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4月17日,一部註定要載入電視史的美劇開播,8年之後,這部名為《權力的遊戲》的神劇即將迎來完結。近年來雖然新播美劇層出不窮,不過基本上都陷入了隨著季數增加,收視率逐年下降的惡性循環,而《權力的遊戲》則一直逆勢飛漲,每播出一季就創造一次新的收視神話,這到底是為什麼?國產影視作品可以從中學到什麼嗎?今天美叔跟大家聊點兒有深度的。
一、HBO出品
「HBO出品,必屬精品」這句話相信很多朋友都聽過,隨著《權力的遊戲》的熱播,HBO也被更多的國內觀眾所熟知。其實早在2001年就曾經有一部HBO出品的美劇在國內風靡一時,雖說那個時候「美劇」這一概念還尚未普及,大家對HBO也沒什麼概念,不過只要美叔說出這部美劇的名字,相信大多數朋友都會覺得熟悉,這部美劇叫:《兄弟連》(Band of Brothers)。
HBO出品的劇集並非每一部都能吸引每一位觀眾,但是不可否認的是這家電視網所出品的劇集每一部都非常精緻,只是劇集受眾有區別。為何HBO總是能夠播出這麼多精彩的美劇呢?原因是HBO所播出的劇集面向的是觀眾。
可能有些朋友看到這裡就會迷惑了,難道電視劇播出不是面向觀眾的嗎?是的,並非所有電視劇的播出都是面向觀眾的,我們每年看到的美劇中有很大一部分是面向廣告商的。美國的電視網雖然與國內一樣都分無線(公共臺)與有線電視,但是在有線電視之中又分出了基礎有線與付費有線兩種。上圖中的三部美劇分別是公共臺CBS的《生活大爆炸》、基礎有線AMC的《行屍走肉》以及付費有線HBO的《權力的遊戲》。
公共臺、基礎有線與國內一般無二,不收費或僅收非常少的月租,用戶可以隨意觀看,電視網依靠廣告商來過活;而付費有線則有些類似於電視盒子中的付費點播功能,觀眾付費訂閱內容,劇集之中沒有任何的廣告。舉個例子:在觀看CBS的《生活大爆炸》時,劇集經常會中斷然後出現《生活大爆炸》的logo,這其實就是在插播廣告,只不過被剪掉了;而觀看《權力的遊戲》時劇集從未中斷,這是因為劇集當中沒有任何的廣告。
所以CBS等電視網更注重收視率,只有高收視率才會有更多的廣告費用營收,這就導致公共臺、基礎有線出品的美劇動輒就有被砍的風險,因為收視率一旦低於預期,廣告商立馬就會撤出,劇集也就沒有繼續拍攝的必要了。同樣,某些收視率比較高的劇集則會被人為的拉長劇情,這樣廣告商就會投入更多,電視網也能賺到更多。
而HBO這類付費有線則靠用戶的訂閱來過活,所以他們並不太注重收視率,只要產出高質量的劇集保證用戶能夠持續訂閱就OK了。當然,高的收視率代表著高的訂閱數,也就意味著能夠賺到更多的錢。同樣由於兩者的這種差異,付費有線電視網一般不會輕易砍劇,劇情方面也更加凝練,水分比較少。
國內的電視劇售賣方式與公共臺、基礎有線比較像,不過區別在於國內是先將電視劇製作完成之後再將之出售與電視臺,然後電視臺用這部劇來招商(網劇的形式也與之類似),同時這也導致電視臺會將劇集進行二次剪輯以增加播出時長賺取更多的廣告費用。
二、高昂的製作費用
正因為HBO是面向觀眾,沒有廣告商的掣肘,所以他們更樂於打磨出精品以吸引用戶持續訂閱。同理,在製作費用上他們會更慷慨。以《權力的遊戲》為例,《權力的遊戲》第一季製作費用是6000萬美元,第二季6900萬美元,隨後逐步遞增,到了第八季,《權力的遊戲》製作費用保守估計已經高達9000萬美元。大體估算一下,全八季單集的製作費用已經超過800萬美元!
這麼說大家可能理解不深刻,我們換個說法:到目前為止《權力的遊戲》單集製作成本能夠拍攝53集《甄嬛傳》!!!如此高昂的製作費用所帶來的就是精美的道具、真實的外景、精彩的特效。雖說與好萊塢商業大片相比還存在一定的差距,不過顯然已經遠遠高出多數美劇一大截了。
因為售賣形式不同,所以國內電視劇與HBO出品的美劇沒有可比性,這裡就不展開說了。
三、大尺度的內容
HBO在國內被很多朋友戲稱為「黃暴臺」,原因就是他們出品的劇集尺度一般都比較大:血腥、暴力以及暴露鏡頭特別多。《權力的遊戲》能夠吸引觀眾除了精彩的劇情之外,這些大尺度的內容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幫助的作用。美國那麼多家電視網,為何獨獨HBO這麼玩兒呢?
