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乃常山趙子龍也」聽起來霸氣無雙,卻是個錯誤!古人的名與字

2020-12-19 正道者言

電視劇《三國演義》中,我覺得最霸氣無雙的一段莫過於趙云為救阿鬥,於敵陣中殺了個七進七出,最後喊出一句「吾乃常山趙子龍也」,盪氣迴腸,令人神往。

然而電視劇只是為了讓人矚目,真實情況是,趙子龍不可能說出這麼沒水平的一句話。

五虎上將趙雲

趙雲,字子龍,常山真定人。

因為陳壽在作《三國志》的時候,有一個《關張馬黃趙傳》,所以後世傳說就有了個「五虎上將」的稱號。

歷史上的趙雲雖然沒有影視形象中的白馬銀槍那麼威風帥氣,而且也沒有統帥大軍作戰的資歷,但在蜀漢的武將集團中地位卻也並不是像一些人說的那麼低。趙雲的地位根基是相當穩固的,主要來自於兩點:

其一,趙雲是除了關羽趙飛之外最早跟隨劉備之人。眾所周知,趙雲原來是公孫瓚的部下,劉備之前也是公孫瓚的部下,在隨田楷援助孔融之後,劉備又跑去徐州投奔了徐州刺史陶謙,而此時的劉備,手下除了聚攏的流民之外,一共只有一千兵馬,大部分都是挖的公孫瓚的牆角,而趙雲此時就是劉備麾下騎兵主將,也就是公孫瓚派給劉備兵馬的實際統帥。被忽悠也好,被裹挾也好,此後十幾年,劉備大部分時間都是沒有地盤,缺兵少馬的流浪狀態,趙雲自此都是劉備麾下的元老級人物,而且是元老級中的精英,所以地位自然穩固。

趙雲字子龍,常山真定人也。本屬公孫瓚,瓚遣先主為田楷拒袁紹,雲遂隨從,為先主主騎。---《三國志·蜀志·關張馬黃趙傳》

其二,長坂坡在曹營中七進七出自然是誇張,但是劉表死後,劉備與曹操爭奪荊州之時,劉備在長坂坡被曹軍追上,劉備拋妻棄子,僅帶著諸葛亮張飛等人逃亡的時候,是趙雲這個親兵統領保護了甘夫人以及劉禪這個少主,長坂坡的功勞是真是存在的,而且劉禪最後成功上位,趙雲就更是功莫大焉。

及先主為曹公所追於當陽長阪,棄妻子南走,雲身抱弱子,即後主也,保護甘夫人,即後主母也,皆得免難。 ---《三國志·蜀志·關張馬黃趙傳》

何謂「字」

「名字」在現代人看來,就是姓名。但古代可並不是如此,名是名,「字」指的是表字。

表字,一般是表示德行或者詮釋「名」的意義的字,一般是長輩所賜,因此含有對其有某方面的期望之意。

如:趙雲,字子龍。子龍是其表字,有「雲從龍」之意,也就是詮釋「雲」這個字的意思。

劉備,字玄德。「備」字本身有完備,齊全之意,在這裡用「玄德」做表字,就有潛蓄道德之意,就是對其德行的一種期望。

自殷商文化之初,表字就已經有了起源,思想文化燦爛的周朝開始盛行,當然我們最熟知的莫過於漢朝,基本上每個有名的人,都能對其表字說出個一二,因為當時已經不是流行,而是一種制度,黔首不論,文化人,必須有表字。都知道西楚霸王項羽,其實項籍才是名,羽是其字。

至民國時期,都一直有表字在使用,如眾所周知的著名革命家孫中山,名文,字載之;毛澤東,字潤之;蔣介石的「介石」就是他的字,名中正。

只是從民國時期開始,漢字遭到摒棄,漢文化也因為民族的沒落而被認為是歷史頑疾,所以後來逐漸就被拋棄了這一傳統。

如何取字

在漢朝以前,表字一般只是用來釋義,跟名字意思基本都是一致的,可能是一個字,也可能是兩個字。如屈原,名平,字原。原跟平意思是一致的。如孔子,名丘,字仲尼。是因為孔子出生在尼丘這個地方,所以意思也是一致的。在漢朝,表字基本格式化,有兩個字。其中一個為輔,一個為主。輔助的常見字有:孟,公,文,伯仲叔季,子,等等表示大小之類的,如孟德,文若,伯符,仲謀,司馬八達之類的。一直到魏晉基本都是這個規範。五胡亂華之後,中原文化遭到破壞性打擊,再加上造紙術印刷術的影響,識字之人越來越多,所以取字也是越來越隨意,基本失去了規範化,但是在封建時代,大部分表字還是不失本意。

