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0日,公安部明確了要求,各地要穩妥推進「一盔一帶」安全守護行動。6月1日起,執法處罰的範圍限定為騎乘摩託車不佩戴安全頭盔、駕乘汽車不使用安全帶的交通違法行為。對騎乘電動自行車不佩戴安全頭盔的行為,繼續開展宣傳引導工作,積極創造條件幫助群眾配備安全頭盔。
這規定一出,瘋狂的「頭盔熱」會「退燒」嗎?我們拭目以待!但前些日子頭盔價格一路「高歌猛進」,瘋狂的背後折射出諸多問題,樂清市監、應急、消防等多部門聯合執法,加大對頭盔亂象問題的監管治理力度,行業協會也將制定相關的行業規範準則,樂清日報全媒體記者就此進行了深入走訪。
上下遊廠家訂單「井噴」
5月18日,記者來到新塘工業區。這幾日,這裡成了新晉「網紅」打卡地,每天來等頭盔的客商絡繹不絕,車輛甚至排到了104國道上。
「早上四五點鐘就有人來敲門了,我要是不起來,他們就使勁拉鐵門,睡也睡不好。」樂清市鵬程摩配有限公司的門衛向老伯說,雖然公司幾年前已經轉型做了摩託車工具箱,但是依然阻擋不了來諮詢頭盔的。他在這裡當了7年的門衛,從沒見過這麼熱鬧的景象,幾乎10個人當中有9個都是來問頭盔的。
短短五六分鐘,記者就看到數撥人員來廠諮詢,有來自新疆、鄭州的,也有來自台州、虹橋的。「我們已經連續來了好幾天,經熟人介紹,昨天搶到了1000個,今天也有600個。接下來就沒貨了,現在每個廠裡的積壓貨都被搶完了。」蒲岐的臧小姐是個微商,從疫情期間賣口罩,到現在賣頭盔,什麼產品火她就賣什麼。
在工業區外圍的路上,三五成群的「倒爺」正在現場售賣頭盔,有的整箱擺放在人行道上,有的索性就在車後備箱裡賣了起來。
「這種頭盔有幾個顏色?還有多少貨?」「我要2000個!」「手上有個18萬個的訂單,你這裡多少我全要了。」轉角處,幾十箱頭盔疊放在一起,來自義烏的葉先生忙著回覆信息。他稱自己已經連續賣了一個星期頭盔,好的時候一天能賣上萬個,這幾天貨少了,只能賣幾千個。他告訴記者,五天前批發單價為22元,如今已經賣到了45元了,每天漲幅在15%左右。
在某頭盔廠門口,記者還碰到了4名經銷商,他們剛給企業送完發泡貼合絨布,這是頭盔所需的內層配件。
隨著頭盔熱賣,頭盔相關產業也迎來了短期爆發,包括乾燥桶、吸料機、注塑機、工具機(開模)、上下料等。
「我們是打塑料機的,最近機器都24小時開著,通宵打樣。」虹橋的吳先生有5臺注塑機,專門製作頭盔塑料模型,他說最近接單都接到手軟。
層層炒作推熱「頭盔潮」
當天,記者前後走了3家企業,均吃了「閉門羹」,有些企業門口貼著:訂單已排到1個月後,恕不接待,敬請原諒!有些企業打著「摩配」「頭盔」的字樣,但是只做外貿,不內銷,還有的早已轉型做了摩託車、電瓶車配件。
在工業區一家上規模的摩配企業,該企業負責人盧先生告訴記者:「頭盔有兩種,一種是摩託車頭盔,一種是電瓶車頭盔。我們公司生產的頭盔是摩託車頭盔,都是符合中國和歐美標準的。」
記者實地走訪查看了該企業的模具塑形、自動噴塗、打磨雕花等生產工藝流程。「我們公司的頭盔以ABS原材料為主,耐磨、抗擊力度大,EPS緩衝層採用的是白色泡沫塑料,質地很軟,緩衝空間大。」盧先生介紹說,社會上主要生產頭盔的原材料除ABS外,還有一種是聚丙烯PP,目前被瘋狂炒作的頭盔大多是這種材料製成。記者了解到以ABS原材料為主的頭盔生產成本大多在40-50元之間,從出廠到消費者手中,價格漲到了80元甚至是百元以上,炒的最「瘋狂」的屬PP材質的「安全帽」,從原來的八九元炒到數十元。
