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東部時間7日凌晨,歷時近15個小時的美國國會聯席會議,終於在經歷示威者暴力衝擊國會大廈的波折後結束。會議確認,拜登贏得306張選舉人票,川普獲得232張選舉人票,拜登當選下一任美國總統。川普仍咬定「完全不同意大選結果」,但答應「在1月20日會有序過渡」。
此前,在華盛頓國會山發生的一切,令世界震驚。
亂套了
1月6日下午,在代表美國民主的神聖場所國會大廈,發生令全球震驚的一幕。川普的支持者衝入大廈,引發的騷亂一度迫使聯席會議暫停。看著如「大片」般的畫面,「吃瓜群眾」揉揉眼睛:這還是我們認識的那個美國嗎?
同樣在當天下午,美國多家媒體根據計票進展推斷,兩名民主黨人有望贏得喬治亞州參議員決選,意味著拜登將「一統兩院」。
於是,一個段子產生了:民主黨拿下參院時,川普的支持者卻「拿下」了國會大廈。
「美國亂套了!」西方輿論的哀嘆中夾雜著憤怒和不安:多人在騷亂中死傷,印有川普標語的旗幟在大廈中肆意飄蕩,優雅的圓形大廳散發著催淚瓦斯的惡臭,玻璃碎落一地——恰如美國人破碎的心。
幾乎所有美國議員都把「佔領國會」事件歸咎於川普:要不是他數周以來在社交媒體上鼓動粉絲「進京勤王」,要不是他1月6日上午在公園演講時嚷嚷「國會大廈」,美國何以淪為國際笑柄?
不過事已至此,嘆息無用。誰叫支持者們太聽川普話呢?
美國媒體這樣描述那令人窒息的4個多小時——1月6日下午2點半左右,川普支持者衝入國會大廈為川普「盡忠」。在「我們想要川普」的呼號聲中,國會大廈內一片狼藉。有抗議者被拍到爬上了參議院議長席位,還有一些抗議者在走廊裡高喊,「議員們在哪裡」。
議員們在哪裡?當然只能躲到辦公桌下!他們一邊戴上防毒面具,一邊目睹防暴警用家具堵上大門。而國會的頭頭腦腦們則被疏散到附近的麥克奈爾堡。
截至記者發稿時,事件已造成4人死亡。另有至少14名警察受傷,52名示威者被捕。
華盛頓市長鮑澤宣布,由於部分示威者可能將暴力示威持續至1月20日拜登就職,華盛頓公共緊急狀態將延長15天。此前華盛頓宣布於當地時間6日18時至7日6時實施宵禁。
玩過火
「在超過220年的時間裡,美國國會大廈從未見過如此場面:一群騷動的暴徒,強行穿過宏偉的大理石圓柱,破壞權力通道,褻瀆民主國家的寶座。」美聯社寫道。
復旦大學美國研究中心教授韋宗友認為,此次事件與國會大廈以往騷亂有兩點不同:第一,由一位在任總統公開呼籲和挑唆,這在以前聞所未聞。第二,美國建國以來,權力和平移交是絕對的主流,在印象中從未有過因挑戰大選結果而導致國會被強佔的先例。事件可謂美國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政治極化的一次總爆發,也反映了社會撕裂背景下一部分民眾的戾氣之盛。
另一方面,右翼媒體對「選舉舞弊」的煽動,也助長了社會暴力傾向。韋宗友解釋道,在民意分裂的情況下,川普的基本盤(尤其是極右翼支持者)與拜登的支持者在接受信息渠道方面迥然相異:一個看福克斯,一個看CNN;一個聽政治脫口秀,一個聽全美公共電臺。美國相關機構發現,Parler等右翼網站已經逐步替代推特,成為川普支持者刷帖狂歡、討論「內戰」的新平臺,這無形中成為點燃騷亂的一把火。「在右翼媒介中,川普鐵粉抱團取暖,讓偏頗的觀點一再右轉,使他們更容易對川普一呼百應。」韋宗友說。
中國人民大學美國研究中心主任時殷弘認為,川普此前頑固拒絕接受大選結果,是引起暴亂的最重要原因。這不僅沒給他帶來好處,反而作繭自縛,引來共和黨人群起攻之,削弱了其影響力。
對川普的反對主要表現在幾方面:第一,不少共和黨議員不再「陪折騰」,尤其是多名原本反對大選結果的議員在「國會遇襲」後,當晚就改變了主意。
南卡羅來納州共和黨參議員、川普的長期盟友林賽·格雷厄姆在辯論中說,「別算上我,(今天的事情發生後)夠了就是夠了。拜登是合法的美國當選總統。」
第二,有議員正就援引憲法第25修正案進行討論,想迫使川普提前下臺。
該條款規定,如果聯邦內閣大多數官員認定總統無法履行其職,將剝奪總統權力,由副總統代之。但時殷弘認為,彭斯和閣員們可能「有點不願意」做出這一決定。
第三,是否彈劾川普也成為話題。不過鑑於參議院彈劾投票中須獲三分之二多數方能通過,估計這招無法把川普「趕跑」。
第四,暴力騷亂被包括羅姆尼在內的參議員指為「政變」,要追究川普的法律責任。有分析認為,雖然川普尚無明確的違法行為,但民主黨政府上臺後可能加速對川普的政治清算,對他進行起訴。
韋宗友認為,這次事件讓共和黨人見證了川普的破壞性,感到這次真的「過火」了。「他們害怕川普對民主制度的衝擊,更害怕共和黨會被選民拋棄,今後可能與川普劃清界限,保持距離。」
認輸了?