名字如何稱呼

按說趙雲的這個「吾乃常山趙子龍也」現代人聽起來霸氣無雙,應該是沒錯的,但錯就錯在不該自稱。要知道古代的名字可不是隨便稱呼,「禮儀之邦」的禮儀可不是如現代人見面握個手就是有禮這麼簡單,涉及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就如稱呼。

首先,名,一般人是不可隨意稱呼的,只有正式公文,或者長對幼,位高者對位低者且不顧忌才會直呼其名。自古有名諱這個說法,也就是說在平等或者低位的情況下是不可稱呼高位者的名的,不僅不可稱呼,提都不能提到這個字,這就叫「諱」。比較有名的就是「茂才」。原本西漢之時,舉薦的一個科目,被舉的叫「秀才」,因為東漢開國皇帝叫劉秀,為了避諱其名,所以整個東漢兩百年都叫「茂才」。越是有名望的人,其名越是避諱。通俗點來說,就是避諱於其名望所覆蓋之下。沒有名望,只有家人知道,那就只能自己後人來諱。如給祖先的墓碑上名都是要先「諱」,就是這個意思。

其次,字。普通人互相稱呼一般都是稱字,一般的長輩對晚輩,高位對低位也會稱字,因為表字本身是長輩所賜,天生具有長輩對其期望,嘉許之意,所以為了以示親近,一般也會稱字。平輩更應該互相稱呼表字。

自稱,表字有期望之意,所以一般是不會用來自稱的,諸葛亮就是自稱「亮」而不是「孔明」;趙雲自稱應該是稱名而不是字,這樣才有謙虛之意,而以「子龍」這個表字自稱,則是非常傲慢無禮的表現,趙子龍會這麼傲慢嗎?明顯是污衊!

