痴呆症研究領域取得的新成果,分享給大家!總體而言,越來越多的證據支持2017年柳葉刀委員會(Lancet Commission)對痴呆症預防、幹預和護理所模擬的9個潛在的可修飾的風險因素,包括教育水平較低、高血壓、聽力障礙、吸菸、肥胖、抑鬱症、缺乏體育鍛鍊、糖尿病和社會接觸少,近日,一篇發表在國際雜誌The Lancet上題為「Dementia prevention, intervention, and care: 2020 report
  • 以毒攻毒,黃蜂毒液可提取新型抗生素,可治療敗血症
    最近又有新研究發現黃夾克黃蜂毒素足以殺死已經對抗生素產生耐藥性的致病菌!(相關閱讀:)看來無論蜜蜂還是黃蜂,對人類的貢獻已不僅僅局限於採花受蜜了。看到這裡,你是不是在想那我生病時找它們蟄一下,豈不是能治病?OMG可不能這麼想奧!
  • 拯救無數人的抗生素,正在培養強大的「超級細菌」……
    二戰中對青黴素的宣傳畫 來源丨騰訊網1943年,研究人員偶然在一種美國甜瓜上發現了青黴菌。此後,研究人員將這種黴菌暴露在X射線下,得到一種突變的青黴菌菌株,使青黴素的產量從最初的每毫升僅含4單位~40單位提升到2500單位,再加上當時科學家們發明的巨大發酵罐,從此,青黴素得以大批量生產,抗生素類藥物開始廣泛應用在臨床治療上。龐大的抗生素家族青黴素是眾多抗生素中的一種。到目前為止,科學家發現的抗生素達到數百種。
  • 水產養殖中控制抗生素使用研究取得進展
    隨著水產養殖業在全球範圍內的激增,越來越多藥物被用於預防和治療疾病以及養殖促生長。水產養殖業已成為全球抗菌劑耐藥性傳播的關鍵領域之一。 鑑於此,中國科學院城市環境研究所城市與健康重點實驗室流域(溼地)生態與環境研究組以我國南部的一個羅非魚養殖基地為研究對象,利用多種類檢測方案(6大類86種藥物)探索其沉積物和相應飼料中的藥物殘留譜。在沉積物和飼料樣品中分別量化了36及16種藥物。在沉積物中,被量化的化合物中有一半是抗生素,以磺胺類和喹諾酮類為主,且均含有大量的水楊酸。
  • 多篇文章聚焦科學家們在胚胎發育研究領域取得的新成果!
    本文中,小編對近期科學家們在胚胎發育研究領域取得的新成果進行整理,分享給大家!在兩項新的研究中,我國研究人員開發出一種體外培養(in vitro culture, IVC)系統來研究食蟹猴胚胎植入後發育到原腸胚形成階段和超過原腸胚形成階段(受精後第9~20天);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Science期刊上。文章中,研究人員開發出一種可在受精後長達20天的時間內支持食蟹猴胚胎在體外培養的系統。
  • Nature論文詳解戰勝抗生素耐藥性新策略!利用模塊化合成重新設計現...
    目前很少有新型抗生素被開發出來用於對抗已經對傳統抗生素產生耐藥性的感染,而將任何一種新藥推向市場可能需要幾十年時間。如今,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的研究人員正在使用一種不同的方法來解決抗生素耐藥性問題:重新設計現有的抗生素分子,以避開細菌的耐藥機制。
  • 困擾醫學界幾十年的化療耐藥問題終被解開!
    腫瘤對生命的威脅力度逐漸降低,這離不開多年的醫學研究進展。每一個新的研究進展,對腫瘤病人來說都是點點星火,等待燎原之勢。 隨著醫學進步,腫瘤治療手段呈現多樣性:化療,放療,靶向治療、激素療法、免疫治療等等,在治療中大放異彩。
  • 關於舉辦2020年中國藥學會抗生素專業委員會學術年會暨抗菌藥物...
    關於舉辦2020年中國藥學會抗生素專業委員會學術年會暨抗菌藥物產學研管用學術進展研討會的通知(第一… 2020-10-19 10:3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Plos Biology:新研究開發出細菌抗生素耐受性快速檢測手段
    在3月19日發表在開放獲取期刊《PLoS Biology》上的兩篇新論文中,來自加州理工學院Rustem Ismagilov實驗室的研究人員開發了兩種截然不同的,高度創新的AST方法,用於在極短的時間範圍(約30分鐘)直接測量病原體對β-內醯胺類抗生素的敏感性。
  • 新型抗生素!鹽野義全球首個鐵載體頭孢菌素Fetroja:有效治療耐多藥...
    2020年10月14日訊 /生物谷BIOON/ --日本藥企鹽野義(Shionogi)近日宣布,權威醫學雜誌《柳葉刀·傳染病》(The Lancet Infectious Diseases)在線背靠背發表了2篇文章,強調了新型抗菌藥Fetroja(cefiderocol,頭孢地爾)在一些最難治療的革蘭氏陰性菌感染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 研究揭示真菌大環內酯類抗生素生物合成中的自抗性機制
    研究揭示真菌大環內酯類抗生素生物合成中的自抗性機制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2/16 16:14:16 中國醫學科學院胡友財等研究人員揭示真菌大環內酯類抗生素生物合成中的自抗性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