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同濟大學設計創意學院主辦的展覽「MAD WOOD——木材的無限可能」在上海舉行,展覽通過師生的創作,展示木材在用於建造房屋之外,具有柔韌可塑性的一面。展覽策展人、同濟大學設計創意學院副教授莫嬌表示,展覽希望去揭示木料沒有被關注到的更多可能,除了造房和榫卯,木料可以被應用於更廣泛的情境。
如果說此前同樣在上海舉行的展覽「木構復興」藉由木材來關注傳統在建築與生活中的傳承,那麼展覽「木材的無限可能」則試圖探索木材作為傳統「棟梁之才」外的更多當代可能性。
澎湃新聞記者在現場看到,展覽分為「能力木」「層彎木」「木板凳」三個部分,木材的形式與功能在不同的作品中得以創新。其中,「能力木」系列由同濟大學設計創意學院教授周洪濤創作,他使用自創的「溼彎」技術對實木加以彎曲,以展現其柔韌性,使最終的成品在形式上讓人聯想到自然生長的植物。「層彎木」展出了師生利用UPM木材設計的家具,呈現設計概念如何成型為產品。「木板凳」則由歷屆學生以木材為主設計製作的板凳組成,這些實驗性的作品將不同的構想同板凳的基本功能相結合,呈現出多樣性。
事實上,對於木材的柔韌性的探索早已有之。中國古代的工匠通過對木材火烤使其彎曲,再經過拼接形成曲線造型。到了19世紀,德國設計師麥可· 索耐特(Michael Thonet)發明了蒸汽熱彎技術,利用高溫蒸汽將木材蒸煮軟化。但長久以來,柔韌性依然是木材常被忽略的一種特質。周洪濤的作品使用溼彎技術,最終使木頭定格成曲線形態。「他的目的是希望讓大家重新感受到木在樹上時的狀態,即使當它變成木材後,仍然延續了這樣的生命力,」展覽策展人、同濟大學設計創意學院副教授莫嬌介紹道。此外,展覽還展示了「能力木」作品完成的過程,「我們希望展覽在呈現的同時也具有教學的目的,讓人們能夠參與設計的過程,」莫嬌說道。
對於木頭在設計中的應用,許多人會想到傳統的榫卯工藝,但是在莫嬌看來,木頭在榫卯之外還有各種各樣的可能性,展覽也希望去揭示木料沒有被關注到的那一面:在展覽中,無論是實木還是膠合板,通過機械加工、溼彎技術、冷壓技術的實驗,木料在設計師手中成為創新的成果。「我認為榫卯是一個基礎,我們可以經常用來學習參考,但是木材的能力肯定不只限於此,如果我們把它固定在與榫卯的聯繫上,其實是局限了它的應用場景和範疇。」莫嬌對澎湃新聞記者說道。此外,此次的展品都由同濟大學設計創意學院材料與應用創新實驗室提供(簡稱MAD),實驗室一直就以對材料的熱情和探索為特色,此次展覽也跳脫了木材方正的固有印象,更多地呈現曲面與異形。
在「木板凳」部分,十二件作品顯示了對於「板凳」的不同演繹。有的讓人盤腿坐上,展開冥想;有的結合樂高玩具,為孩子提供遊戲的平臺;還有的可以將結構展開,從而讓人在站在凳子上取東西時保持穩定。莫嬌介紹道,其中不少作品曾獲得過紅點設計的學生獎。「這個『板凳』課程意在讓學生能夠在不受到商業等限制的情況下表達自己的設計理念,另一方面,我們也希望可以把這些作品進行轉化,更好地去面對市場,解決一定的實際問題。」
「板凳」作品從設計概念到製作都由學生完成,部分作品則有可能實現到產品的轉化。莫嬌告訴澎湃新聞,這一點與同濟大學設計創意學院的包浩斯傳統密不可分。「事實上,包浩斯並不是現在很多人所理解的一種風格,這種理解可能只是方便記憶。包浩斯最重要的一個特點在於,在當時學院的思考和靈魂之外,聚集了包括材料商、加工商、製作商在內的整個製造業的生態系統。」莫嬌解釋道,「在這樣的條件下,你可以通過調研,來判斷你的理念是否是實用和經濟的。這是它的核心。」受包浩斯的影響,設計創意學院的創作也更多考慮作品的基本結構與用材加工是否合理、能否提供更好的使用功能、對於社會有什麼好處等實際問題,而不會停留在美觀上。
今年,疫情對於教育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在莫嬌看來,危機對於設計學院來說一直是「機會之母」。疫情期間,學院與華大基因合作,設計出氣膜版「火眼」 核酸檢測實驗室,這一應急設計支援了國內外多地。「有了危機,我們可以發現更多的需求,從而提供更好的解決方案。並以一種更加尊重自然界的方式進行考慮。」莫嬌說,「如果沒有危機,有時候做出的就是一些『無病呻吟』的東西,但直面危機,你可能會找到一些更好的創意。」
展覽「MAD WOOD——木材的無限可能」在上海益豐外灘源舉行,展期持續至10月12日。
連結: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9145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