相關焦點

  • 我乃常山趙子龍,我乃燕人張翼德,為啥關羽自報家門卻只用2字?
    導語:我乃常山趙子龍,我乃燕人張翼德,為啥關羽自報家門卻只用2字?在三國中,我們經常可以看到很多將領在單挑開始前都會報上自己的名號,比如張飛會大喊「我乃燕人張翼德」,趙雲則是自稱「常山趙子龍」,通俗的來講這些武將在打鬥開始前都會以籍貫加姓名的方式報號,這樣的描寫在演義中有很多,比如九原呂布,譙郡許褚等等,那麼同樣作為時代悍將的關羽,為什麼報名號時候只會報自己的名字呢?
  • 我乃常山趙子龍,我乃燕人張翼德,關羽自報家門為何只用2字?
    趙雲自報家門的方式是籍貫(常山郡)+名字(趙子龍)。關羽也可以像趙雲這樣說:吾乃河東關雲長!不過關羽這麼報就沒有趙雲的效果了,為何呢?因為趙雲在常山郡是出了名的帶頭大哥,黑道白道通吃的那種。史書載「雲身長八尺,姿顏雄偉,為本郡所舉,將義從吏兵詣公孫瓚。」
  • 我乃常山趙子龍是也!常山是中國現在的哪裡,子龍是不是常山人?
    「古來衝鋒扶危主,只有常山趙子龍。」得益於《三國演義》的廣泛流傳,如今的人們對於蜀漢的大將如數家珍。但說起人們心中最為欣賞的人物,少不了山趙子龍的名號。 每當作戰之時,趙雲都會說:「我乃常山趙子龍是也!」對於趙雲而言,常山這個地方似乎對他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
  • 我乃常山趙子龍,我乃燕人張飛,為何關羽自報家門只用這兩個字
    三國演義當中,武將們在上陣殺敵時通常會有一個響亮而又霸氣的自報家門。比如趙雲在長坂坡七進七出救少主的時候,他對曹操問話的回答就是「我乃常山趙子龍也。」;張飛獨據當陽橋時也是大吼:「我乃燕人張翼德也!」;赤壁之戰中甘寧圍堵曹操時也是張口暴喝:「東吳甘興霸在此,曹賊休走!」由此看來,三國時基本都是非常霸氣自信的報上名號。但是輪到關二爺就不一樣了,要麼一聲不吭揮刀就斬,要麼就是淡淡的兩個字「關某」這究竟是為什麼呢? 實際上,關羽的自稱並不只有「關某」,這只是他用過最多的稱呼。他也自稱過小將、關雲長等。
  • 對敵時報名號,張飛稱燕人張翼德,趙雲稱常山趙子龍,關羽最霸氣
    但其實這種意識早在三國時期,人們就已經具備並且可以熟練運用了,最為明顯的表現,就是大將們在對敵時報名號的時候,都會有一個足夠響亮霸氣的名號,如張飛、趙雲、關羽。    所以張飛自稱「燕人張翼德」,對手聽了就會自然轉換成為「猛人張翼德」,仔細一看發現確實很猛,於是氣勢上就輸了。
  • 都說常山趙子龍,為何趙雲廟卻在石家莊正定呢
    正定是河北石家莊市隸屬的一個郊縣,但說起歷史來,正定算得上石家莊的祖上,石家莊是上個世紀才由一個村莊興起成為大城市的。而正定,甚至比北京還古老,建城史可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如今的趙雲廟,是在清朝道光年間的舊址上第四次重修的,並於1997年正式對外開放。這次重修的趙雲廟,基本保留了原廟的歷史風貌和特點,它佔地12畝,總建築面積1500平方米。
  • 常山趙子龍,在現在應該叫什麼趙子龍?詳談三國時期地名之現稱
    自稱 常山趙子龍之「常山」 「我乃常山趙子龍是也」,這句經典的介紹是趙雲經常性的自我介紹用語。常山就是現在的河北省會石家莊市,所以如果是現在的話應該叫「我乃石家莊趙子龍是也」。
  • 古人取「字」有哪些講究,張飛的字不是「翼德」
    名字是父母起的,一般是上級或者長輩對下級和晚輩的稱呼,字是自己起的,用作同輩之間的尊稱,同輩之間直呼名字是非常不禮貌的。他們給自己起的字非常有講究。古人兄弟排序,是用「伯仲叔季」排的,很多人就從這裡面取字,比如司馬懿字仲達,是因為他排行老二,他的哥哥司馬朗字伯達,弟弟司馬孚字叔達。一共七個兄弟,都是按照「伯仲叔季」起的名字。
  • 石家莊趙子龍、駐馬店袁紹、棗莊蘭陵王的「梗」是怎麼來的?
    有個段子「火」了很多年,說三國蜀漢名將趙雲報自家名號時會大喝一聲:「我乃石家莊趙子龍也!」同為三國人(實為東漢人)的袁紹也會來一句:「我駐馬店袁紹,四世三公,富貴已極!」南北朝北齊名將高長恭在與敵軍作戰時,戴上面具大喝道:「棗莊王來也!」
  • 瞎改地名,常山趙子龍變成石家莊趙子龍?真的不是這樣
