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記得高考前的最後一堂課嗎?在今年全國三卷的語文試題中,中山大學教師林帝浣一幅關於「畢業前最後一節課」的水墨漫畫,被改編成了作文題目。一時間,江湖人稱「小林老師」的林帝浣被廣東當地媒體輪番「轟炸」。短暫驚喜之後,「小林老師」在他的朋友圈中寫道:「漫畫成為高考作文題目,聽起來像是能躺著吃一輩子的榮耀」,「不過熱鬧終究是要過去的,我安靜點就好」。6月10日,他已經飛赴日本,投入到「中國動漫日本行」的布展策展工作中,並任該次動漫展的講解員。
對於入選高考作文題,小林自稱,這波熱潮,有點像幾年前用一組國畫作品助力「中國二十四節氣」申遺成功那波,也有點像繪製《中國詩詞大會》的舞臺背景畫驚豔眾人那次。
翻看小林的朋友圈,文筆生動的他專門為高考作文漫畫題中老師的原型——黎光寧老師寫了一篇文章,甚至把26年前高考前黎老師的原話都翻了出來:「你們好好地看書準備高考,但你們高考後就畢業了,就要離開校園,老師還想再看看你們!」高二時,學校要求農村戶口的走讀生交建校費,每學期八百元,這對家在農村的小林來說,是一筆天文數字。糾結了好久,小林向老師道出了難處,結果高二、高三兩年,黎老師沒再跟小林提過建校費的事。「一直到現在,我都沒給黎老師一個正式的感謝。」此事之後,小林發奮惡補英語,高考以全校第一的成績考入中山醫科大學。他說:「高考確實改變了我的人生。」因此,高考、校園生活成了小林漫畫中的主要題材之一。
經歷了高考的洗禮,考入醫科名校的小林在畢業後卻沒有「順理成章」地穿上白大褂,他的工作經歷很紛雜,留校成了一名大學老師,中間還當過IT工程師、網頁設計師、醫療數據中心項目經理、新媒體講師等等。工作之餘,他將更多的熱情與精力跨界於國畫、書法、漫畫、寫作、攝影、美食等領域。他的自我介紹,更是詼諧而充滿風趣:立志做攝影界書法最美的段子手,漫畫界文筆最好的美食家。在自己的一幅漫畫下,小林曾寫道:「人生有兩段路要走,一段是必須走的路,一段是想走的路。必須走的路先走好,才有機會走想走的路。」
小林告訴記者,他對繪畫等中國傳統文化特別感興趣。1975年出生的他,幼年酷愛畫畫,但家在農村很困難,只能在業餘時間自學。他畫畫是從國畫起步,因為成本低——「一張宣紙只要三塊錢,油畫布要三百塊,鋼琴則要三萬塊。」最開始引起他畫漫畫興趣的,是蔡志中的《莊子》,後來受豐子愷和黃永玉的影響也很深。
2016年11月30日,中國二十四節氣被正式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林帝浣的「二十四節氣」國畫,被中國代表團選中為申報推介宣傳畫,一舉驚豔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為申遺成功完美助攻,林帝浣也因此成為「中國節氣申遺畫作第一人」。
在近年大熱的央視《中國詩詞大會》節目上,連續三屆美輪美奐的舞臺背景均出自林帝浣之手。國畫一般都是1:2的長寬比,但是根據舞臺的造景,必須按照1:6的比例來繪製。這種長卷如果處理不好,就會顯得雜亂,甚至產生很多視覺焦點,讓觀眾看起來不舒服。但是小林的作品非但不雜亂,而且每一個細節都經得起推敲。一首首膾炙人口的古詩詞,在他筆下幻化成一幅幅寫意水墨畫,讓人看得如痴如醉。
更被人熟知的,則是小林的漫畫。「他的作品中帶有一些『黑色幽默』,但能讓你開懷大笑,在大笑間,你的那些說不清道不明的煩惱就被治癒了,這就是為什麼那麼多人每天都熱切盼望他更新。他出版的作品一定要收藏,每天翻一翻心情都會變好。」一位讀者這樣在小林公眾號上留言。
對於自己的漫畫為何越來越受歡迎,小林坦言,如今手機的快餐式文化的確有利於漫畫作品的傳播,另一方面,自己不是科班出身,所以作品會比較直觀,讀者看著也輕鬆。「我也是個普通上班族,跟大部分人差不多,也會有悲觀、沮喪的時候,可負能量與正能量只是一念之差,因此我更喜歡把樂觀向上的態度展示給讀者。」
人文關懷一直是小林最重視的。出身農村的他,所畫的多是反映老百姓的衣食住行、日常瑣碎。一位漫畫行家曾評價說,小林的畫法並不是最出色的,但他用幽默的筆法增添了漫畫中的情趣。「媽媽永遠不會道歉,她只會突然對你很好」,「你這輩子最燦爛的笑容,都給了手機屏幕」,「你努力合群的樣子,真的特別孤獨」,寥寥幾句話,看似簡單,卻很有韻味。正因為如此,喜愛他漫畫的讀者遍布各個年齡層,既有尚不識字的兒童,又有白髮蒼蒼的老者。一對年近八旬的老人每日臨摹他的作品,並從他樸實卻蘊含智慧的作品間體味到關懷。
小林說,很多朋友看到我的漫畫後留言說,日常生活負能量滿滿,但看了漫畫之後心情會變好。於是,他開始探索利用漫畫的方式去療愈病人。今年,小林最新出版的漫畫書定名為《人間治癒術》,同時「小林老師」的身份也多了一個: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客座教授,負責籌建人文藝術治療科。
談到這個話題,小林在電話那頭特意放慢了語速:漫畫能反映喜怒哀樂,我們正在嘗試用漫畫或者藝術學習的方法,去療愈腫瘤晚期病人,比如手術後、放化療之後的患者。我們希望通過精神的力量,讓患者重新樹立健康的心態。「目前國內晚期重症患者術後回家的醫療關懷幾乎沒有,而隨著生活質量的提高,這方面的精神需求會不斷增加,國外主要是通過音樂、繪畫等方式給予藝術療愈,而我們中國的傳統文化,會給予患者更多的正能量。」
兜兜轉轉,在藝術與醫學之間遊走的小林,一直記得母校中山醫科大學的正門有副對聯:「救人救國救世,醫病醫身醫心」,他的這項跨界嘗試,也許算是一種回歸吧。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徐靜
齊魯壹點客戶端版權稿件,未經許可不得擅自轉載,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