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九江9月18日消息(記者王一凡 通訊員談思宏)他出生在九江,祖籍上海,從醫40多年來,認真鑽研、學習、傳承中醫博大精深的中醫名著和醫籍醫案,並積累了豐富的中醫理論知識和臨床經驗,先後出版了學術專著10部,為中醫藥的發展和傳承做出了巨大的貢獻,無數患者的口碑證明了他的德藝雙馨,他就是九江市中醫院類風溼科主任胡曉斌。
實踐摸索 自學探究
胡曉斌自幼在家庭的薰陶下,對中國武術情有獨鍾,5歲開始師從九江武術家曾憲國、曾憲萍、曾憲龍先生學習少林國術。13歲時,正始拜師於原九江第二人民醫院中醫骨傷科名家曾憲龍先生,學習傳統的中醫正骨、導引、針灸、推拿及風溼痺症的診療術,十五歲即開始臨床實踐。18歲從軍時期,又學習了現代基礎醫學及中西醫結合醫學,在部隊首長及軍醫的關懷、幫助和指導下,開始走上了為戰友及當地百姓患者服務的崗位,並正始成為了一名救死扶傷的白衣戰士。
「多看、多學、多問、多練、多想,多實踐、多摸索、多訪問、多創新」,這「九多學習法」,是其啟蒙老師曾憲龍先生,在胡曉斌從師學習中醫的第一天對其所講的第一句話。為了學好中醫,胡曉斌始終沒敢忘記這句學習格言。以至於40多年後的今天,也還牢牢地記於心中,每當在帶教和培養學生時,都會把這「九多」的學習法傳輸給所教授的學生們。
為了學好中醫,他白天勤於實踐,晚上自學探究,有空之餘還從不忘記拜訪當地名醫,虛心學習和請教,對於有用之處及特色療法,均一一記下,為此,多年後他的筆記累計多達幾百萬之字。
胡曉斌正在為病人診療
努力學習 不斷創新
20世紀80年代,胡曉斌創建九江市中醫院風溼病關節痛專科門診,專事風溼筋骨病的診治和康復工作,數十年來,先後為來自省內外、中國臺灣及美國、德國、法國等地區的數以千計的患者進行了診治,救治了無數因風溼病而生活不能自理的患者。
自13歲學徒開始,胡曉斌就有每天堅持看書學習2小時的習慣。每當與到不懂的難題時,就及時請教相關的專家教授,近的登門,遠的寫信;對學習所得及體會,還逐一用筆記錄。對於前人診治類風溼的學術思想、醫療原則、治病方法及手段,總是在不斷的摸索、探研和總結,對於其中認為不太理想的技術方法,則根據自己的臨床實踐經驗及體會,進行修改、補充、提高或創新。
王某從5歲開始患有類風溼關節炎,至來胡醫生處已有10年之久。該患者因此病先後去了上海、北京等全國各地比較有名的大醫院,也找了不少名醫,用盡了各種中西藥,可以說是每年、每月、每日都在用藥,可到如今,小孩的病症依然沒有得到控制,每天還在吃激素,周身關節還是疼痛不止,白天上學行動不便,夜晚睡覺也不得安寧。後經熟人介紹,慕名求診。
王某的病症,經過胡曉斌為期一個月的治療後(不用激素,不用止痛藥,不用生物製劑),完全甩掉了已用的激素。繼續治療2個月後,患者的症狀明顯改善,白天行動自如,夜晚睡覺安穩。按此法連續治療近二年後,患者病症完全康復,停藥。一年後隨訪正常;二年後隨訪正常;六年後隨訪一切正常,患者目前已走上了工作崗位。
在王某的案例中,胡曉斌採用了自己發明的「胡氏六聯法」的治療方案:以「消炎活血」為主要治療原則,以口服中藥、功能鍛鍊為主,局部採用推拿、蜂針、外敷草藥為輔,並結合靜脈點滴的方法,來進行治療。在患者及患者家人的積極配合下,最終取得了令人滿意的治療效果。
堅持不懈 傳承成果
在工作之餘,胡曉斌善於總結和探索,對一些難治的病症進行研究。多年來,他先後出版了學術專著10部,其中4部著作在境外發行、6部著作被國家圖書館收藏、三部著作上了百度百科;他的論文、專著及研究成果多次在國內外獲大獎。他曾獲江西省自學成才獎及中華全國自學成才讀書積極分子先進個人稱號。
他努力學習中國傳統醫術,遍尋名家。並在繼承前人的基礎上,加以總結,硬是把中國南北中醫傳統的絕技~「手法」提煉升華成:《按摩手法集錦》一書,該書20餘萬字,插圖500餘幅,並於80年代,由中央一級出版社出版發行並再版。該書出版後,得到了中醫界的好評,已故名老中醫程定遠先生說:胡曉斌大夫,繼承祖國醫學傳統,博覽古今,承濟世之心,仰讀瑤函,具活人之術,博搜村嫗野叟手法,更參多年實踐經驗,著成《按摩手法集錦》一書,該書挖掘、整理我國古代各派手法百餘種,匯各家學說於一爐,填補了我國各流派對「推拿手法說用不一,而無詮解的空白。」
胡曉斌主任把所學之中國傳統醫學中的「手法絕活」,巧妙地應用於現代醫學的診療之中,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給廣大患者帶來了福音,為解除病者之痛及振興傳統中醫作出了應有的貢獻。
「健於身,醫於心,立於世」,被胡曉斌醫生醫治好的病人們送來一面面錦旗,他們口口相傳,用口碑為市中醫院立下了一塊金字招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