    的說法,其中提到古代的【常山】被改成了【石家莊】,導致威風凜凜的【常山趙子龍】變成了【石家莊趙子龍】,讓人啼笑皆非。很多人信了這個說法。其實,這完全是無稽之談,因為【石家莊】和【常山】根本就是兩個不同的事物。秦漢時期,中國的行政區劃從郡、縣兩級制演變為州、郡、縣三級制。秦始皇滅趙國後,設立了【恆山郡】。
  • 常山趙子龍、燕人張翼德,關羽為何從不自稱「山西關雲長」?
    張飛喜歡喊:我乃燕人張翼德!趙雲自稱:常山趙子龍。 自報家門之後,對方就會很給面子,該退走退走,不退走的就會死得很難看,被張翼德趙子龍拿到一血。更有夏侯傑這種專業捧哏選手,張飛一生喊,自己直接嚇死。
  • 三國有常山趙子龍,燕人張翼德,那關羽的自稱叫什麼?
    三國有常山趙子龍,燕人張翼德,那關羽的自稱叫什麼?想必大家都對三國演義裡五虎上將這幾人印象深刻。小編更是被作者的寫作功力深深吸引,施耐庵筆下,五位英雄竟如此栩栩如生,人物十分立體。這次,小編帶大家領略一下其中三人的自稱,箇中也別有生趣,大家要認真看喲。
  • 趙雲死前大呼四個字,諸葛亮聽到臉色大變,劉禪無地自容
    —阿諾德 在三國所有武將中,趙雲或許不是武功最高的,但是他卻是最受人喜歡和尊敬的,一句「吾乃常山趙子龍」吸引了無數的三國粉絲。而劉備也親切地稱趙雲是忠肝義膽的最佳代表。 趙雲死前大呼四個字 作為五虎將的最後一位,趙雲他也是最後離世的將領
  • 三國中最霸氣的10句話,關羽1人佔其三
    吾弟張翼德於百萬軍中取上將之頭,如探囊取物耳。」操大驚,回顧左右曰:「今後如遇張翼德,不可輕敵。」3. 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此語雖然表現了極度的自私自利,但也難以掩蓋其霸氣。曹操此人,果真非凡輩也!出處:宮曰:「知而故殺,大不義也!」操曰:「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陳宮默然。4.
  • 電影《趙子龍》定檔11月29日 賀軍翔出演趙子龍英氣無雙
    三國鼎立之下,湧現出無數英雄好漢,常山趙子龍便是其中之一。歷史上,趙子龍因出色的戰績素有「常勝將軍」的美譽,更因忠肝義膽、心懷蒼生的高尚人格被認為是三國時期的完美人物。以其為藍本創作的古裝動作電影《趙子龍》定檔11月29日,強勢登陸愛奇藝!影片由著名演員賀軍翔領銜主演,金牌導演羅樂執導。家喻戶曉的經典歷史故事,被實力電影班底再次搬上熒幕會為觀眾帶來怎樣的驚喜,十分令人期待!
  • 常山趙子龍勇救少主於危難,著實讓人佩服!
    常山趙子龍勇救少主於危難,著實讓人佩服!曹操打敗了佔據荊州的劉備。劉備失敗在了長坂並且劉備跟著百姓一起逃向江陵。曹操當然不會讓劉備逃走並且派追兵去趕上劉備。劉備逃到長坂後,很快就被曹操追上了。劉備和他的家人被曹操驅散了,當時許多人逃往南方。
  • 此人比常山趙子龍更勝一籌?
    世人常稱讚陳到是個驍勇善戰的人。 根據一些史學資料,我們也可以在陳趙二人之爭中發現一些端倪。熟悉這段歷史的朋友們都知道,趙雲裡的雲是他的名,而他的字是子龍。所以也有一些人稱趙云為趙子龍,就比如我們所熟知的諸葛亮。陳到也有一個字,是叔至。我們都知道,古人在進行稱謂的時候非常講究。只有關係特別親近,或者長輩對晚輩等情況下,才會稱呼對方的名,而不稱呼對方的字。
  • 動漫中被人誤解的角色名,原來怪人王不是怪人,阿笠博士不是博士
    但是有些角色的名字因為種種原因卻一直被大家誤解,鬧出了不少笑話,今天就給大家講講那些經常被人誤解的動漫角色名吧。姬如千瀧《秦時明月》的主角之一,最早出場的時候是叫做月兒,知道後來自己的身世揭曉,真名也被大家所熟知。不知道是官方的失誤還是怎麼回事,將月兒的真名叫成了姬如千瀧,其實這種叫法是錯誤的。
  • 長山趙子龍怎麼死的?傳說被老婆繡花針刺死那麼他有後代嗎?
    趙雲,字子龍,常山真定人也。也就是現在的河北省正定人。公元191年,趙雲受常山郡百姓推舉,率領本郡義從吏兵投奔公孫瓚。隨公孫瓚四處徵討。後來一直跟隨劉備,被劉備呼為四弟。看過電視劇都知道,諸葛亮一介文臣每次進來都要帶一個武將維護本人,而他每次帶的人都是趙雲。諸葛亮去借東吳借東風,指定趙雲撐划子來策應。諸葛亮去給周瑜調唁,找的是趙雲維護。兩人仿佛黃金夥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