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剛讀完當代著名作家史鐵生寫的《我與地壇》,豆瓣評分9.2,堪稱經典佳作,被作者的文學造詣所吸引,被他的哲學思維深深震撼!
與其說它是一部文學散文,不如說是作者對自己身體遭受重創後對人生所激發的思考,從身處絕望到尋求人生目標與希望的過程,同時表達了對母親深深的愧疚以及思念之情。
「兩條腿殘廢后的最初幾年,我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間幾乎什麼都找不到了,我就搖了輪椅總是到它那兒去,僅為著那兒是可以逃避一個世界的另一個世界。」
地壇是一座廢棄的古園,離作者家很近,而這個地方不只是一個無人問津的園區,更是作者多年以來用於「心靈療愈」以及對人性進行深度思考的私人場所。因為很難想像當一個意氣風發的少年癱瘓在床,無法正常行走,本來活蹦亂跳的自己突然無法動彈,任誰都無法接受。
當年的他像是一個受到重創的小孩,害怕與人接觸,不想與人攀談,甚至不敢與人有眼神交流,他將自己全副武裝,對這個世界幾乎失去了興趣。身體病痛的多次折磨讓他一心求死,因此心理變得極度敏感與脆弱,身邊的親人待他也都變得小心翼翼,特別是他的母親,身怕說錯一個字就會惹兒子傷心不高興。
「當我不在家裡的那些漫長的時間,她是怎樣心神不定坐臥難寧,兼著痛苦與驚恐與一個母親最低限度的祈求!那時她的兒子還太年輕,還來不及為母親想,他被命運擊昏了頭,一心以為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個,不知道兒子的不幸在母親那兒總是要加倍的。」
所幸他有愛他的父親母親,以及身邊朋友的寬慰,特別是母親對他的愛別無所求,只希望兒子能變得開心,從絕望中勇敢地走出來,能找到自己喜歡做的事情,因為這樣才有希望回到正軌,不去做那些傷害自己的事情。
母親總是這樣,孩子發生任何不好的事情,在她心裡折磨與痛苦是成倍增加的,因為孩子是母親身上掉下的肉,多年的撫育之情讓母親對孩子的愛越來越無可言說。命運的玩笑讓一個孩子絕望了,但是這份絕望所帶來的的傷痛會讓孩子的母親更加痛不欲生,因為對於她來說,寧願無法行動的是自己,也不願孩子遭受此苦難。
「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於求成的事,死是一個必然會降臨的節日!」
幸運的是,作者最終從自我的傷痛中成功地走了出來,多虧了他多年往返家與地壇,在地壇裡他想通了很多事情,也通過不斷地閱讀與寫作,找到自己的人生目標,恢復了往日的精神氣,不再為自己的遭遇感到痛心疾首,也不再為自己所遭受的不公感到懊惱不已。
他甚至想通了生與死,他不再急於尋求死亡,他也看開了許多,他發現自己還有很多事情要做,還有很多事情需要經歷,死既然是必然會降臨的,為什麼要這麼著急呢?何不再去多體驗一些沒有體驗過的事情呢!
「這也行是出於長大了男孩子的倔強或羞澀,但這倔強只留給我痛悔,絲毫沒有驕傲。我真想告誡所有長大了的男孩子,千萬不要跟母親來這套倔強,羞澀就更不必,我已經懂了可我已經來不及了。」
作者後來通過寫作抒發內心的情感與心緒,將自己的所思所想用文字表達出來,他做到了,而且做得很好很成功。只可惜他的母親再也看不到了,母親意外去世讓作者陷入深深地自責之中,他對自己曾經因為只關心自己的傷痛而無法顧及母親的感受悔恨不已,可惜一切都無法挽回。
母親在世的時候他一直覺得自己是世界上最可憐的人,覺得所有的不公都發生在了自己身上,可是他卻沒有意識到母親終日為兒子擔驚受怕卻又無能為力的自責與愧疚,母親所受的折磨與煎熬不會比他少。雖然作者最終明白了母親的用意,可惜一切都太遲了,也來不及表達自己對母親最誠摯的愛意,他後悔莫及。
「子欲孝而親不在」的遺憾任誰都無法改變,所以我們能做的就是珍惜當下我們所擁有的,好好愛我們身邊的親人與家人,趁他們還在,趁我們還有健康的體魄,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因為活著比什麼都好,健康平安比什麼都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