「我們的成本價就要幾十元了,一般出口價在60元—300元之間,這段時間我們沒有漲過價,違規的錢我一分都不賺。」盧先生說,這次的「頭盔潮」是被部分「倒爺」給炒熱的。通過倒賣產品以賺取中間差價的「倒爺」們,在今年年初的口罩、額溫槍、熔噴布等防疫物資的搶購潮中賺了一把。如今,他們又盯上了頭盔,造成了市場的虛假繁榮。消費者還是要儘量購買ABS原材料為主的頭盔,此類頭盔安全係數較高。
「他們就是追著『風口』炒作,通過好幾手販子轉手,層層提高價格,所以真正賺錢的不是廠家,而是這些賺取中間差價的『倒爺』。但是頭盔不是易耗品,目前只能算是『子彈在路上飛』,如果大家盲目加入,很有可能成為不幸的『接盤俠』。」盧先生分析了目前這股不正常的頭盔熱潮後說,他做了27年的頭盔生意,堅信做實業一定要腳踏實地,一步一個腳印,才能將企業做大做強。
持續推進行業規範化
針對近期頭盔價格上漲的現象,樂清市高度重視,組織了市市監、應急、消防等部門聯合執法,自5月18日起,各部門通過「白+黑」行動,對多家頭盔生產廠家進行了督查指導和突擊檢查,重點檢查產品質量、安全生產以及消防管理等方面情況。
記者了解到,為進一步規範頭盔行業,近年來,樂清市場監督管理部門對頭盔行業多次整頓提升,將頭盔生產廠家統一納入工業園區管理,從產業規範化、環境清潔化方面進行提升改造。去年9月16日,樂清更是率全國之先,發布國內首個電動自行車乘員頭盔團體標準,為頭盔行業規範發展提供數據標準。
電動自行車駕乘人員最好選擇摩託車乘員用頭盔。相比於普通頭盔,摩託車乘員頭盔的安全性能更高。質量合格的摩託車乘員頭盔,必須通過強制性國家標準《摩託車乘員頭盔》(GB 811-2010)規定的認證檢測,並經相應的工廠質量保證能力審核後,才能通過強制性產品認證(CCC認證)。
對於網絡傳聞「一盔難求」的現象,有關業內人士表示不必恐慌,頭盔不同於口罩,不是易耗品,購得頭盔的消費者近期內不會連續購買。目前情況下,廠家會想方設法擴大產能,一旦供需達到平衡,價格自然會回落。
記者也查詢了相關新聞,早在5月15日,浙江省通過了《浙江省電動自行車管理條例》,該條例對騎行電動自行車是否需佩戴頭盔問題也作了明確規定。根據條例規定,電動自行車駕駛人或搭載人未佩戴安全頭盔的,交管部門將對其處以警告或者20元以上50元以下罰款。隨後各地迅速跟進。而早在2019年1月1日起,樂清交警就依據《溫州市文明促進條例》,加強了對電動車的管理力度,並加大了對電動車違法行為的處罰力度。目前,對不戴頭盔的不文明行為管理已成常態化。電動車騎行者對頭盔的需求量經歷了一段時期的增長。從全國一盤棋的角度來說,頭盔供求關係已經進入「相持階段」,頭盔價格上漲的動力將會逐漸減弱,往後一段時間頭盔價格將會呈現下降的趨勢。
樂清市頭盔協會相關人員表示,針對此次樂清頭盔市場出現的搶購潮,樂清市頭盔協會已經組織召開了理事會議,明確表示,在目前頭盔上下遊產業普遍漲價的情況下,要加強質量監管和把控。
連結