這受到兩方面因素的制約:一個是美國的分級制度,因為公共臺的便利性,所以任何「不適於兒童觀看」的鏡頭都不允許出現,而基礎有線與付費有線則沒有這個限制;另一個則是受到了廣告商的制約,因為基礎有線也依賴收視率,一旦節目中出現少兒不宜鏡頭很容易招致家長的投訴與抵制從而影響收視率,所以基礎有線雖然沒有這個限制,但是一般在節目中不會直接出現大尺度鏡頭,更多時候會用比較隱晦的方式去表達。
而付費有線則沒有這些顧慮,所以他們可以更加肆意地在鏡頭中展現各種尺度的內容。其實大尺度的電視網並非僅HBO一家,Starz(《斯巴達克斯》)、Showtime(《無恥之徒》)出品的劇集其實尺度也不小,只不過出品的劇集相對《權力的遊戲》來說要受眾要少一些,所以不如HBO出名。
這一點在國內行不通,大家都懂。
四、編劇的權力
上面已經說過,對於付費有線來說,劇集是否精彩是重點,而決定一部美劇是否精彩的除了外在的服道化、外景、特效之外,劇情也相當重要,一部美劇的劇情精不精彩,自然要看編劇怎麼寫。同時,多數美劇是制播同步,編劇要是撂了挑子整個劇組都得抓瞎,這就導致了美劇製作流程當中的「編劇中心制」,一般來說節目的發起人都有編劇的身份(也有少數圈內人脈較廣的發起人),發起人不單要負責劇集的拍攝,還要負責與電視網溝通(劇集續訂等)。
這個人在整個劇組中擁有無上的權力,他直接決定劇情的走向,我們一般稱呼這個人叫「節目統籌」。以《權力的遊戲》為例,這部美劇有兩位節目統籌,分別是大衛·貝尼奧夫(David Benioff)與D·B·魏斯(D.B. Weiss),劇迷們更喜歡叫他倆「2DB」。
像國產影視作品拍攝現場出現的「流量明星」或「大腕兒」現場改劇本加戲的情況在美劇的拍攝現場基本不會出現,編劇是整個劇組的老大,如果你把編劇惹急了,他們很可能下一場戲就把你「寫死」(這種事情在美劇中真的發生過),哪怕你是再大的腕兒,節目統籌不開心了整部劇都可能完結……
最直接的例子就是剛剛完結的美劇《生活大爆炸》,因為劇中謝爾頓飾演者吉姆·帕森斯(Jim Parsons)辭演下一季,所以這部美劇的統籌查克·羅瑞(Chuck Lorre)就決定完結《生活大爆炸》,理由是沒有謝爾頓的《生活大爆炸》沒有靈魂……所以,你能看出美劇的編劇有多任性了吧?
反觀國內,廣告商更看重的是演員的號召力,所以對於電視臺來說,推介一部電視劇最簡單粗暴的方式就是直接告訴廣告商這部電視劇裡面有哪些「流量明星」。由此又導致製片人在向電視臺售賣電視劇的時候也會優先推介「流量明星」,最終的結果就是一部劇能否賣個好價錢,完全看這部劇裡有多少「流量」,而不是這部劇劇情有多精彩。
說句題外話,漫威電影宇宙系列電影之所以如此成功,其實就是借鑑了美劇製作流程當中的「編劇中心制」:自《鋼鐵俠》開始,所有電影全部都由凱文·費奇(Kevin Feige)統籌,每個階段開發哪部電影、電影的大體脈絡全都是他說了算。
五、原著的基礎
觀看美劇數量比較多的朋友其實會發現,大多數的美劇都是翻拍或改編,這其實就是節目統籌取巧的地方:硬生生的編出一部劇哪有將現成作品改編或翻拍來的容易?有了前車之鑑,不僅可以規避不少風險,將原內容再加入現代元素加工一下直接就是一部完成度非常高的作品了。
《權力的遊戲》劇迷都知道這部美劇是改編自喬治·R·R·馬丁的經典奇幻大作《冰與火之歌》,《權力的遊戲》的劇名就是取自《冰與火之歌》第一卷的書名。《冰與火之歌》本身就是一部恢弘的史詩級著作,美劇《權力的遊戲》所做的就是在適當改編的基礎上將這部作品具現到屏幕上。
本來2DB也是想要取巧來著,沒想到的是喬治·R·R·馬丁拖稿成癮,在《權力的遊戲》第五季之前好歹算是將《冰與火之歌》第五卷寫完了,而第六卷自2011年《權力的遊戲》開播開始寫,直到現在也沒出版……但是劇集不能等原著啊,於是編劇們只能靠馬丁給出的劇情大綱和要點來強行編故事,這也是為什麼自《權力的遊戲》第六季開始劇情質量出現下降的原因。如果《冰與火之歌》已經全部出版,那麼我們看到的《權力的遊戲》絕對會比現在要精彩更多。
國內在幾年前也開始借鑑這種模式,選擇大熱的IP改編或者翻拍之前的作品。不過因為「演員中心制」,從劇情來看,基本上是拍一部毀一部……雖然有不少劇集收視率挺高(就當沒有發生過買收視的情況)。現在唯一能夠拿得出手的,也就正午陽光出品的電視劇。
六、後《權力的遊戲》時代
當《權力的遊戲》畫上句號之後,HBO還能再現輝煌嗎?《權力的遊戲》之所以成功,是由很多因素綜合造成的,雖然HBO一直產出精品,但是目前在播的劇集當中很難找出能夠與之媲美的作品,每個人的欣賞水平都不一樣,像《權力的遊戲》這樣普適的劇集卻不多。
另外,以Netflix為首的流媒體點播平臺近年來也迅速崛起,誕生了諸如《紙牌屋》、《使女的故事》等一系列佳作,再加上目前全球最受歡迎的漫威電影宇宙也將推出衍生美劇(在新流媒體平臺「Disney+」獨佔播出),後《權力的遊戲》時代誰能夠獨佔鰲頭,我們只能拭目以待了。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