在華盛頓增派國民警衛隊之後,不安的氣氛看似正在退潮。川普的最新表態也讓人鬆了口氣——他7日凌晨發表聲明說,儘管不同意總統選舉結果,但定於1月20日的政權交接將有序進行。
川普此番話是「變相認輸」了嗎?他的支持者們會見好就收,不再鬧騰了嗎?在拜登有望一統兩院的情勢下,共和黨支持者們會不會發洩不滿,給過渡期帶來新的動蕩?
中國社科院美國研究所研究員劉衛東認為,川普的最新表態,表明他黔驢技窮,敗局已定,承不承認敗選已經意義不大。第一,他1月6日未如約「放大招」,提供任何關於「舞弊」的確鑿證據,表明這根本就是子虛烏有。第二,他的支持者衝擊國會大廈幫了倒忙,沒達到目的,反而導致共和黨內部分裂。第三,上述事件發生後,反亂反暴成為核心議題,沒人再關心川普能否翻盤。
「所以川普只是說了一句不得不說的話。」劉衛東認為,「接下來會發生什麼?我認為,川普支持者可能以地方為舞臺,尤其在幾個搖擺州繼續挑事。但由於華盛頓受到警醒,安全力量被充分調動,全國上下也都在指責騷亂分子,致使川普失去輿論控制權(他的推特帳號也被封12小時)。因此,雖然還會鬧,但鬧的空間很小。」
而對於民主黨有望獲得參院主導權及其可能激發的社會反應,劉衛東認為,在參議員決選之前,共和黨支持者的戾氣就明顯超過民主黨支持者和獨立選民。「決選的結果與其說增加他們的憤怒,不如說會激發他們的鬥志。」
劉衛東解釋,從歷史上看,「一統兩院」並非常態,多數黨在中期選舉中失去20多席是常有之事,眼下民主黨只是險勝,更何況共和黨控制著司法系統,在地方選舉和州議員數量上也勝民主黨一籌。所以未來兩年的博弈態勢會比較嚴峻。
韋宗友指出,喬治亞州繼大選後,在參議員決選中再度「翻藍」,與當地少數族裔和年輕選民增長密不可分。就像外媒指出的,由於人口結構變化,選舉地圖顯示亞特蘭大周圍六個以上郡成為一片藍色的海洋。現在看來,民主黨在動員選民投票熱情方面比共和黨做得更好。
韋宗友表示,在民主黨拿下參院後,拜登「百日新政」中的前兩項議題——抗疫和推動經濟刺激計劃,獲得國會支持的可能性更大。後兩項議題——彌合種族關係、應對氣候變化,可能還需要一個被跨黨派接受的過程。
時殷弘認為,由於參院議席50:50的「比分」極為接近,意味著只要民主黨陣營有1位議員反水,拜登在國會推進立法就會失敗,所以民主黨仍面臨不利局面。按照法新社的說法,由於多數法案須達到60票的門檻才能通過,民主黨很難在參議院推進所有立法。
脆弱性
隨著情緒的爆發與釋放,抗議的人群也許會很快散去。然而,事件對美國制度和國際形象的長期影響或許沒那麼快消散。
有評論稱,人們曾認為,美國的制度是極具韌性的,即使選出不盡如人意的總統,由於存在權力制衡,存在定期選舉,結果總不至於太壞。然而,國會大廈事件告訴我們,美國的體系其實很大程度上還是依賴於非正式的制度,需要所有參與方去遵守大家默認的規則。
「我們習慣於將美國視為一個古老的民主國家。」自由評論家彼得·貝納特寫道:「但是,作為一個多種族民主國家,它還很年輕——甚至比發展中國家的某些後殖民國家還年輕。」他補充說:「確保民主制勝利的唯一途徑,是承認美國民主制一直多麼脆弱。」
劉衛東等專家認為,新冠疫情已經暴露美國難以有效進行社會動員的制度性缺陷,選後的混亂局面又充分暴露選舉程序和制度設計上的漏洞,這些都需要反思和修正。雖然國會大廈事件還不至於說是一種治理危機,但大選進程史無前例的拖沓、社會的紛亂,確實有值得記取的教訓。
《華盛頓郵報》《金融時報》等媒體認為,1月6日除了是動搖美國民主體制、破壞美國法制和秩序的日子外,也是美國國際形象嚴重受損的一天。
這是「恥辱」「是對民主的攻擊」「暴力場景令人震驚」「這不是美國」……在大西洋彼岸,美利堅的歐洲盟友們驚恐不已,深夜密集發聲,譴責暴力行為,感嘆美國的民主「淪喪」,呼籲和平移交權力。
針對國會遭衝擊一事,拜登在電視講話中呼籲「重建一種解決問題、守望相助、而不是煽動仇恨和混亂的政治」。韋宗友認為,這只是拜登的願望,美國的撕裂不是一天形成的,社會對立仍處劇變過程中,「未見谷底」。正如美國作家本·希恩所言,美國有大量「重建工作」要做。
(編輯郵箱:ylq@jfdail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