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富汗,一個多災多難的國家。
於1747年建立,雖然是總統制+共和制的國家,但從全稱阿富汗斯坦伊斯蘭共和國就可以看出,阿富汗還是以宗教為主的,不然也不會在國名上加一個「伊斯蘭」。
國名中的阿富汗,則是民族的名字,意思是普什圖人,斯坦麼大家都很熟悉了,就是「XX之地」的意思。
這個國名連起來看,就是普什圖人信仰伊斯蘭教的地方,簡單,粗暴。
真要追溯歷史,其實可以追溯到波斯王朝的時代,不過這次並不打算主講歷史,感興趣的話我們下次再說。
如果要用一個詞語來總結阿富汗近幾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歷史,用一個「多災多難」真是恰如其分。
為什麼這麼說?
早在19世紀,英國為了與俄羅斯帝國爭奪中亞,先後發動了兩次阿富汗戰爭,1893年英阿籤訂《杜蘭協定》,阿富汗腹背受敵,成為英屬印度和俄羅斯帝國的緩衝國。
說人話,就是出氣筒。那時候的英國還是威名赫赫的日不落帝國,俄羅斯雖然在沙皇的統治下日漸腐朽,但稱一聲帝國也是毫無問題,因此一個沒有人口,沒有土地,沒有軍事力量,甚至連發言權都沒有小國家被夾在兩個超級帝國之間,處境可想而知。
1919年,阿富汗終於擺脫英國的控制獲得獨立。但剛出虎穴又入狼口,俄羅斯對這塊地皮垂涎已久。於是好景不長,也就一代人的時間,1979年12月,蘇聯入侵阿富汗,開始了著名的車臣戰爭,阿富汗在境內頑強抵抗,甚至還設計全殲了蘇聯的一個機械旅,但這一行為也導致蘇聯大怒,直接集結優勢兵力平推了阿富汗。這一打就是十年,直到1989年2月,蘇軍才撤出。
然而阿富汗的好日子還早得很。因各派抗蘇武裝爭權奪勢,阿富汗陷入內戰,這一打就又是五年,直到1994年塔利班興起,1996年9月攻佔喀布爾,才建立了一個算是基本統一的政權。1997年10月建國,改國名為「阿富汗伊斯蘭酋長國」,在阿實行伊斯蘭統治。
僅僅四年之後,2001年,9·11事件後,阿富汗迎來了第三任世界霸主的摧殘:美國,足足二十年,打得阿富汗民不聊生。
一句話,打完英國打蘇聯,打完蘇聯打美國,阿富汗人民積累了豐富的鬥爭經驗,和世界霸主輪番過招,能堅持下來屬實不易。
不過所幸,川普為了自己在國內的政治資本,宣布要從中東撤軍,無論如何,這都算是一個好消息,至於美軍的執行力度,可能還得打個問號,但不管怎麼說,至少還是有希望的。
就在這時候,澳大利亞在阿富汗虐殺平民的事情被國際社會曝光,阿富汗再次成為輿論中心,同樣的,還是受害國。
國際社會在譴責澳大利亞,澳大利亞在口頭道歉,美國在甩鍋,阿富汗呢?阿富汗的聲音有人聽嗎?沒有。
對於西方社會來說,被害人是沒有話語權的,不信?看看那個高喊「我不能呼吸」的黑人,用命換了美國黑人輪番暴動,但有用嗎?他已經沒了,黑人如今再怎樣,和他已經沒有關係了。
阿富汗也是這樣,作為中亞的門口,地下還有豐富的石油資源,還處於地緣政治理論的重點區域,不管從哪個角度看,如狼似虎的大國們都不會放棄這麼好的地盤。或許之後的阿富汗,能得到些許關懷,境內的三千萬人口能過上幾年和平的日子,但那時候是否還是阿富汗這個國家,可能還不好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