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專訪瑪氏前首席經濟學家Bruno Roche:利潤至上已過時,互惠合作是疫情後企業發展的機遇
布魯諾·羅奇表示,疫情提供了一個改革資本主義的重要機會,是時候擯棄利潤至上的金融資本主義了。
「疫情提醒著我們,生意的恢復與發展、企業自身的利潤固然重要,但只有不斷加強各國、各企業、各組織間的交流合作,為價值鏈上的所有利益相關方創造價值,企業才能收穫長久地可持續的發展。」瑪氏公司前首席經濟學家兼瑪氏智庫常務董事布魯諾·羅奇 (Bruno Roche)在10月12日接受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專訪時表示。
作為全球最大的食品生產商,瑪氏年銷售額超過350億美元,旗下擁有包括德芙、M&MS、士力架等在內的眾多為人們所熟知的品牌。
布魯諾·羅奇在7月份時曾與安聯首席經濟學家Ludovic Subran等學者在世界經濟論壇官網上發表文章稱,戰後形成的多邊主義和金融資本主義都是政治和經濟力量的槓桿,而不是穩定的支柱,如今這兩者均處於危機當中,新冠疫情則提供了一個重要的機會來改革資本主義。
布魯諾·羅奇對記者表示,企業想要擺脫過渡追求利潤的金融資本主義,就不僅要關注自身利益,更應關注整個商業生態系統的價值,為商業價值鏈上的所有利益相關方創造價值。
弗裡德曼的「金融資本主義」造成經濟危機
過去50年裡,商界一直被米爾頓·弗裡德曼所謂的「金融資本主義」模型主導。這種模型認為,企業唯一的社會責任就是使股東利益的最大化。布魯諾·羅奇認為,過於強調股東利益是導致2008年全球經濟危機的主要原因。
「早在2007年,瑪氏領導層提出了一個極具遠見的問題『什麼樣的盈利水平才是正確的』?在這個問題的驅動下,瑪氏提出『互惠經濟』理論,旨在建立一個互惠互利、公平包容的商業資本環境。」 布魯諾·羅奇說。
不同於強調企業要以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為目標的傳統經濟學理論,「互惠經濟」倡導企業加強對商業價值鏈上利益相關方的投資,解決商業生態系統中的痛點,改善薄弱環節,從而在創造商業價值的同時,強化社會和環境的韌性與活力,促進商業生態更健康和可持續發展,實現人類、地球和經濟的績效變革。
在過去的十餘年中,瑪氏研究了超過3000家企業,跟蹤研究其40年間的發展軌跡,但最後發現規模增長和利潤沒有必然的相關性,因此單純追求利潤並不能為企業的商業價值增長做出巨大貢獻。
布魯諾·羅奇稱,瑪氏研究表明,企業增長與其管理水平和收入水平息息相關,關注整個生態系統價值的企業業績超過了那些只關注自己利益的企業。
從瑪氏自身的案例來看,通過採取互惠經濟學的商業模式,瑪氏在肯亞進行過四年以上的項目試點,通過對社會、人力、自然資本的管理,最終在當地業務增長上實現比傳統商業模式快的多的成果,營收和利潤也比傳統商業模式增長超過25%。
布魯諾·羅奇稱,從商業角度上,瑪氏通過該案例獲得了商業利潤,也通過帶動產業鏈上的利益攸關方的發展,促進了當地的經濟發展。
布魯諾·羅奇認為,企業不應將經濟利潤作為衡量其價值的唯一標準,而應放眼於創造和管理企業的長遠利益。這就意味著我們應關注整個商業生態系統的價值,為商業價值鏈上的所有利益相關方創造價值,更加注重公司對社區、人才和生態系統進行投資和培育,同時使用金融指標和非金融指標來衡量和管理績效,創造更多社會價值。
除了金融資本,互惠經濟還重新定義了企業的其他三種資本——人力資本、社會資本和自然資本。
具體來說,人力資本被定義為個人的經驗、技能、信心、志向、健康和福祉,並以這些指標進行衡量。
社會資本則以信任、社會凝聚力、和社區集體行動的能力為定義和計量標準。人力資本和社會資本的衡量是由相關人員和社區使用專家設計的調研工具,在具體的商業環境下進行。