樂清市頭盔行業經過30多年的發展,目前行業協會內有45家規模會員企業,基本集中在城東街道。城東街道牛鼻洞村是樂清頭盔產業的聚集地。近幾年,日漸壯大的企業漸漸搬至不遠處的新塘工業區,僅有少量家庭作坊及小型企業留在牛鼻洞村。
對於此次頭盔產業鏈的連鎖反應,有著20餘年從業經歷的樂清市頭盔協會一名會員分析了這番現象背後的邏輯。他稱,目前樂清頭盔行業還存在「低小散」現象,有的生產頭盔的民間小作坊,受成本、技術、時間等限制,採用劣質的原料,劣質的原料大多數也是無牌無證的小作坊生產。
記者從市市場監管局了解到,牛鼻洞村的頭盔行業近20餘年都是以出口外貿為主,針對不同國家的生產標準進行生產、加工,其中歐美標準與中國大陸標準對原材料的要求最高,非洲、南亞地區相對較低,導致一些小作坊利用「黑料」去生產,所謂「黑料」指的就是回收廢料。「黑料」生產出的頭盔,在國內屬於不合格產品,但是非洲、南亞等地區並沒有把頭盔納入3C範疇內,所以還是有不少小作坊會去生產。
由於頭盔生產門檻低、技術含量不高,加上多地針對非機動車管理的地方條例陸續通過,條例都作出明確規定,電動自行車駕駛人及搭載人應當佩戴安全頭盔,催生出遍布全國的頭盔生產商。省外有廣東、安徽、山東、河南等地,省內則有蘭溪、樂清等,但電動車頭盔領域沒有相關的國家標準,暫時無法對電動車頭盔生產規範化。
為了引導企業走向規範化生產,樂清市通過兩年的時間打擊「黑料」加工市場,制定出國內首個電動自行車乘員頭盔團體標準,引導企業規範化生產,用行政手段去引導企業轉型,鼓勵廠家使用ABS料,生產高質量頭盔,擁護團體標準。截至去年底,頭盔的黑料市場基本已經整頓完畢,40多家企業在網上公開聲明使用團體標準生產頭盔。「目前,全國頭盔生產質量最好的地方是樂清跟廣東,樂清最貴的一款頭盔已經賣到了3000元一頂。」市市場監管局有關負責人說,市民如有發現無照頭盔生產點或銷售「三無」頭盔的行為,可向12345市長熱線舉報。
像很多商品一樣,頭盔的漲價,更多是流通環節的二道販子在獲利,那麼生產廠家的利好在什麼地方?有關業內人士給出分析,頭盔突然爆紅,導致每款的頭盔價格都會上漲,縮小高質量產品與低質量產品的價格差,市民在購買頭盔時,反而會更傾向於購買高質量頭盔,廠家高成本投入的頭盔就不愁賣,減輕產品出廠壓力。同時,職能部門利用此輪「風波」勢必會加大監管力度,迫使一些低小散的企業不得不轉型發展。
城東街道一家不願意透露姓名的規模廠商告訴記者,雖然有很多低小散的企業借著這波熱潮擴大生產線,但他們依然選擇「按部就班」,在他看來,眼下的「頭盔熱」很大程度上源自於新政出臺後短期內的供需失衡。頭盔是一錘子買賣,復購近乎為零。從供不應求到供大於求,時間不會太長。當中小型工廠上陣之後,頭盔這一耐用消費品將在供大於求之後價格回落,這是市場規律使然。
一家有著十幾年摩配銷售史的經銷商也表示,近十年我國電動自行車年產量基本在3000-3500萬輛左右,而2019年全國電動自行車保有量接近3億輛,但鑑於部分地區已有「一盔一帶」的政策要求,加之部分企業有購買電動自行車贈送頭盔政策,來自頭盔對原材料的實際需求量可能大大低於理論值。
來源:人民日報、樂清日報(中國樂清網)全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