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裡鎮」這個地方,對於常走204國道煙臺段的朋友來說,一定不會陌生。從煙臺市裡出發,過了黃務、陌堂之後,接著就會進入回裡鎮境內。在地圖上看,回裡鎮也是福山區最靠南的一個鄉鎮了。
回裡雖然有名,但嚴格說起來,這個名字用在鄉鎮區劃上的時間並不長。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這裡叫做「譚家莊公社」。一直到七十年代末,才更名為「回裡公社」。八十年代公社改鄉鎮,稱「回裡鎮」。
回裡公社和譚家莊公社,都是以公社駐地村莊命名。顧名思義,譚家莊公社的駐地就是譚家莊村。下面就根據史志資料的記載,簡要介紹一下這個譚家莊村。
與東西回裡村相似,譚家莊村也在204國道沿線,從前者向西走五裡路左右就是。這個村莊距離煙臺市中心大概30公裡,距離福山城區大概20公裡。
根據村志記載,明正德年間,譚姓從濰縣遷此建村,取名譚家莊。因為這裡地處外夾河谷地帶,南眺巫山,北望獅子山,水源充足,土地肥沃,在古代是比較理想的定居場所。此後陸續有其他姓氏遷入,其中趙姓從蓬萊大趙家遷來,王姓遷自巨甲,周姓遷自東孔家莊,孫姓遷自西黃山,李姓建國後遷入。譚家莊也逐漸發展成為一個姓氏種類較多的大村,一度有五六百戶的規模。
村大,交通便利,這兩個因素加在一起,使得譚家莊從老輩開始就逐漸發展成為一個中心村落,農曆每逢四九趕集。在建國初期,這裡就成為福山縣第一區的駐地。根據《福山區志》的記載,1955年福山縣第一區改稱譚家莊區,駐地仍在此。1958年,在此基礎上成立了譚家莊公社。到1978年,前後二十年的時間裡,公社駐地一直在此。
後來,公社駐地雖然搬遷,但在譚家莊村仍能看到一些當年的痕跡,比如村裡有一座很大氣的老式禮堂。此外,公社的中學也沒有搬遷,仍然是在譚家莊村。
因為這段歷史,不少上了年紀的人在介紹自己的時候,仍說自己是「譚家莊」的。他們表達的意思,其實就是當初的「譚家莊公社」。
下面的圖片都是譚家莊村周邊的情況,帶大家看看這個挺有底蘊的村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