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燕子李三
可能很多朋友一看到反應曲線這四個字的時候,都有一種抗拒心理,覺得這個太難了,看不懂。其實吧,看懂生化反應曲線沒想像中的那麼難。
1.反應曲線是什麼?
炒菜,應該大家都會吧?其實,生化項目的檢測過程跟炒菜比較相似,炒菜的基本流程是:放油→放菜→放鹽,如果每隔18秒,對菜的味道進行打分並記錄,再把各個點連接繪成一條曲線的話,炒菜的反應曲線大致是這樣的,見下圖:
如果只是把油→菜→鹽,按順序放進鍋裡,這一鍋菜應該是沒法吃的,對吧?至少得在放油、菜、鹽的時候用鍋鏟攪拌混勻一下,對吧?於是炒菜的反應曲線變成了這樣,見下圖:
那麼,對應的生化項目檢測(以奧林巴斯AU系列為例)是這樣的:首先,儀器會向反應杯加入試劑1(R1),緊接著加入樣本(S), 攪拌混勻,3分鐘後加入試劑2(R2),攪拌混勻。在這個過程中,儀器會每隔18秒測試一次吸光度並記錄,總共28(0-27)個點,然後連接成線,就是我們所看到的反應曲線,見下圖:
所以,反應曲線是項目檢測整個過程的記錄,相當於是一個靜態的錄像。
2.反應曲線怎麼看?
在整個檢測過程中,試劑1(R1)、樣本(S)、試劑2(R2)加入以及攪拌的時間點都是固定的。我們知道了反應曲線是怎麼來的之後,需要知道什麼樣的曲線算正常。
一般正常的反應曲線:a.比較平滑,無明顯的跳點;b.加入R2前後吸光度會發生明顯的變化(低濃度樣本除外);c.終點法的反應曲線,會有一段曲線的吸光度基本無變化;d.速率法的反應曲線,基本成一條直線(兩點速率法除外)。
生化的反應曲線可以分為終點法和速率法兩大類,以下列舉了一些正常的反應曲線供參考:
1) 終點法的反應曲線:
反應到達終點後反應混合物的吸光度不再變化(R1主要用於消除幹擾,R2加入之後,反應啟動),就像你炒好的菜在一段時間內味道是不變的。如下圖:
2) 速率法的反應曲線:
隨著反應的進行,吸光度越來越大,但速率保持不變,R2之後基本成一條直線,無明顯跳點(兩點速率法除外),如下圖:
註:上圖在加入R2之前為虛線,是因為R1+S的體積小於儀器要求的最低的反應總體積。
我們在看反應曲線的時候,眼裡是一條曲線,腦袋裡面浮現的應該是整個的檢測過程,去還原儀器的動作,分析從什麼時候吸光度突然變得異常。你可以想像成這盤菜是怎麼炒出來的。
3.反應曲線有什麼用,什麼時候用得著?
1)結果出現負值(終點法項目):
a.反應曲線有可能是一條直線,樣本或R2有可能沒有加入;
b. R2加入之前的吸光度比加入後還高,試劑1和試劑2位置放反或者嚴重脂血標本。可結合前一篇文章一起看:生化結果為什麼會出現負值?出現負值了怎麼辦?。
2)結果明顯偏低(速率法項目):反應曲線可能變成了類似於終點法的曲線,也就是我們通常說的底物耗盡,需要稀釋重測。
3)試劑過期或汙染、攪拌棒破損、攜帶汙染以及衝洗站滴水也會在反應曲線上有所體現。
4)總之,在結果比較可疑的情況下,可以調出反應曲線看看是否正常,有助於找出問題所在。
4.注意事項:
1)不同廠家或型號的儀器,加入樣本和試劑的順序可能不同,比如,日立是S+R1+R2。
2)部分儀器橫坐標是直接用時間表示,比如貝克曼LX/Dxc系列用的是秒,另外LX/Dxc系列的加樣順序有可能是R1+S+R2或者R1+R2+S。
3)部分儀器沒有把各個點連接起來,所以看到的是由點組成的曲線。
4)看反應曲線時,注意縱坐標的刻度,就像遠看是美女,近看就不一定了。
5)反應曲線界面還可以看到很多的信息,比如:光電校正、試劑空白、定標的時間以及每一點的吸光度,這些都會有助於判斷結果異常的原因。所以,你應該已經意識到,當有人問為什麼某項目的結果偏低、不正常時,僅憑一個結果是很難判斷的。
5.其他:
臨床醫生在診斷病情時一般會參考各科的檢驗報告單,反應曲線相當於是檢驗科判斷結果準確性的「檢驗報告單」。在遇到可疑的結果時,建議大家調出反應曲線看看。另外,其他儀器也有類似的功能,比如:糖化有層析圖,血球儀有散點圖等。希望大家能夠用好各種儀器提供的「檢驗報告單」,提高工作效率。
檢驗視界網微信平臺獨家首發,轉載請註明來源及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