自然資本的衡量稍有不同,其研究重點在於找到適合自然資本管理(輸入)的衡量方式,而不是適合匯報(輸出)的方式。因此,考慮到可執行性,採用了5個關鍵的資源輸入指標:非生物、生物、水、空氣和表層土壤侵蝕。
對於企業而言,布魯諾·羅奇稱,企業需要衡量這四種資本的使用效率,如是否發揮了最大、最高效的作用,由此來判斷在我們的企業增長過程中的業績和效率情況,商業領袖或者是企業的領導人就能知道自己在這些資本領域使用了多少,破壞了多少,又創造了多少,從而更好知道平衡點在哪裡。這樣一來,找到平衡點就變成了管理的問題。
利潤至上已過時了
布魯諾·羅奇認為,當前世界更加複雜多變,充滿了不確定因素和多重挑戰,傳統的資本主義模式已經不再適應現代社會的發展需要。只有更靈活的商業經濟模型和更廣泛地合作交流才能很好地處理企業面臨的問題、把握髮展機遇。
「因此,我們需要重新調整商業機構存在的性質和資本主義的發展形態。關注自身利益的同時,兼顧價值鏈上各利益相關方和整個商業生態系統的價值。」 布魯諾·羅奇說。
他指出,企業過渡追求利潤最大化而忽視了對社會環境、人力資源和自然資源等資源的建設,極有可能打破資本和社會資源間的商業生態系統平衡,對企業的可持續發展造成阻礙。
當下,包括中國和歐盟在內的國家或地區都在推動綠色經濟的發展上不遺餘力。布魯諾·羅奇認為,推動綠色經濟是維繫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必要條件,企業應盡己所能在推動社會經濟綠色可持續發展方面有所行動。
「互惠經濟」理論當中就包含自然資本,布魯諾·羅奇指出,自然資本對於企業對於做出更好、可持續的和有利於社會發展的決策是至關重要的。任何涉及自然環境的決定都應考慮整個社會的利益和成本分配,揭示對弱勢群體的影響。
在瑪氏「未來始於當下」的企業願景和瑪氏「五大原則」的指引下,瑪氏持續開展了「一代人的可持續發展計劃」,以科學為依據制定了一系列意義深遠的目標,重點關注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中的多個核心領域,包括環境改善、權益維護和福祉建設。
2020年8月,瑪氏設立互惠經濟平臺,下屬互惠經濟基金會和互惠經濟解決方案諮詢中心兩個機構,旨在通過各類研究、教育和宣傳手段,與高校及其他認同互惠經濟理念的企業、組織間廣泛合作,共塑一個公平且負責任的商業資本環境。
另一方面,新冠疫情暴發對人們的生活和工作方式、消費者行為、商業運作模式、乃至整個地球的運轉都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後疫情時代,商業領導者、投資者、管理學院和政策制定者都應做出積極的改變,以切實滿足日新月異的社會需求。
布魯諾·羅奇指出,疫情也提醒著我們,只有不斷加強各國、各企業、各組織間的交流合作,為價值鏈上的所有利益相關方創造價值,企業才能收穫長久地可持續的發展。
布魯諾·羅奇認為,中國正在構建的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具有戰略指導意義和長遠考量。
在當前全球經濟形式依然嚴峻,面對疫情產生的持續影響,世界經濟能否好轉回彈很大程度上將取決於各國能否加強多邊合作,共同推動疫情後的經濟復甦。布魯諾·羅奇認為,在中國「雙循環」發展格局下,世界經濟開放合作的發展趨勢也會更加明顯,更加緊密。
而在這個過程中,布魯諾·羅奇指出,企業應緊跟開放創新的合作精神,統籌利用自身優勢力量,為行業和各方創造更多商業和發展機會,助推世界經濟的發展與復甦。
(文章來源:21世紀經濟報導)
(責任編輯:DF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